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142|评论: 4

[交流共享] 【荐文】全景式川剧小说《伶大王》1 (四川日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6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方言小说《伶大王》写民国川戏大王

四川日报   戴善奎

  3月底,中国作协、成都市的“双重点”扶持长篇小说《伶大王》正式“交卷”出版。小说采用四川方言为表述语言,这里,作为作者,我想结合作品,就方言写作谈谈一孔之见。
  四川方言是汉语中最有味道的方言之一,讲起来有盐有味,读起来幽默风趣。写出来又是静态的,易于“消化”的,不存在言语中要讲慢点,北方人才听得懂。为何在本土写作中,未成为主要语境?
  一是害怕太“俗”。方言写作,如果用得过滥,的确容易给人“俗不可耐”之感。这样的文章不是没有过,本来是普通的表述,也要硬“憋”成方言,满纸土话,川人自己都读不下去,更何况其他方言区的人了!所以,剔选提炼、把握好“度”,至关重要。
  小说《伶大王》是写民国川戏大王的,对这一川味十足的题材,很适合用四川方言表述。作品试图努力探索尝试,对四川方言进行了控制,既非满纸土话,又是道地川人的,力求“土”得恰到好处。对许多没有味道的川话,不予采用。中间还加入适当的凝炼雅词,甚而一点简古用语,以期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力求让人读来不讨厌、不俗气,成为一本有品位的方言小说。例如头一节就有“赵巴师最恨的,是黑儿咬卵犟的样子”,“说出的话,像木匠钉出的钉子,扎得赵巴师筋痛”,“ 飞叉叉朝河边跑”,“露出一身光董董黑肉”等等,后来又用了何金枝离开关帝庙,“辞殿”而去这样的简古用语。
  二是怕用了方言,会失去作品的“全国性”。不少本土作家采用普通话语境,当然无可厚非,但恰恰作品具有本土性,而更具全国性。用四川方言写作,洋溢蜀中特色、蜀中气派。四川话本来就属北方方言区,至少全国三分之一的地方都听得懂。《抓壮丁》、《傻儿师长》等演遍全国,就是明证。有人到了山东,发现有山东小孩看过《傻儿师长》后,经常模仿客栈吆师的话吼着玩:“楼上的客,楼下的客……”小说作品中,《死水微澜》就是把握得很好、也最成功的一部方言小说。如果一路写下来,四川方言作品将很大程度上,同北方话、普通话文学语境形成交汇并存局面,从而相互影响。可惜后来的小说写作,大多把川话当成“小语种”而加以放弃,甚而在写作中,东一句西一句加入“北话”,如“忽悠”、“唠嗑”、“侃大山”,无形中在四川文化语境中,形成一种“北泾浜”。这种“北泾浜”,往往是有影响的北方作家采用了北方方言,造成全国性语境的结果,恰恰证明了方言的全国性和地方性的关系。
  《伶大王》中使用的不少方言,北方人乍一读,也许不懂,但会感到一定是某种川味表述,什么意思呢,立刻随文加注,顿时畅晓,“味”留住了,意思也懂了。如“那两个费(乱动乱闹)头子”,单说一个“费头子”,相信大部分川人是懂的,北方人就费解了,后面立刻加注,就通了。又如“素儿嘴巴很嚼(嘴硬)”,这样一随文加注,没了阅读障碍,川味又保住了。再如“端着炒好的回锅肉,家家拈两片,挨户尝嘎嘎。”这里,“嘎嘎”已经被“回锅肉”注释,会让人觉得饶有趣味。
  三是怕产生翻译障碍,很难走出国门。这问题其实和上述担心具有同质性。外国人喜欢中国的乡土地域文化,一点都不比国内差,很多人来华,喜欢一头扎进乡土味浓郁之地。相信翻译方言作品,他们会找到对应的办法,就像中国人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时,也把一些流行方言翻译过来了。

