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弥江河边翻找出那段跌落尘埃的历史——盐亭人造反了!
1、
以前在写《盐亭闲话》时,曾试着整理一部《盐亭战争史》,列出了些名目,终因觉得不完全成熟,而搁笔。今天周末,闲情一点。先从易的着手,让我告诉你一段早也跌落在尘埃的往事:盐亭人造反了。
盐亭地处巴蜀交界,县志载隋以前,自古“民风骠悍、类似氐羌”。唐时开元盛世后期“西羌盗贼竞起”,就连杜甫偶过盐亭,也最怕走夜路了,留下“马惊不忧深谷坠,草动只怕长弓射”的诗句。幸好当时一个叫李匡远的盐亭县令,多方捕压,方令境内清净。时称:健令。
永泰与东关的县城设置的最主要与最直接原因就是“四境遥远,又多草寇”、“地去县远,寇盗盘泊”,这是什么意思呢?说明有匪为患且是长期盘泊在原永泰与东关县境内。因此,今金鸡、金孔、高灯、八角、林农、永泰、富驿等地有许多寨山原就是“棒老二”的土匪窝,这是可以论证的。而且有时土匪人数不少,且气焰倡厥。如女徒山,敢于向有千人的服劳役的女犯队伍进攻,这说明贼人队伍与胆子都是不小的,不说上千,至少也有百余。
这些都只是占山为王的绿林好汉,以官方的历史观点来说,也只是没有革命目的、没有纲领、没有组织的土匪 “棒老二”而已。算不得什么“造反”或“农民起义”。
盐亭历史上有没有大一点规模的“本土农民起义”或者站在封建官方的立场说“泥腿子造反”也罢,有吗?
闲人答:还真有!
2、
没有任何直接的历史资料提到或点明盐亭历史上有较大规模有组织的农民起义,还真的只能在字里行间隐约去体会。不过还是找到了,有且规模还不小,影响与后果都相当地严重。死人无数,充军与逃难甚至受牵连都不少。
首先我们来看民间是怎么描述这场“造反(或者起义)的。闲人找到的盐亭《陈氏家谱》中曾记录了这一盐邑一大故事:
……四代祖陈绍之女嫁与夏姓,生有一子,揩回娘家省亲,不料此子得病亡故,夏姓翁婿不依,此女与荣祖系兄妹,故将“二献”赔抱夏家,取名夏缁,所生二子,夏以松葬老君垭,夏以柏不详。松祖所生二子:天龙天虎。闻人传:后兄弟二人得了天书、珠宝、三脚蝉等宝物,自此依将书中咒章法术炼成神箭三支,纸人纸马无数。自认为天命所在,能争王夺位。当时夏孙二姓地相连,夏家牛吃了孙家地苗,孙姓不依夏姓霸占,上成官司,法堂审阅夏天龙理屈,被官当堂打了四十大板。当夜县官云梦中两次见白发老人指责,言:好湖涂的官,如何打了夏天了?县官惊而起,查阅本日案中,果有夏姓挨打不错,县官急带数差,半夜出门,将近夏家门首,耳闻屋中人声闹嚷,火光照耀四境,逼近其处无影无踪。因此,县官惊讶立即至家叩门请罪,说其根由。以后该县官通谋策划,不久暗通七县,文武官员乡绅,协力资助,按名录册,量力封官,其势俞壮,其法俞神。暗将纸人纸马,刀枪箭弦甲整顿齐备,择定即日起事。事先放出神箭三支,因时过早,帝末登殿,箭只射于龙椅之上,皇上即命天师察看,始知四川出了草寇。又兼时间紧促,纸人纸马末曾打油,飞到半程,被风雨打坏。本朝急命钦差捉拿,同党戴官封者俱成皇犯,串连子女很多,殒命充军不少,幸当时有少女见势暴露,即将封官名册抱出火化,钦差到时火烧大半,不然罪犯还多。首犯夏天龙、夏天虎二人末曾拿获,抱了天书宝物逃外,不知所终。由此,有老君垭、东沟头两支族,尚有三代改姓夏,后于九世开始,复还姓陈。
在解释这个故事前,我先说几个相关提示,以便能简单的理解这个故事。
1、 今天的盐亭仍然是有夏姓族裔的,如夏家湾(下附图,表示有图有真相)。
2、 故事是提到的地名,东沟头地名,在今盐亭云溪镇河溪村一带(下附图)。
3、 老君垭,据说是在今黄甸镇利和场汪沟村一带(未考)。
故事虽然被农村老百姓越传越“神化”了,但仍然看得出来,系一起以盐亭人为首,串联周围七县,有预谋、有组织、有策划、有名册、有明确目标(欲推翻皇权)甚至有宗教色教的造反运动(或农民起义)。当然,最终还没怎么爆发就由于泄密等原因,被及时镇压而失败(或被扼制)了。
3、
官方的书籍中对此事有记载吗?
