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神”的来历
宋宝罗 文
老年间的戏厢
我年幼学戏时,老先生们在教唱之前,会先讲很多与戏相关的历史来源,戏曲典故,梨园知识等等,至今印象颇为深刻,我现年九十有五了,舞台上的这些东西,到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
后台供奉的神
现在说一说《四郎探母》中公主手中抱着的阿哥,《二进宫》中李艳妃手中抱着的皇儿,《长坂坡》里糜夫人抱着的阿斗吧,这娃娃是皇帝封号叫喜神,他是放大衣箱里的,演员们还都管他叫大师哥,这就有个来历了: 旧时戏曲科班
我小时候听老先生是这样讲的:话说这年的阴历三月十八是唐明皇的五十大寿,皇上的生日总要唱戏来热闹热闹,命众多的梨园子弟来演戏,一同庆贺。
白面无须,着王者衣冠的老郎神像,据称是唐明皇
傍晚到了即将开演时分,那主事的人还没到场,这位主事人叫房玄龄,职务是礼部尚书,兼右丞相,他掌管的是外交、国史、文化、礼物、宫廷内的婚丧嫁娶、礼节、科举等事项,这房玄龄年纪已经有70岁了,他的如夫人却刚给他生了个儿子,这天也正好是给儿子办满月酒,房玄龄老来得子,喜形于色,开心得很,满月酒上抱着满月的儿子向来宾炫耀,展示自己的爱子,在众位同仁的夸赞和簇拥下,喝的酩酊大醉,居然把自己要去做司仪之事给忘了。
小喜神
这边宫里快开演了,迟迟不见主事人房玄龄到来,乐队就先打一通热闹的锣鼓经来延缓时间,后来这通锣鼓经就叫“闹台”,打完之后还不见他到来,再打一通闹台,此时皇上已经到了,他还是没来,皇上问明情况就派人用自己的高抬轿子去接房玄龄。
轿夫们赶到了房家,正在厅堂里兴高采烈的房玄龄听说皇帝的轿子到了,这才想起今天的重要事情,不敢耽搁片刻,忙不迭的抱着儿子,跟着轿子走了。
赶到后台时,扮演八仙过海的演员们都在化妆,房玄龄要上台履行自己的职责,赶紧将孩子交给了演何仙姑的演员,担任起了司仪的工作,他刚刚在自己家里喝了不少酒,已经半醉了,脑子里一下子还没词儿,站在台上也想不起词儿,看到台底下有好多红纸写的吉祥话,他就照着那些吉祥话大声的向皇上祝福,什么万寿无疆啊,天下太平啊,万国来朝等等。
这时他的夫人知道老爷居然带着刚满月的儿子去了宫里主事,也急急的追赶过来,看到老爷在台上司仪,她就从后台上去找儿子,刚好房玄龄念完祝福语,走下台了,夫人又从上场门找到了台上,一看底下坐着皇上,赶紧跪下给皇上磕头拜寿,慌慌忙忙的从下场门跑下台去,皇帝以为这也是在演戏,就问身边的太监,这是何戏,太监也不明白,随口回答,是加官,皇帝又问这女的是出什么戏,太监又答,女加官。这就成了以后的女跳加官。 台上大赐福戏开演了,八仙祝寿马上要上台了,扮演何仙姑的演员赶紧把手里的孩子放到大衣箱里,自己赶快演戏去了。 这皇帝在底下一直看着台上总是闹哄哄的,也坐不住了,起身到后台去看看,皇上一进后台,演员们纷纷大惊,全都跪下朝拜,万寿无疆。
鼓架
房玄龄从大衣箱里找到了自己的儿子,可怜的孩子由于在大衣箱里闷得时间太久,抱出来一看已经闷死了。房玄龄悲痛欲绝,但当着皇帝的面又不好大放悲声,况且是皇上的良辰吉时,每个人的脸上都要喜形于色,他想哭不敢哭,还满脸带着笑容,一直陪伴在皇上的左右,直到喜宴结束。
当皇上知道了这事以后,也感慨万分,明白了房玄龄对自己的一片忠心,这孩子为了这场生日喜宴做出了贡献,他想,这孩子死了,后台的人,还有房玄龄夫妇都没有一个哭的,而且都还是喜形于色,遂封这死去的孩子为喜神,也让他做梨园行的大师哥。 我听到的故事就是这样,现在我把如实它记录下来,或许从现在的角度看其中可能带着一些传说的成份,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许其中也夹带着某些独特的文化含意,旧时这个典故一直流传,所以我们的演员在后台都不敢轻慢喜神,更不会拿他当玩具玩,都是恭恭敬敬的抱在手里,或拿一块手绢、水袖挡着他的脸,以示对喜神的敬重。
备注: 戏剧里的六部 从东晋开始朝廷设立了六部,各部皆有尚书撑管,另有左侍郎,右侍郎。侍郎下面还有各主事分管着各个具体事项(京戏里的六部,取自历史上真实的六部官制,可能也存在一些差异)。
1,吏部,为六部之首,掌管升官、调任、免职、罢权等重大事物,设立都察院,或执尚方宝剑,可先斩后奏。
2,礼部,整理国史,开科取士,典礼出使,长官为礼部尚书。
3,兵部,掌管兵马钱粮,盔甲武器,守护边防,训练备战。
4,户部,管理户籍人丁,土地丈量,钱粮收税,商贾税务。
5,工部,管理宫殿城垣,庙宇坟茔,道路桥梁,江河堤坝。
6,刑部,管理生杀大权,刑事大案,审计司法,组织会审。
宋宝罗 2010年8月 写于杭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