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665|评论: 13

[相如·茶馆] 年节习俗:初一到十五究竟有多少习俗?

[复制链接]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2-18 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年节习俗:初一到十五究竟有多少习俗?

·三羊开泰辞旧岁,五福临门迎新春,祝大家新年愉快,吉祥如意。

   又是一年春节到,又到一年团聚时。2015年的春节到了,人们在欢度春节期间无不期盼在来年能平平安安,吉祥如意。因此,大家在过年期间,团聚时刻,说话做事都要尽可能的避免“忌讳”而体现“吉祥”。

   崇尚吉祥是人类对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因此,人们往往将农历新年的正月看作是新的一年年运好坏的兆示期。所以,过年的时候“禁忌”特别多。当然,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过年的禁忌也是不一样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目,总把新桃换旧符。”过了除夕就到了新年初一,家里的垃圾也不能马上倒掉。这些垃圾要等到初三以后才能倒出去,因为以前的人都认为,把垃圾倒出去就是将自家的财气倒走了。到了过年的时候,家里的老年人还会将平时缝缝补补用的针线盒收拾起来,做这些都是为了图了吉利,盼个平安。

   在说话方面也有很多讲究。以前,一到过年的时候,大人就会告诉家里的小孩子,过年的时候,千万不能说带有“破”、“坏”、“死”、“穷”等不吉利的字眼。如果,一不小心,小孩子说漏了嘴,大人总会在旁边接上一句“童言无忌”。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迁,很多古时候传下来的禁忌都逐渐被人们淡忘了。但是,如果过年没有这些禁忌,可能还真缺少了过年的气氛。禁忌种种,叫人担着点心,神经有那么一点紧张,却又能给人一丝希望,盼望着新的一年里有一个新变化,年味反而更浓。这里撷取了大年初一到十五的各种忌讳,以提醒广大网友时尽量避免,度过一个吉祥如意、欢乐热闹的新年假期。

    20150218_035913_000.png

    ·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到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除夕前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盛废水,当日不外泼。新年里也不可以打碎家具,打碎了是破产的预兆,得赶快说声“岁(碎)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

    20150218_035913_001.jpg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20150218_035913_002.jpg

    ·大年初三又称赤狗日,与“赤口”同音,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不过这个习俗早已过时,因为现在人们难得春节团聚,对此已经淡化许多。

    20150218_035913_003.jpg

   ·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过去,老板想将某人“炒鱿鱼”,这天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己收拾走人。还有传说称,灶王爷这天要来查户口,因此也不宜远出。

    20150218_035913_004.jpg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20150218_035913_005.jpg

    ·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传说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因为12是6的二倍,这叫六六大顺。这一天,每家每户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这叫送穷鬼。

    20150218_035913_006.jpg

   ·正月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状元高中。人日要尊敬每一个人,连官府也不能在这一天处决罪犯,家长也不能在这一天教训孩子。

    20150218_035913_007.jpg

   ·正月初八是谷日,传说是谷子的生日,也叫顺星节,传说是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如果这天天气晴朗,则预示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20150218_035913_008.jpg

   ·正月初九,民间习俗是玉皇大帝的诞辰,要举行盛大的祭天活动。台湾新竹不少信众要到主祀玉皇大帝、拥有二百多年历史的天公坛,向天公祝寿,并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健康。

    20150218_035913_009.jpg

   ·正月初十是石头的生日,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20150218_035913_010.jpg

   ·正月十一是“子婿日”,是岳父宴请女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日”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称为“十一请子婿”。

    20150218_035913_011.jpg

    ·过了正月十一,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从正月十二开始选购灯笼,搭盖灯棚。童谣是这么唱的:“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正月十五就是“元宵节”了,它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大地回春的夜晚,又称为“上元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这一天少不了还要吃元宵、汤圆。正月十六夜则是小孩的节日,所有的小孩拿出自己的灯笼对着别人的重重一撞,然后笑哈哈的看着别人的灯笼着火,这个叫做“碰灯”。讲究的是今年的灯笼不能留到明年,必须以“碰灯”的方式销毁。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2-18 06:06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5-2-18 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老姨新年快乐:lol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5-2-18 06: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眯到眼睛毛起地吃哟喝哟
哪个管它纳闷多爪子哟
同志们辛苦了
大家一定要吃好喝好
吃了喝了就去耍伸展:lol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2-18 0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山水如画 发表于 2015-2-18 06:16
眯到眼睛毛起地吃哟喝哟
哪个管它纳闷多爪子哟
同志们辛苦了