还真有,只不过绝不正面述,只言片语透出一些背后的信息。
光绪《盐亭县志·政绩》中提到:
王文,甘肃凉州府武威县人,乾隆五年庚申,由川北保宁营任盐亭把总,性忠勇,娴韬略,日以除盗安民为事。时有夏姓者,左道惑众,阴谋不轨,□往擒之,得伪军籍,载绅民甚众。投诸水,免累者以千计。尤好施济,所得心红有余,悉以济贫,解绶日,难为归计,慕盐俗朴,遂家焉,阙后子孙繁衍,署河南新安县知县王锡元,其曾孙也,至今门弟尤盛。
这是盐亭历史上唯一一个以“把总”职位登“政绩”篇的,也就是说,是为数不多的“非县令”这样的“一把手”而列入表扬的人员。
盐亭县志是站在官方的观点,提到了夏天龙、夏天虎兄弟发动的这场“造反(或起义),而且明确:
一、造反时间在乾隆年间。
二、王文为代表的“把总”参与成功镇压了这场造反(或起义)。
三、“左道惑众” 表明夏氏兄弟用了“神术、巫术”或“宗教色彩”的传教方式。
四、王文,私自将“伪军籍”即造反的花名册,“投诸水”,从而让以千计以上人员免受处罚与“牵累”。
五、王文最后定居在盐亭,好心有好报,到今在盐子孙很多。其曾孙王锡元,获功名,曾任河南省新安知县(注:这个盐亭人的功名与业绩在县志是没有记录的,算失散补轶)
4、
以上分从民间与官方两个角度,分别刊载了盐亭人夏天龙、夏天虎兄在清乾隆年间,串联七县,但组织失败一场“失败的”造反(或起义)。最终发生了什么,能搞清楚答案吗?
清代的因史不久远。显然是可以搞清楚的,清朝的史料倒是很多的。
背景资料1:
乾隆(1763- 1795年)、嘉庆(1796-1820年)年间,清朝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其中以嘉庆年间川、楚、陕农民起义战争历时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广。
川楚陕边界高山丛林密布,广袤千里的南山、巴山老林地带,自古以来就是流民的聚集地,也是封建统治力量较为薄弱的地区。乾隆后期,来自四川、湖北、河南、江西、安徽等省的流民已达数百万之众。他们靠租种地主土地和到附近工场做工维持生活,不仅身受地主、雇主的残酷剥削,并遭到种种超经济压迫。由于地方遥远,山民受其凌辱,无可告诉,无为申理,往往逼得流民铤而走险,他们或贩私盐,或私铸私贩铜币为生,或数十、数百人进行武装斗争。绝望中的流民们,便成了白莲教等秘密宗教传播的最好对象。
乾隆后期,白莲教活动已渐渐从宗教活动转向组织群众斗争,而且更加活跃。这时,活动在楚、豫、川、陕老林地区的白莲教组织主要有刘松、刘子协的混元教,宋之清的西天大乘教,王应琥的收元教。他们有各自的弥勒转世和牛八,表示坚决反清复明.白莲教在各地的迅速发展及其鲜明的反清性质,引起了官府的注意,清政府开始对教徒进行搜捕。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宋之清、王应琥、刘松相继被捕,白莲教支派各组织几乎全部遭到破坏。在大肆搜捕白莲教的过程中,官吏胥役趁机敲诈勒索,竟以查拿邪教为名,四处搜求,任听胥吏多方勒索。不论习教不习教,但论给钱不给钱,造成大批人民贫困破产,流离失所,终于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武装反抗斗争。
背景资料2:
白莲教作为一种宗教概念,包括的内容很广。可以说它是一千多年来,发生在中国这块古老土地上的各种“异端”、“左道”、“邪教”的总括。是除了佛教、道教以外的又一个很重要的宗教,反映的是中国下层社会百姓的生活、思想、信仰和斗争,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充当着突出的角色。
白莲教教徒主要特征是烧香、诵偈(即宝卷),信奉弥勒佛和明王。他们的经典有《弥勒下生经》、《大小明王出世经》等等,为了适应下层百姓白天劳动的实际情况,白莲教徒多是“夜聚晓散”,愿意入教的人不受任何限制,不分贫富、姓别、年龄,男女老少只要愿意均可加入,“男女杂处”。到了明末清初,白莲教逐渐在教理方面趋于完备,教义也更加体系化。
,
答案终于可以揭晓:
一、清乾隆年间,盐亭城北夏氏兄弟,秘密参加了反清复明的“白莲教”,。
二.一度影响很大,上至县府官老爷,下至普通老百姓,曾有人密秘涌跃参加。并在盐亭与周围七县“秘密传教”,准备起事
三.白莲教““夜聚晓散”。故家谱上记录“有官差夜访”,远处看“耳闻屋中人声闹嚷,火光照耀四境,逼近其处无影无踪。”这是因为,有人放哨,及时通知人们撤离。
四.白莲教众的花名册,及时被起义的一名“少女”用火烧了一半。来捕人的把总王文拿到一些后,发现要牵连与处决的人很多,又悄悄地将花名册投入江中。经过这“一火一水”,保护了千数以人员免遭处罚。
五.本朝急命钦差捉拿,同党戴官封者俱成皇犯,串连子女很多,殒命充军不少虽如此,有许多盐亭白莲教众被处罚,处决与充军。首犯夏天龙、夏天虎二人末曾拿获,不知所终。
六、有老君垭、东沟头两支族原由陈抱入夏姓子弟者,因“政治待遇”出身不好,从入川九代(夏天龙兄弟失败后)即以后,复改姓陈。
2015-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