                《伶大王》首部全景式川剧小说


                                                                                              四川日报
    一部通过对清末至民国时期多位川剧之王的生动描写,精彩展现川剧三起三落真实历史和特殊魅力的长篇小说,将于近日和读者见面。这部名为《伶大王》的30万字长篇小说,由成都作家戴善奎使用四川方言写作,有着浓郁四川特色,得到中国作协、成都市“双重点”扶持,是迄今为止国内首部全景式川剧小说。
  昨日记者采访了戴善奎,他介绍说,《伶大王》主要书写3位“伶大王”,其原型分别是川剧著名班社“三庆会”首任会长康子林、人称“曹大王”的著名川剧武生曹俊臣,以及创立“天派”的川剧名角天籁。“小说以3人为原型,通过人物和川剧的发展与波折,描写了川剧史上真实的三起三落。书中有爱情、友情也有悲剧,内容丰富,拍电视剧都没问题。”戴善奎透露,目前正在洽谈小说影视改编权。
  戴善奎说,这部小说原是因朋友提议而作,在长期收集素材的过程中,他从一个不了解川剧的人变成了川剧迷。“为了写书,我看了好多台川剧,真心觉得比不少影视剧都好看。写书前,我登门拜访了"三庆会"最后一位见证人易征祥,还常去文史馆、市川剧研究院图书馆查资料,被川剧深深吸引,爱上了川剧。”
  据悉,《伶大王》将于本月中旬面世,并将在海南参加全国书博会。戴善奎透露,这部小说他在网上发布了部分内容,得到很多网友的肯定,但他表示不会考虑续写,“目前我正在创作一本关于四川鸦片灾难的小说,预计今年下半年面世。”


        全景式川剧小说《伶大王》1
        “中国作协重点书,民国戏王,贱如娼妓,奇过袍哥
                 作者:戴善奎

    《伶大王》主要书写3位“伶大王”,其原型分别是川剧著名班社“三庆会”首任会长康子林、人称“曹大王”的著名川剧武生曹俊臣,以及创立“天派”的川剧名角天籁。“小说以3人为原型,通过人物和川剧的发展与波折,描写了川剧史上真实的三起三落。书中有爱情、友情也有悲剧,内容丰富,拍电视剧都没问题。”戴善奎透露,目前正在洽谈小说影视改编权。
   这部小说原是因朋友提议而作,在长期收集素材的过程中,他从一个不了解川剧的人变成了川剧迷。“为了写书,我看了好多台川剧,真心觉得比不少影视剧都好看。写书前,我登门拜访了"三庆会"最后一位见证人易征祥,还常去文史馆、市川剧研究院图书馆查资料,被川剧深深吸引,爱上了川剧。”