t01bc3d6a5429265462.gif

2017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2-18 06:44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2-18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2-18 11:5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handshake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2-18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7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5-2-18 12:0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祝斑竹新年快乐!天天快乐!:):)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2-18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静美 发表于 2015-2-18 12:02
祝斑竹新年快乐!天天快乐!

1.jpg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2-19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拜年.jpg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5-2-21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拜年.jpg

发表于 2015-2-21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概述   

年节是中国人的第一大节,海外华人,甚至欣赏中华文化的一些外国人,

也都十分重视它。这里的“第一”之谓,既因为它在一年的时间序列中排在最前面,更因为它规模最大、人们最看重。中国年节文化中,有欢乐成分也有忧患元素,翻检年节的传统,有许多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元素,值得复兴和发扬。 然而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年味变少,很多传统礼节、传统活动变得越来越简单,甚至缺失。那么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下,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传统节日。孔府的节日,最热闹的要数“过年”——春节。在许多种活动中,磕辞岁头、拜家庙、拜祠堂、拜佛堂、拜观音菩萨、拜天地神、祭孔庙等不可少的礼仪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2简要介绍   

年节风俗既是一种颇具地方文化特征的传统习俗,又是一种地方的民俗事象。年节既具有延续性,即有它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流向,又具有变异性,既在延续的过程中,受一个地方人情风俗的约束和受历史演变潮流的冲击而产生变异:一些习俗变化、甚至消失了,又生成了一些新的习俗,这就在各地产生了一些较有独特风格的节俗文化。

年画收藏趁年节
传统节日风俗就是如此。传统节日有农事节日、祭祀节日、纪念节日、庆贺节日、社交游乐节日之分。但惠州现存的一些节日却不能简单地归属哪一类。如农事节中的“十月朝”,本是庆祝晚造丰收,让牛歇耕,但多有祭牛、祭神等活动,加进了许多的祭祀成分;又如纪念性节日“端午”,是纪念屈原的,“清明”据说是纪念介子推的,但这些节日又多有祭祀和游乐等内容。故现存的传统节日,“终合型”的居多。

一般说,传统节日及其有风俗均有其来历。但是,节日风俗不同于历史过程,后者有据可查,而节日风俗的来源考查起来就难多了,即使对有些风俗的源头现在有比较统一的看法,但认真考究起来,均可找到诸多的疑点。如“端午节”,都认为是纪念屈原,但从全国各地和各民族的情况看,还有的说为纪念伍子胥,有的说是起源于越王勾践,有的说是纪念白洁夫人。而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中考证说,端午是中国原始时期的“龙子节”的延续,起初是纪念祖先“龙”的,这和常说的“源自屈原说”在时间上相距甚远,这说明有些民俗事象还要待我们后人去加以进一步考证。

3节日起源   
传统节日的起源,有人把它归为下述几大类:一是起源于原始的祭祀活动,如春节祭灶君、清明祭祖、端午祭龙、祭屈原、十月朝祭等等皆是,这类节日的源头一般都比较古远;二是起源于宗教活动,这方面较为典型的是中元节,既惠州民间的七月十四,它源于道教中元节的醮会和佛教的盂兰盆会日;三是起源于农事活动,清明、十月朝、

年画收藏趁年节
冬至等即是;四是起源于社群的娱乐活动,如端午之龙舟竞渡,是西周就已有的社群娱乐活动;五是起源于重大的历史事件。可能还有其他方面的来源,但以上几个来源,已基本能把惠州民间十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渊源解说清楚。

