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娘子籍贯考——原来是川妹子) 《白蛇传》的文本故事初见明·冯梦龙著《警世通言》(卷二十八)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这个小说和今天人们喜闻乐见的《白蛇传》的故事相差很大, 白娘子基本上以反派人物的形象出现,而法海却是拯救许宣的大德高僧。故事目的是劝谕世人不要被色所迷,以免带来无妄之灾的道理。故事里没有交代白娘子的来历,只是白娘子在镇压前自述为“一条大蟒蛇。因为风雨大作,來到西湖上安身,同青青一处”。青青则为“千年成气的青鱼”。根据这个说法,白娘子是来历不明的流动人口,小青是杭州本土特产。 清代初年黄图珌的《雷峰塔》(看山阁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创作流传的戏曲,开始交待白娘子的来历。白娘子本是東溟一蛇精,因吞食達摩渡江時折落的蘆葉,修行千餘年後,偶因風雨大作,自海島來到西湖,收青魚精共掌水屬。根据这个说法,白娘子是东溟人,这个东溟可以说是今天的东海,但仍并无确切所指的地名。整个故事的主题仍是人妖殊途,镇压有理,与今天的故事主题相去甚远。 清朝乾隆年间,方成培认为黄本“在知音者翻阅,不免攒眉,辞鄙调讹,末暇更卜数也”。方成培很不满意黄的故事,因此改编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传奇》(水竹居本),这是一个真正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版本,共分四卷,第一卷从《初山》《收青》到《舟遇》《订盟》,第二卷是《端阳》《求草》,第三卷有《谒禅》《水门》,第四卷从《断桥》到《祭塔》收尾。《白蛇传》故事的主线纲架自此大体完成。而这出戏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时被献上,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览的招牌,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人,没有人不知道《白蛇传》的故事了。 方氏开始将白娘子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典型的感人至深的中国女性形象,这是他取得成功的关键,在这个意义上,方成培才是《白蛇传》白娘子现代形象的的真正艺术创作者,是现代白娘子的生身之父。白娘子摆脱了桀骜不驯的原始气味,能始终表现出温静、庄重、明理,如同人世间钟情的少女般温柔体贴。 该本第五出《收青》写道:“[丑上]呔,何方妖怪,擅敢探吾巢穴么?[旦]我乃白云仙姑是也。汝是何妖魅,敢来问我?[丑]俺乃千年修炼青青是也。…… [战介] [丑跌,旦欲斩介] [丑]小畜有眼不识大仙,望乞饶命。[旦]既如此,姑饶汝命。[丑起介]请问大仙何来?[旦]贫道从峨眉山到此,欲度有缘之士,只是少一随伴,你可变一侍儿,相随前往,不知你意下如何?[丑] 愿随侍左右。” 根据这个剧本,白娘子的老家在我们后来所熟知的白蛇修炼地——峨眉山,川妹子;小青则仍由由“青鱼”变成了“青蛇”,并为多数人所接受。 后来在嘉靖十一年,玉山主人又出版了中篇小说《雷峰塔奇传》,这是一个很有名的版本,小说开头写道: “且说四川成都府城西有一座青城山,重冈迭岭,延袤千里。此山名为第五洞天,中有七十二小洞,应七十二候,八大洞按着八节。自古道:山高必有怪,岭峻能生妖。这山另有一洞,名为清风洞,洞中有一白母蛇精,在洞修行。洞内奇花竞秀,异草争妍,景致清幽,人迹不到,真乃修道之所。这蛇在此洞修行一千八百年,并无毒害一人,因他修行年久,法术精高,自称白氏,名曰珍娘。究是畜类,未能超成正果。 ” 白蛇又成了四川青城山人。而小青还是西湖地头蛇——杭州人! 此后全国几乎所有的剧种,甚至包括木偶戏、皮影戏都有《白蛇传》的演出。其中以文武开打、唱做并重的京剧《白蛇传》最有特色。 1947年田汉根据京剧传统整理的《白蛇传》剧本说:
白素贞:“(白)是啊。你我姐妹在峨嵋修炼之时,洞府高寒,每日白云深锁,闲游冷杉径, 闷对桫椤花;于今来到江南,领略这山温水软,叫人好生欢喜。青妹,你来看, 那前面就是有名的断桥了。 ” 因而在逐渐演变的梨园版本中,白娘子和小青都成了峨眉姑娘——川妹子! 现在看来,似乎“辣”妹子更符合青姑娘性格的定位。 比较符合梨园故事和历史传统的说法应该是,白娘子和小青的都是川妹子,至于具体户籍应该属于今天峨眉山市。 当然说白素贞是成都姑娘(下辖的都江堰市青城山人)也不算错。 成都人似乎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成都出美女,不仅有卓文君,更有白素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