 1.暴打戏娃,脚踢下河
  皂角镇的人爱唱戏,外乡人说:“那里的人是痒喉咙。”
  啥人都爱哼唱川戏。包包里有几个钱的,会唱;穷得伤心的,也会唱;长得苏气的,会唱。头上是拉花的,也会唱。好像这一方,不会唱几句川戏,就是傻儿,大家就会拿他当哑巴。
  镇上最发达的,不是开酒厂、开酱园铺、开棺材铺的,而是卖木雕太子菩萨的赵巴师。赵巴师原来是雕桃符卖的,桃符是家家过新年时都要挂的、避邪的东西,谁敢不挂桃符?谨防四乡野鬼,抬腿就进屋。所以赵巴师的生意还做得走。
  后来戏班子的人来皂角镇唱戏,班里的名角儿何金枝闲来走到赵巴师的桃符店,用细声细气的旦角嗓,俏皮地问:“卖不卖太子菩萨?”赵巴师问啥是太子菩萨,何金枝说,哟喂!就是唐明皇呀,唱戏的都把他当梨园祖师爷,唐明皇也就成了太子菩萨。戏班子多如牛毛,都要供一个太子菩萨。那时候垮班子是家常便饭,新搭的班子,又要买太子菩萨了。
  何金枝后来成了资阳河压断河的旦角,他都在皂角镇买太子菩萨,别的班也就觉得皂角镇的太子菩萨非同一般。赵巴师是做桃符起家的,用桃木做太子菩萨,更是经久耐用,连成都的木雕店,都卖不赢赵巴师。慢慢的,赵巴师的太子菩萨,成了川西坝上五县、下五县供应太子菩萨的名店。班子都以皂角镇买的为荣。最后,连遍布城乡、唱耍耍戏的围鼓班子,也有来买太子菩萨的。
  赵巴师一天天阔了,店面也增大了,还当上了商会会长,讨了一房小婆子郑氏。镇上的人也改口叫他赵老太爷。经常组织打围鼓,唱几句“我本是卧龙岗散淡的人”。他的儿子赵小壮,更是曲不离口,人长得黑掌掌的,人称赵黑儿。乡人说,赵巴师没发达的时候,小壮的妈天天烧柴灶,遭锅烟子秋多了。赵家有钱了,又说她吃乌骨鸡吃多了。
  赵黑儿才几岁时,就喜欢去听打围鼓。赵巴师让他跟着雕刻师傅学雕太子菩萨,赵黑儿听见外面的板凳戏开唱了,就神了,一刀雕在手上,血染桃木。
  长到十来岁时,赵黑儿竟能唱十几出小生戏。有一次围鼓班子唱《盗书打盖》,唱周瑜的一下子嗓子哑了,没了抓拿,突然赵黑儿就用嫩水水娃儿的嗓子,唱将起来,不但围鼓没冷场,还别有滋味,好像少年得志的周瑜,就该用这种嗓子。而且鼓师还发觉,这娃娃非但不是左喉咙,还能唱得停腔落板,当场就点头说,太子菩萨铺子出来的人,是不一样。
  到二月十四,到处举行春台会,各乡镇都在唱戏。何金枝的班子也来了,不过不是到的皂角镇,而是到二十里外更大的棕树镇。赵黑儿天天跑二十里去看戏,夜戏唱到最后的“送客戏”,人些纷纷退场,最后只剩五六个人看戏了,里面还有半截子幺爸赵小壮。鼓师直叫唱送客戏的三花脸:“赶快丢戏!赶快丢戏!人都走完了。”三花脸说,不能丢,就凭下面那个小娃娃,我就要把这样的“忠臣”团到。何金枝在马门里看到了,也压低声说,不能丢戏,这一带,挑大粪的人都懂戏,你要把这几个人毛打整,他传出去,很可能就有五十个、五百个人知道了。我们还怎么混?
  夜戏完了,班子的人累得倒在台子上就睡着了。何金枝发现,那看戏的娃娃,竟然在台子下面的杉木板上睡着了。八成是要第二天接着占位子看戏。何金枝让他睡到万年台上,和班子里的人打挤。三花脸看他迷成这样,就拿他开心说:“你干脆到班子来唱戏算了。”赵黑儿没心没肺地一口答应。