从一些地方传统年节及其风俗来看,应该说有相当一部分是汉民族传统节俗的自然延续和翻版。惠州春节的扫尘、守岁、拜年,元宵观灯,清明祭墓,端午赛龙舟、吃棕子、挂菖蒲艾蒿,七月十四醮事、祭鬼,八月十五拜月亮、吃月饼等等,都是和汉族大部分地区相同的节俗。但是也应看到,汉族大部分地区相当多的传统节俭在惠州有了变异。如正月半的摆山灯,二月二伯公会和二月十九观音会的做会形式,七月七夕储七夕水之俗,七月十四道佛混杂的“盂兰醮事”,九月重阳放纸鹞及制作习俗,“十月朝”风俗,“过冬”风俗等等不胜枚举,数量是相当多的。应该说,这里面不仅仅有变异节俗,而且不少是本地独有,即土生土长的节日及节俗,如正月二十补天穿之挂门蒜之俗,正月半之人公仔展览,四月八买扇之俗及沐浴风俗,六月六祭拜太阳仪式等等。

4历史传说   
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做“年”。每逢除夕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人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

欢乐庆典——藏族年节
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飞帖名刺是贺年卡鼻祖,在古代,从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数家庭均不接待妇女,谓之“忌门”。仅限男子外出拜年,妇女则须等到正月初六以后才能外出走访,所以拜年的时限可以延长到正月十五元宵灯节左右。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礼,日后补行的,谓之“拜晚年”。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盛放飞帖之用。这个风俗始于宋朝上层社会。当时士大夫交游广,若四处登门拜年,既耗费时间,也耗费精力,因此有些关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亲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种用梅花笺裁成的二寸宽三寸长、上面写有受贺人姓名、住址和恭贺话语的卡片前往代为拜年。明代人以投谒代替拜年。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谒”即是现在的贺年卡的起源。“大户人家特设门簿”,以记客人的往来和飞帖,门簿的首页多虚拟“亲到者”四人:一曰寿百龄老太爷,住百岁坊巷;一曰富有余老爷,住元宝街;一曰贵无极大人,住大学士牌楼;一曰福照临老爷,住五福楼。

5互访拜年   
过去民间互访拜年的形式,根据彼此的社会关系,大体可分五类:
一是拜家里长辈。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长辈受拜以后,

画收藏趁年节
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二是走亲戚。初一或初二必须到岳父母家,并须带礼物。进门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和牌位各行三叩首礼,然后再给长辈们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饭、玩耍。
三是礼节性的拜访。如给同事、朋友拜年,一进屋门,仅向佛像三叩首,如与主人系平辈则只需拱手一揖而已,如主人比自己年长,仍应主动跪拜,主人应走下座位作搀扶状,连说免礼表示谦恭。这种情况一般不宜久坐,寒暄两句客套话就要告辞。主人受拜后,应择日回拜。
四是感谢性的拜访。凡一年来对人家欠情的就要买些礼物送去,借拜年之机,表示谢忱。
五是串门式的拜访。对于左邻右舍的街坊,素日没有多少来往,但见面都能说得来,到了过年时,只是到院里,见面彼此一抱拳说:“恭喜发财”、“一顺百顺”,在屋里坐一会儿而已,无甚过多礼节。

6文化   
在民间,人们传说“年”是一头头上长角的怪兽,岁末会出来吃人。各地的这一传说还各有地域色彩:有山的地方说年兽“住在山上”,除夕夜下山来祸害人畜;靠海的地方说年兽“住在海底”,快过年了爬上岸来残害生灵。所以过年又被叫做“过年关”,人们除夕不敢睡觉,要“守岁”,守住自己的年岁就是延续自己的生命。给小孩子“压岁钱”,是因为孩子人小力薄,靠自己的力量不行,需要大人帮他们“压”住年岁。贴门神、挂桃符、

群众性调年节
行傩祭、放鞭炮等,都是为了吓走年兽。第二天大家再见,不管认识不认识,都互相道贺,“恭喜恭喜”,言下之意是恭喜你还活在世上。民间俗信层面上“年”的说法和“应对”的做法,表现了人类一种忧患意识:人生在世,不会只有吉祥没有灾难。人们在年节这个时点,给自己和大家提了个醒。巴赫金说:“死亡和再生、交替和更新的关头总是节日世界感受的主导因素。”这一点,在年节习俗里体现得特别明显。

