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多措并举推进教育公平 近年来,巴中市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公平享受教育资源。 一是合理优化校点布局。按照“统筹城乡,均衡布点,小学低段就近入学,小学高段及以上教育相对集中”的原则,编制完成了《中心城区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校点布局规划》。通过采取撤、并、建等方式,合理布局校点,确保了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义务教育。全市新布点学校40所,所有建制乡镇(含已撤并乡镇)均设有中心小学或九年一贯制学校,70%的行政村保留了村小(教学点)。 二是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近年来,争取和落实中央、省项目建设资金52亿元,地方配套、市场化方式投入37亿元,全部消除了学校D级危房,新建、改造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校舍385万平方米。根据“巴山新居”和“新区”建设需要,持续推进校点布局,多方筹资4.6亿元建设“巴山新居”及新区学校。为农村中小学按新标准添置了价值2亿元教育装备;全市所有学校接入了宽带,建设农村“班班通”教室3483间,建成1749个村小(教学点)“农村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实现了所有村小(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 三是切实规范办学行为。各中小学校严格按照国家和省规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严禁挤占音、体、美、信息技术、综合社会实践等课程的教学时间。全面取消了重点小学、重点初中,积极推行阳光编班、均衡编班。任何学校不得占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集体补课或上新课。坚持依法从教、廉洁治教,充分发挥内审工作的监督作用,努力构建内审工作常态化机制。 四是深化招生考试改革。积极推行义务教育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全部实现免试就近入学。深化中考制度改革。全面推行中考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网上阅卷、网上查分、网上录取、网上查询结果。将省一、二级示范普通高中统招公费生比例的50%均衡分配到区域内生源学校,省一级示范普通高中巴中中学面向全市招生。 五是着力办学体制改革。通过推进集团化办学、学校联盟、城乡一体化办学等措施,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影响、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全市共组建了巴中中学、巴师附小、巴中二中、巴中六中、南江职业教育等教育集团,380多所学校与外地名校结对发展,市内320余所城乡学校签订并实施《帮扶协议》。大力推行城乡教师交流制度,每年教师交流数量达到辖区教师总量的10%,组织110支名师支教队每月至少一天送教到农村边远和薄弱学校。目前,累计1万余名学校校长和教师参与城乡交流,送教8000余课时,惠及300余所学校30万多师生。 六是全面落实惠民政策。全市累计落实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三免一补”、中职免学费、中职国家助学金、普高国家助学金、学前教育“三儿”资助、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等各项教育惠民政策资金近40亿元,主动争取社会捐资近2000万元,对贫困学生应免尽免、应补尽补,基本解决了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起学的绝对“上学难”问题。 七是保障特殊群体接受教育。坚持“两为主”政策,妥善解决了9万余名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随迁就读的问题。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关爱行动,创建留守学生之家500多个,3万名教师与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5000名教师志愿担任“代理家长”。全面实施营养改善计划,22.3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吃上放心“营养餐”。建立健全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和社区教育为补充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体系,全市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5%以上。 八是强化教育督导检查。市委、市政府将均衡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纳入对县(区)党委、政府和市级相关部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定期督查,逗硬考核,并与领导干部的提拔、任用、奖励和责任追究相挂钩。教育督导部门坚持督政、督学并重,充分发挥监督、检查、指导职能,认真开展每月一次的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统筹组织专项督导检查,促进目标任务落实,确保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顺利推进。(杜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