 2,卖声气,赵黑儿挨了

  围鼓唱了一猛多,戏虫早就养在肚皮里,拱得他赵黑儿的肚囊,阵阵发痒,就差粉墨登场了。
  何金枝问他会唱啥,他当场就唱了一段《山伯送行》的梁山伯。何金枝又问他是哪里学的,赵黑儿说都是皂角镇唱围鼓时,捡的戏。何金枝这才晓得,他是卖太子菩萨的赵老太爷的公子。说,哦,我晓得了,我们的太子菩萨,还是你家买的呢!
  第二天,班里就让赵黑儿在送客戏登场,演一个只有几句唱词的三小生。化不来妆,就由何金枝亲自给他打粉画眉、抹眼圈。赵黑儿也争气,居然没有像第一次登台的人,吓得屁滚尿流,而是顺顺当当演下来了。赵黑儿舒服惨了!
  赵黑儿不想走,还想过戏瘾。何金枝觉得他唱腔还凑合,就是身上一股呆气,眉眼、指爪、身段都不行,唱围鼓的人都这样,有嗓无艺,就热炒热卖,教了他一些身段、表演。再次上场的时候,赵黑儿还真有几下子了。这半截子幺爸,看起来像黑闷墩儿,没想到是有灵气的。
  台下,皂角镇来看戏的人不少,很快就发现了,赵老太爷的黑儿公子,已经不是票戏,竟然登台演出了。都说“新鲜”。那些来卖笋壳锅盖的、卖棕丝刷子的、卖麻窝子草鞋的、卖蒸蒸糕的乡人,很快收拾了摊儿,挤进场来看黑儿演戏。
  赵黑儿唱戏唱得日月都忘了,班主也乐得有这么个本乡的人掺合进来,扯人气,增加新鲜劲,不拿钱,干帮忙,多好!
  就在赵黑儿得得意意演戏时,冷不防被人一巴掌煽掉了书生冠,一把抓住胸衣就往台下拖。台下,棕树镇的人觉得不对,戏里哪会多出来个蛮横角色,冒出这些理扯情节?一齐吼起来:“乱演!涮坛子吗?”“爬进去!”“滚球开!”当即就有甘蔗头、瓦碴子甩上来,砸那肇堂子的浑账。赵黑儿向台下直喊,别打,这是我爹!
  赵巴师给了黑儿几巴掌,骂道,你还晓得我这个爹?脸都丢光了,皮都肇完了,给我滚回去!说着,就连拉带脱地将他身上的褶子拉了下来。班主看着赵巴师像捉小鸡似的把黑儿抓走,在后面直喊:“他脚上还穿着我们的朝元鞋。”赵巴师凶巴巴一推,把黑儿推倒在地,两把就垮下了朝元鞋。
  回到皂角镇,赵巴师就命帮工,把黑儿捆在赵宅前一棵刺笼包树上。刺笼包树身上,满是鼓丁爆胀的刺,帮工下不了手,赵巴师就亲自用麻绳套住黑儿,往树上勒。赵黑儿的妈病倒在床,起不来,只能在床上嘶声哑气地喊:“赵云卿,赵巴师,赵老爷,你骂他,掺他耳光,罚他的跪都可以,咋能像打贼娃子一样,绑起打呀?”赵巴师吼道:“不打他,他记得住吗?都成了贱皮子了,还舍不得打?等他烂成汤汤吗?”
  郑氏小妈也闻声而出,看到赵巴师下黄手,把黑儿在刺笼包树上绑结实了,还没动手打,背上已刺出血污,也不去拉拽,而是双手一抱,倚在门边说,不就是唱了几出戏吗?又没有去嫖,去赌。
  赵巴师更气:“他要是嫖婆娘,压墩墩宝,还好点,起码没有这么贱嘛!士农工商,兵盗优娼,唱戏,娼妓都不如。”
  宅后的沟边,长着一簇黄荆树,发着一簇五叶的青绿叶子,赵巴师摘了一枝黄荆条,将就那连枝带叶的刷刷儿,对着黑儿一阵乱掺。黑儿惨叫,他那病妈,又在床上,上气不接下气地喊:“赵老爷,赵巴师,赵云卿,你只有这一个儿啊,打死了,看将来哪个接你的香烟,端你的灵牌子!”
  赵巴师盯一眼小妾郑氏微微拱起的肚皮说:“打死了贱种,清静,打死一个,再生一个就是。”郑氏巴不得老头把黑儿打废了,打残了。事实上黑儿去演戏,也是她听到后,翻的话,告诉赵巴师的。但是,嘴里却说,你教娃娃就教娃娃,不要把我扯进来,我也不晓得能不能替你生儿,就算真的是个儿,不知道的,还说你有了新的,就把旧的当球踢。
  赵巴师最恨的,是黑儿咬卵犟的样子,一点都不求饶,不求饶就是不悔改,今后还会去当戏子,益发火冒三丈,劈头盖脑地挥舞着黄荆条子,有两次,叶刷刷就打到黑儿的嘴上。

                                                                                                                                  (待  续)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5-2-6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5-2-7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5-2-7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95b33769-bf75-404a-b9ff-7073da2cd521.gif

发表于 2015-2-8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欣赏了。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