其次我们现在过年,是不是过于重视吃而忽视穿了?如今年节和平时吃的东西虽然没太大区别,但吃的气氛更欢快更热闹,而穿衣实在是没什么两样了。过去中国人过年是吃穿并重的。元代赵孟頫的《题耕织图》诗云:“田家重元日,置酒会邻里。小大易新衣,相成未明时。”民谣里也有这样的新年歌:“穿新衣,戴新帽,老太太要花,老头儿要炮。”这样的传统在今天似乎衰微了。其实服饰是更加外在、更加一目了然的文化标识。我们缺乏节日盛装,缺乏穿盛装过节的意识,缺乏很有民族特色的让人们有普遍认同感的服饰。韩国人穿韩服过年,日本人穿和服过年,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自己的民族服装?笔者提倡文化上的“拿回主义”,是不是可以从和(唐)服里取回一些传统元素,糅合进现代服饰之中?眼下,可以穿汉装、唐装或旗袍,最好是丝绸的、锦缎的,繁华、灿烂,体现我们中华丝绸王国的特色和韵味。

7传统礼仪   
可以恢复的传统礼仪里,作揖最帅气、最卫生。可以恢复中国传统的作揖礼。传统节日作为平台,在它自身得到保护传承的同时,应当发掘和恢复一些健康的传统仪式。同时,只有相关的礼仪文化得到发扬了,传统节日的内涵才能显得丰厚。作揖礼是最帅气、最卫生的。

中国的作揖礼远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它分三类:其一叫“天揖”,来源于敬天的祭祀,然后才用于人事,先对天子用“天揖”,再推而广之,对家长、对老师,对所有值得尊重的人。天揖的手势是:稍稍地往上举,曰“推手小举”。其二叫“土揖”,与天揖正好相反:“推手小下”,亦源于自然崇拜,由大地崇拜过渡到对人表示敬意,如老师对学生就可以行“土揖”。其三,时揖,“平推手”,用于平辈之间。时揖,对时间作揖,对时间表示敬重。天揖和土揖是空间之揖,时揖是时间之揖。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小小的一个作揖礼,亦包含了这一世界观。汉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一项密码。“揖”字,提手旁,一个口,一个耳,表明作揖要用手、用口,还要用耳。除了抱叠双手做动作,还要加上恭敬的用语,同时谦逊地倾听,不能漫不经心,

庆祝年节
人家在说话不带耳朵。三合一,三者都到了,这才是“揖”,这礼节才算到位。
|
巴赫金说:“狂欢节没有演员和观众的分工。它甚至没有萌芽状态的舞台,舞台会破坏狂欢节。人们不是消极地观看狂欢节,他们就在其中生活,大家在一起生活,因为从观念上说,它是全民的。”我以为,现在人们对春晚的不满主要不是节目内容,而是不知道怎么参与进去。不妨学学日本,把20多年积累的好节目,特别是群众中耳熟能详、流传甚广的好歌拿出来重唱,把群众中有影响的艺人请出来亮相,照顾各年龄层次和社会各界的人,让大家都有张得开嘴、舞得开手脚的机会——这年过得肯定更尽兴。

20多年来,央视的春节晚会,已经成为全中国年节的一大重心和主角。它曾给中国人带来莫大的兴奋和快乐。但近年来,与其说是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大、口味越来越刁,不如说“春晚”这种形式本身存在缺陷——民众成了“看客”,“看节”取代了过节。日本人过年也有类似我们“春晚”的电视文艺晚会,叫“红白歌会”,一支红队一支白队,斗歌,斗整整一夜,唱的都是老歌。民众则一边看电视,一边自己也“斗”,单位同事、学校师生,甚至家里人,统统分作两派,有的喜欢红队,有的支持白队,有的喜欢到广场、公园看大屏幕,边看边唱甚至手舞足蹈,嘻嘻哈哈,吵吵闹闹,欢声雷动。这样就有参与感、狂欢气氛,就不会是局外人了。中国古代除夕夜的“乡人傩”,全民参与性就非常强,“一国皆如狂”(孔子语)。中国民间一些地方至今如此。如山西某地乡村,过年表演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全体村民都跟着高头大马上的“关公”,转悠五六个村子。安徽贵池傩有“喊断”,“年首”在上面喊,村民在下面应,真所谓一呼百应。

