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 9成人被忽悠过购买保险或理财产品
“本来去银行存款,结果被忽悠买了保险。”市民刘先生在2012年2月到储蓄所存3万元的一年期定存,在柜台前遇到了一位自称帮他办理存款的保险公司销售经理。该经理表示,如果在她这里办理存款,还可以给刘先生办一份人寿保险,刘先生欣然答应。销售经理给了刘先生一张保险表格,刘先生一看,发现期限是5年。“我说我不存这么长时间,她说让我放心,利息一定比定期的高,并且可以拿分红。”刘先生于是同意了。然而,今年2月,刘先生去储蓄所取钱,被告知提前取钱不但没有利息,还要倒扣3000元。
近日,市民陈婆婆在女儿的陪同下一起到一家国有银行存钱。该支行的一名柜台人员却告诉她,可以存另外一种年利率更高的定期产品。“当时我说要存定期,这位工作人员就建议我买另一款定期产品。我问她是否理财产品,对方说不是,也是定期产品,和定期存款一样,而且比定期存款利息高,保本无风险,两年后就可以领取本金和利息。”蒙在鼓里的陈婆婆,就在那位工作人员的指引下,在两张单据上签了字,单据上的内容,她和女儿并未仔细查看。直到回到家里,家人认真查看单据,陈婆婆才发现自己购买的是保险产品。
像刘先生和陈婆婆这样,本来是去银行存款,却在银行工作人员诱导下购买了保险或高风险理财产品的人不在少数。根据大成理财网友调查显示,超过9成的四川网友都遭遇过在银行存款被理财经理“忽悠“的情况。尤其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储户,更加容易被误导,造成一系列无法预计的严重后果。
理财经理过度热情需警惕 这些话语勿轻信
以往,储户们到银行存款,认为银行是最值得信赖的金融机构,但经历过许多“存款变保单”的情况之后,人们还能安心去银行存钱吗?按照规定,银行可以代售其他机构的保险和理财产品,但部分银行工作人员和销售经理为了盲目追求业绩、抢占市场份额,而故意将保险、保本理财产品、高风险理财产品进行混淆,误导储户购买。
当你在银行存款时,遇到热情的理财经理为你服务,特别是听到以下这些话语的时候,就要提高警惕了,很可能是在诱导你购买保险或高风险理财产品:
1、 购买这款理财产品比存定期强多了,收益更高,还保本。
2、 我们银行是大银行,理财产品绝对没有任何风险。
3、 产品说明虽然是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但实际上基本都可以做到保本的。
4、 收益算您的,亏损算我们银行的。
5、 产品说明书上的测算收益就是实际收益。
6、 我们之前几款产品都达到了测算收益,所以这款产品也肯定能达到。
7、 这款产品和您原来打算购买的另一款产品完全一样,但是收益高多了,风险又小。
9、您打算购买的那款产品风险很大,不如买另外一款。
10、这个产品就是我们银行的理财产品,有什么责任我们银行承担。
11、这个产品虽然是我们替别的公司代为销售的,但是与我们自己的理财产品没有区别。
12、为了您的方便,可以委托给我们理财经理,帮您打理,以后您就不用再排队办理手续了。
看懂合同条款 误买保险15天内可退保
对于普通储户来说,如果真的想获取比银行定期存款更高的收益,那么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购合适的理财产品或保险产品,但前提是一定要认真进行个人风险能力评估,根据自身的真实情况填写,不要被银行工作人员干扰,购买自己风险能力承受范围内的产品。
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读懂合同条款,认清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属于以下那种类型:
保证收益类理财产品:具有投资风险,只能保证获得合同明确承诺的收益。
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具有投资风险,只保障理财资金本金,不保证理财收益。
非保本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不能保证本金和收益,可能会因市场变动而蒙受不同程度的损失,需要充分认识投资风险。
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如果销售人员一直在强调该产品具有很高的收益,最后才说顺便送一个保险,这种情况就可能是在销售保险产品。
如果真的在理财经理误导下购买了保险产品,回到家后仔细阅读了合同才发现或后悔了,又该怎么办呢?
据了解,一年期以上保险一般都有犹豫期(收到保单并书面签收的15日内),在犹豫期内,购买人可以无条件解除保险合同。因此,如果不慎遭遇“存款变保单”的情况,储户可以在15天内是办理退保,保险公司除了10元工本费外,不会收取其他任何费用。当遇到严重误导情况,储户可向保险公司、监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进行投诉。
转自:
腾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