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疾驰的汽车横穿这片富饶的土地,车上的老师傅用略带川味的普通话将路边的风景一一介绍。说到尽兴之处,一口麻利的川话脱口而出,本地老师傅是没有丝毫感觉,一路颠簸劳累的我们,却被这突如其来的川味莫名振奋。所谓入乡随俗大概就是如此。旅行之人,谁不愿体会最真实的民风民俗,一口变味的普通话却成为了阻隔,唯有这麻辣川话,才真正叩开了天府之国的大门。
对川话有着深深乡结的四川人,大抵到现在都会时常提起川话与现下通用普通话的渊源。川话离被选作通用语言的距离也不过一臂之差,四川人倒不为此事懊恼,往往只是拿它作为宣扬川话的资本。川话不分平翘,难辨边音与鼻音,倒是与我的家乡话极为相似,不知道这种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发音是不是其与通用语言失之交臂的原因。但换个角度想想,假设当初的川话被定为通用语言,现在的我们又何来如此之多繁杂的语言规范,华夏大地之上川音穿四方,倒也别有风趣啊。
出门在外,总是有人前来搭讪,待我们耐心地解答了他们的问题过后,总是会招来和善的一问:“你们是四川人嘛?”我想,除了我们的家乡话与川话极为接近这个原因以外,更多的则是因为四川人热情好客的性子已经深深烙印在全国人民心中。一种语言往往体现一类人的性格品质,川话总是给人以麻利的快感,正如四川人的性格—果敢而热烈。如果你在外旅游,嘈杂之中,看见操着一口你几近可以完全听懂的语言又快心快肠的热情群体,不用质疑,他们一定来自那个充满活力与朝气的天府之国。
蓉城的人们应该还会在某个周末的早晨,驱车到古朴的剧院,摇着轻扇,品着香茗,听一曲川剧,在岁月中积淀老城的厚重。川剧的表演现场是轻松活泼的,我们不会以品茗京剧那样的庄重来对待它,而它回馈给所有人的也正是欢乐。
川话和四川人的性子一样,都是热情似火,奇怪的是,四川人却总可以怀着这样的性子过出一种闲适淡然的生活。外在似水内在似火,看似矛盾,却是最聪明舒适的生活方式。终有一天,春回蓉城之时,我会再次踏上旅途,感受川话的质朴和火热,感受这群好客之人的热情与友好。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css13/img/end_news.png 本文来源:荆楚网-三峡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