8气候   
纵观一年当中的各种中国节日,不难发现其丰富的内容是与自然界周而复始气候的循环变化直接相连的。节日的时间分布有着与四季气候变化相对应的规律性,如春季的春节、元宵;冬季的腊八、祭灶;夏季的端午节、晒衣节;秋季的中秋节、重阳节等。时至今日,年节文化已经成为当代人从祖先手中接过来的一份珍贵而厚重的文化遗产,年节文化还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气候起着关键作用。季风气候与年节文化,与西方国家的年节几乎都与宗教信仰有关不同,中国传统年节的丰富内容是与自然界生态环境周而复始的循环变化直接相连的。实际上,

云南少数民族的多彩年节
年节是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调整和适应,而这样的调整适应则体现在中国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气候节律的和谐共振上。我国民间自古以来就有“春祈秋报”的节庆习俗,这与中国的季风气候密切相关,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传统中国成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国。  

中国的传统年节与农业生态的节奏变化及其形成的气候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这是中国年节文化的重要特点。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季风气候条件来说,春天是播种的季节,这时的夏季风逐渐加强,温度和湿度渐渐增高,农作物渐渐进入了旺盛的生长期;而秋天则意味着收获,因为这时候的冬季风逐渐加强,温度、湿度渐渐下降,植物和作物都进入了低生物量生产的季节。年景的好坏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人都至关重要。因此,农民在春天祈求上苍保佑,希望秋后有个好收成;而到了秋收之后,又要感谢上天的眷顾。于是,春节和中秋节就成了我国人民的两个最重要的节日。春去冬来,周而复始。四月的浴佛节、五月的端午节、六月的晒衣节、七月的七夕和中元节、八月中秋节、九月重阳节,一直到腊八和祭灶,所有节日或与自然气候节令有关,或与特征气候环境要素(如五月雨季的龙舟水、六月的强日照、九月秋高气爽的气候等)有关,或是人们自己制造出来的神诞日,各种节日连续不断,成为调剂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手段。  

9民族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成为民族文化象征的人文标识。有着丰富内容的中国传统年节,不仅有令人振奋和产生温情的恢宏场景,而且是调节人们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节日一改人们平日的生存惯性,成为宣泄的时刻。一张一弛的生活节奏与自然界生态环境的节律变化相适应,“人”与“地”之间的相互呼应,结果无疑使人的情绪得到适时的调节。

装点年节喜洋洋
“节” 不仅是一种间断,而且也是一种调节,是一种节奏,甚至是一种节制。休闲也是很重要的节日因素。过去人们喜欢过节,是因为平时没有休息日,只有年节才创造了休息的机会。或者说,人们为了休息(调节),才不断地创造节日。中国节日休息的时间段正好与自然界生物量的低产期相吻合。因此,从生物钟角度去理解我国的年节文化活动,即是一种人类文化生物钟的区域表现。如同动植物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节奏和节律(生物钟)一样,中国的年节是中华儿女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来的一种与自然界气候节律共振的文化现象,这种年节文化活动,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生物钟”。它是一个民族年节文化生命力的源泉。从生态学意义理解,年节是人们生存状态的一种调整和适应。纵观一年当中的各种中国年节,其丰富的内容是与自然界周而复始的循环变化直接相连的。如正月初一是春节,此时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生意盎然;十二生肖赋予了每一个新年丰富的内容,不同年份的年节,在生态学寓意上存在着差异———十二生肖分别代表十二种农历新年的动物标识,每十二种生肖动物又代表着以十二年为一个周期的一次循环。

10市场商机   
中国人的年节观念相当浓厚,年节消费也一直保持着高支出的额度,随着近年来社会观念的转变,很多人开始在酒店预定年夜饭,不少家庭走出家门,在酒店中进行年节饮食消费,这就给餐饮行业提供了更多的商机。尤其是南方商家,近几年来大打“年夜饭”招牌,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南方相比,山东范围内的餐馆、酒店在春节期间的餐饮经营还未达到最高潮。因此,如何把握家庭饮食消费的年节商机,增大餐饮企业在年节消费市场中的活力,

