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782|评论: 8

[自娱自乐] 【荐文】唱川剧听川剧:茶铺里“戏聚”十二载(蜀龙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26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蜀龙网讯 每月逢十这天,安县花荄镇湖广馆附近一间面积不到70平方米的茶铺里总是座无虚席。50多名平均年龄已经超过73岁的川剧爱好者和老戏迷聚集在这里,一边品茶,一边听川剧坐唱。由川剧协会会员和前来助阵的专业乐师组合的司鼓、大锣等器乐敲响开场锣鼓后,川剧玩友开始次第登场……
  78岁的李龙英15岁开始登台表演,被当地川剧戏迷尊为“老戏骨”,由她领头的安县川剧协会坐唱队,已经在这里风雨无阻地唱了12年。
  ■记者 黄志富 文/图

  花脸演员 出身铁匠
  2003年7月28日,由安县花荄镇益昌社区牵头组建的安县川剧协会正式成立。会长由当时的社区干部唐开文担任,具体负责业务、组织活动的副会长,就是李龙英。在这之前,李龙英和一帮川剧戏迷已经无偿坐唱川剧十余年。
  “说李龙英是我们协会的老戏骨,是因为她太热心、太专注于这个川剧坐唱了。”几个川剧协会会员说,没有她,这里的川剧坐唱或许已经不存在了。
  “我们这个川剧协会,是安县以及周边几个区县市唯一由群众自发形成的娱乐组织,包括唱戏的、敲锣打鼓的,都没有一分钱工资,都是大家心甘情愿献艺,让他人娱乐,自己也乐在其中。”李龙英一边给听戏的老人安排座位,一边向记者介绍协会里演员们的各自特长。
  “恨肖邦逞豪强兴兵作乱,三关地众百姓叫苦连天,待来朝兵马足粮草囤满,破天门灭肖氏直捣幽燕……”来自安县塔水镇的肖显平和来自原安县川剧团的专业演员李太秀,在锣鼓的伴奏下,正声情并茂地演唱川剧折子戏《桂英打雁》,精彩的唱腔不断引得阵阵喝彩。
  肖显平打了几十年的铁,与川剧相伴也几十年了,年纪大了,他放下铁锤,很快就成了川剧坐唱的净角(花脸)。
  “我今年72岁,但看川剧、学唱川剧已经有50多年”,肖显平说,“我们这个年龄的人,青少年时期的主要文化生活就只有川剧,那时候只要有川剧演出,父母就会带着我去看,久而久之,我有了戏瘾,也慢慢会唱了。”
  肖显平不是专业演员出身,但他的表演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尤其是几十年烂熟于心、张口就来的川剧戏文,让川剧协会里许多从专业川剧团下来的演员也由衷赞叹。
  李龙英说,没建辽安路前,肖显平一大早就从塔水镇搭客车,颠簸3个多小时才能到花荄镇参加演出,但他却从来没有迟到、缺席过。

  鼓乐队里 高手会集
  安县川剧协会能维持到今天,除了有李龙英、肖显平这样唱功出众的戏骨外,由“高手”们组成的川剧鼓乐队也功不可没。
  今年76岁的鼓师王福全来自原绵阳川剧团,既是协会会员公认的乐队“台柱子”,也是川剧协会乐队的义务指导教师。为了让川剧协会的鼓乐队达到让会员、观众满意的演出水平,王福全经常手把手地教那些半路出家的鼓乐手。
  “王老师所在的绵阳川剧团,至今都还在穿戏装演出,但只要我们这里逢十要演出,一个电话他就会来,从没耽搁一次。”李龙英说,还有今年78岁的原北川川剧团的鼓师邱发全,因为女儿、女婿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去世,他和老伴担负着抚养外孙女的重任,平时很忙,但每到川剧协会活动的日子,他都会从江油的家中赶来。
  “到川剧协会来,图的就是和老哥、老弟们聚在一起,锣鼓一响,啥子烦心事都没有了。”王福全说,“大家都到古稀之年了,能通过川剧坐唱这种方式为大家增添欢乐,为社会做点贡献,我心里感到很充实。”
  “还有安县总工会退休的李老师、原先在安县川剧团当鼓师的林老师,只要听说我们的活动临时缺打鼓敲锣的,无论再忙都会按时赶到,给我们助阵”,李龙英说,如果不是老师们鼎力相助,川剧协会的活动难以开展。

