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南宁一农家乐推出“打鬼子”项目,员工和顾客上演激烈“枪战”,最终“日本侵略军”被俘虏游街。该农家乐负责人介绍,推出“打鬼子”项目是为了增强与顾客的互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农家乐还打算将屋后江中一小土坡插上国旗,取名“钓鱼岛” 。无独有偶,这个月开始,在山东滨州一乡村景区内同样开始上演“全民打鬼子”,几十名儿童扮成的八路军手持水枪、气球装水制成的“炸弹”,在村内街道上同景区工作人员装扮成的日本鬼子展开激烈战斗。
从荧幕上演的各种抗日雷剧开始,“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桥段已经让人见惯不怪,眼下“打鬼子”热又走出荧幕来到现实,从景区走向农家乐,利用真人扮演继续供人解气,供人消费。真人秀的必要似乎在表达一种潜台词:光看不够过瘾了,“打鬼子”必须动点“真格”。不过,跟饱受诟病的雷剧一般,“抗日真人秀”变味的是对暴力情绪的煽动,更是对历史唯物论的不负责。
当然,一个景区,一个农家乐需要叫它负什么责,它又能负得起什么责?让娃娃拿着水枪从小培养仇日情绪,不正是爱国之必须?最让人可气的恰是这句“弘扬爱国主义”!在这样的违和中,“爱国”不幸沦为了广告语,成为了狗皮膏药,甚至变成了通行证。只要是能挂个边,拿“主旋律”搞营生,“爱国伪潮”则势必成为包装需要。然而,必须追问的是,谁让“打鬼子”成了经济热词,成了敛财手段,更成了以渲染暴力追求价值的“正义”逻辑?显然,把关人的漠视、纵容,或者是出于政治立场的献媚,让“打鬼子”的戏谑从一种自我麻痹升级成了交叉感染。
“打鬼子”咋就成了自我麻痹?有种你真去打啊!
要不然呢?不然就自信点!可是看看咱跟岛国的关系,每天充斥在对日货的迷信,对日本动漫的追捧,对日本女优的臆想之中的我们,那满腔热情的“打鬼子”,难道不是懦弱者的自怜?民族主义的极端悲切和集体盲从莫过于此!
如果“打鬼子”不是哗众取宠玩概念,那么就只能是一种提醒,一剂现实主义安逸者的强心针,提醒他们国仇仍在!
但事实上,这种方式太愚蠢,在去政治化的主流意识下,“打鬼子”在市场抉择中自然不自然地被娱乐化包装,“打鬼子”除了满足一时之快,很难说有何教育意义可言。非要叫人记住国仇,那就干脆方方面面将日本当做假想敌,好生提高咱的硬实力。
日本鬼子在中国似乎无处不躺枪,只是不要在消费“日本”的常态中,掉了民族的节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