白帮苗年节
这对于各家酒店来讲,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对于过去的中国人而言,年节消费往往要占家庭支出的很大比例,这种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但从现代社会的消费结构来看,年节中的饮食消费已不是消费的第一要素,然而人们对年节饮食的标准仍然定得很高。受习惯势力影响,以家庭为单位的饮食消费在年节中长期占有主导地位,对大多数家庭而言,出外就餐还未形成主流趋势,因而在很长时期内,每逢春节,酒店大多关门歇业,餐饮行业的年节经营难以有效开拓。过去,在年节消费中获利最大者是食品销售行业。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除了经济因素之外,还多少带有人际情感的制约。近几年来,社会的年节风俗发生了变化,“年夜饭”也就成为酒店经营的一个重要话题。应该说,饮食消费观念的多元化趋势已经形成,消费者的个性也正在逐步张扬。就年夜饭而言,不同地区也有不同的消费模式。一般的主题餐饮大多有定向消费人群,年节消费也是一样,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要来酒店过年,就是来酒店吃年夜饭的人也会有自己的兴趣选择。所以,酒店必须在年节餐饮中考虑消费人群的构成和消费潜力,考虑定向消费人群的意愿和喜好。在中国的节日当中,春节是最特殊的一个节日,它既不同于中秋节、国庆节,更不同于其他节日。在普通节日以及圣诞等洋节中所采取的成功促销经验,未必适宜于春节。春节期间,公务消费、商务消费、团体消费、旅游消费都会大幅度下降,而家庭消费则会大幅度上升。所以,春节期间的餐饮对象必须以家庭为主攻目标。家庭消费中也有定向人群。就山东地区而言,以中年人和青年人构成的家庭在年节餐饮消费中占多数,其中尤以白领人士所占比例最大。因而餐饮企业在提前进行的宣传活动中,应以白领人士为首选对象,当他们还在上班的时候,就应该给他们送去提前印象,鼓动他们到你的酒店来吃“年夜饭”,并欢度春节。只要第一次办得成功,以后年年都会成功。

11孔府年节   
孔府过年的制度很严格,规矩很多。从腊月(农历十二月)初一开始,全府上下就开始做过年准备工作。腊月初八,全府的人包括仆人在内,都要在府内喝腊八粥,腊八粥分两种,粗的供仆人喝,内有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外加每人一斤馒头。细粥很讲究,有薏米仁、桂元、莲子、百合、栗子、红豇豆、粳米等,粥上面还要放上“粥果”。“粥果”雕刻成工艺品状,如山里红刻成透空的花篮放在粥上面,令人舍不得吃掉。这种细粥供内宅主人、上供,送给十二府的本家之用。上供,是孔府过节时的首要任务。单以佛堂楼来说,大大小小有数百上千尊佛:关公、玉皇大帝、观音菩萨、弥陀佛、送子娘娘各方的佛都集中于此了。腊八粥供佛时,每个佛像面前一碗,

道光二十九年节孝牌
工作量相当大。另外,还有其它各堂楼供祖先的,上供这项任务十分繁重。外面的许多香火院,也来要粥,要“盆头米”,腊八这天,还要去泰山进香还愿。

腊八过后,就大忙起来,打扫卫生、搭彩棚彩铺红毯、挂宫灯、“蒸壮”,“蒸壮”就是蒸各种馒头、包子、糕饼。馒头也分各式各样,大到半斤多一个,小的一两面粉蒸两三个。各有各的用途,分上供的、主人吃的、普道饭的、酒席用的,区分很细。

腊月十五,在前堂楼院内搭起“天地楼”供各种神位,还立起“朝天竿”用以过年时点“朝天灯”。“朝天竿”高三丈、红漆杆,杆顶挂红灯笼,内放一支一斤重的大红腊烛,每天点着,用滑车拉上去,一直点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腊月二十三,孔府的祭灶很特别。一般百姓家对“灶王爷”恭敬而虔诚,而孔府里的人是瞧不起灶王爷的,认为他的地位不如衍圣公高、财势不如衍圣公大,所以孔府的主人不能亲自祭灶,只由当差的去祭。当差的去祭,仪式虽也热闹,有七、八个吹鼓手、司仪提着跪垫伺侯、小当差捧供品跟随,但祭时却像命令式的嘱咐几句,并不祈祷什么,因为“圣人自有天保佑”,灶王爷是无能为力的。