  精神寄托

  “看了一辈子川剧,哪里放得下?”
  川剧协会能够坚持十几年,除了演唱、演奏的会员大多出身川剧团演职员和业余高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50多个铁杆观众会员和周边乡镇的老年川剧迷。
  “不来心慌无聊,来了心情就好了。”今年83岁的邓积胜说,“在这里只需花1元茶钱,就可以一边听戏,一边喝茶,还可以跟着唱几句,不知不觉几个钟头就过去了。”
  “90多岁的谢树德大爷前几天去世了,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几年,川剧坐唱都陪着他。”李龙英伤感地说,谢大爷生前时常对她说,“看了一辈子川剧,哪里放得下?”76岁的刘大爷接过话题说,谢大爷去世前半年因病来不了,心情很不好,后来亲属们扶着他来听戏,精神一下就好多了。
  采访中,几位80岁左右的老人说,他们在戏园子里看川剧已经不现实,只希望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能经常听听川剧坐唱,这是他们晚年生活的精神寄托。

  面临困境
  “传统唱腔和经典剧目谁来继承?”

  李龙英现在最担心的是,安县川剧协会还能维持多久?“你看到我们这里来唱川戏的,搞鼓乐的,听川剧的,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近几年新增加的会员差不多都是六七十岁的,54个会员中,只有一个四十多岁,五十多岁的还没有。没有年轻的新会员,鼓乐技术、传统唱腔和经典剧目谁来继承?”
  李龙英说,除了会员年龄大,经费也是问题。虽然演出是公益性的,演唱和鼓乐队成员也是自愿参加,没有报酬,但演员和鼓乐师傅来自不同的区县和乡镇,往返车票和中午的盒饭总是要解决的,这些费用一部分是会员每年凑一点,爱好川剧的安县秀水镇红酥厂老板李俊虎捐一点,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一点,之外就没有任何收入了,“这些费用根本不够用”。
  尽管川剧协会生存状况堪忧,但李龙英还是说,她和老年人们离不开川剧,她会尽最大的努力发展中青年会员,壮大川剧爱好者队伍,传承川剧特有的文化魅力。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5-7-26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发表于 2015-7-26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5-7-26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2018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5-7-26 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佩服小镇人们对川剧的苦心坚守!赞!
发表于 2015-7-26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戏曲(包括川剧)不缺少观众,缺少的是演出。
导致“观众少”的原因是信息不多,以及交通是否方便。
进入沉睡的观众可以唤醒,年青的观众可以开发。
发展戏曲事业是为人民服务的重要工作之一。

2018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5-7-27 07:05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剧在民间 发表于 2015-7-26 22:52
戏曲(包括川剧)不缺少观众,缺少的是演出。
导致“观众少”的原因是信息不多,以及交通是否方便。
进入 ...

十分赞同先生说法!
发表于 2015-7-27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个人觉得,只要有老年人,戏曲就有一定观众。无论这个老年人在童年、青少年和中年时期是否听过戏、看过戏,只要一进入“退休”状态,他就是潜在的戏迷。
       儿童与年轻人会被低级媚俗的娱乐节目所吸引,但时间久了之后,也有可能会出现审“俗”疲劳。
       国家倡导的传统文化如果能有大批的代言人(比如戏曲演员)和充足的演出场次,年青人的审美观念就会被导正。
       完全可以参考“中国好声音”“出彩中国人”等一些吸引人的节目,可以搞个“川剧好噪子”,工作载体与式作方法很重要。
       只要政府主导,媒体实施,经费估计不是问题,因为会有大量的企业(不只川内企业)送广告费来。
       地里种上庄稼,荒草自然就少了。
发表于 2015-7-27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参与国家级“梅花奖”评比的只有国有演出机构的演员,大量的长年演出的民营班子的演出是没有参与机会的,这使得梅花奖的含金量也低了不少。
      本人幻想,四川政府与媒体能带头在全国创造性的出一个“川剧百花奖”,以民间口碑为评讲标准,参与评比的人扩大到所有川剧演员,这么搞下来,就能极大的调动更多的民间川剧的职业演员的积极兴。甚至能很好的刺激出川剧界新生力量。
      另外,对如何提升戏迷素质,也应该好好关注。

      只有高素质的戏迷,才能捧出高质量的演员!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