年三十,衍圣公、夫人及家人都先后分别祭拜家庙、桃庙、影堂、慕恩堂、新祠堂等,每桌摆十大碗供菜、两盘馍、三杯奠酒,磕辞岁头。公爷拜庙时,由赞礼生提着提炉、纱灯、罩子灯各一对在前面引导。夫人拜庙由女仆伺候,前后有随从跟随。除了拜家庙祠堂外,还拜佛堂楼、观音菩萨。公爷、夫人到家庙、祠堂磕完辞岁头后回到前堂楼,再接受阖府人员、各房、各作、各部门给他们磕辞岁头。

大年初一的凌晨零点开始发“纸祃”,点蜡烛的、烧香的、烧枣汤的、放爆竹的都行动起来,公爷、夫人起来喝枣汤,也叫“元宝汤”,喝完后要在“天地楼”拜天地及各神位,然后再拜家庙、影堂、祧庙、慕恩堂等,早晨七点钟以后,衍圣公拜祭孔庙。衍圣公有时不去拜庙,就委派孔家老族长去拜。拜庙时,有百户、管勾、司乐、典籍四厅的官员陪拜。孔子像前供整猪、整羊、笾豆、黄酒、檀香等,由赞礼生鸣唱,行三跪九叩礼,陪拜官员陪同跪拜。祭完孔庙及家庙之后,衍圣公及夫人才能开始用早饭、摆酒席、吃水饺。女仆们给公爷、夫人敬一次酒,再磕一个头。

年节
早饭以后,公爷及夫人坐在前堂楼屋门口,阖府人员分别按部门给他们拜年。从清早开始,孔府的几百名仆人分批进来拜年,这是他们一年中唯一的一次机会进入内宅。磕完头,有的还能得到“红包”。

年初一开始,连续多日,孔府门前直到鼓楼门,每天上午有“鼓楼门会”,除了卖各种东西的,还有杂耍、洋琴、评书、打拳卖艺等民间文艺。下午有“龙灯会”,曲阜民间流行的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耍狮子等活动很多,不管哪个村子的龙灯都要到孔府里来耍,孔府里的龙灯会总是不断。地点在二门里大堂前面,村民和孔府外的人都可涌进来看。耍龙灯时,孔府当差的和“花炮户”还要放焰火,焰火制作得很精致,五颜六色在高空中变幻出各种花朵。孔府里还有两套十八罗汉头型面具,龙、虎、仙鹤、大肚子弥勒佛、孩童形象等应有尽有,府内当差的可借机拿出来一起玩耍。正月十五晚十时左右,有送祖先的活动。孔府的主人烧香上供,焚化纸钱,燃放鞭炮,把祖先牌位收起,以示把祖先送走,过年至此也就结束了。

除过年之外,孔府还过一些其它节日,这些节日(按农历计)有: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清明节、端阳节、六月六、七月七、厨师节、中秋节、十月一、冬至、腊八、祭灶等,有其活跃生活的一面,但也有孔府的一些独特的礼仪。如二月二,除按传统习俗“炒料豆”之外,管粮仓的仓夫还要在仓神庙内上供、燃烛、焚香,并由仓夫用青灰围仓以保住丰盛的粮仓;三月三,除按民间习俗收荠菜,将开花之前的芥菜做汤喝之外,孔府的园夫还要摆供品、燃烛、焚香祭花神;再如厨师节,每年八月初三,孔府内的所有厨师由总领班率领到孔庙祭拜孔氏先祖,由领班设祭台,摆上三牲供品,厨师每人上一炷香给先祖,然后叩拜。据说,由厨师向孔氏先祖祭拜,是借此表达孔氏后裔对祖宗赐予后辈美好食物的感激之情,这也是孔府独有的节日。孔府的其它节日,都有其固有的祭祀内容,表明孔府的主人时刻都要“循礼”。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