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到浙江参加了一次亲戚的生日宴,庆典后,亲戚夫妻俩非要陪我们到杭州玩几天,推托不过,就隋他们的意了。
亲戚家离杭州300多公里,虽然是乘坐他家的越野车,到西湖湖滨停好汽车、安排好酒店也就快到中午吃饭的时间了。亲戚说:我们中午就在西湖边的“楼外楼”吃吧,吃了就可以逛西湖了。再说,这“楼外楼”的名气可不小,周总理接待贵客和外宾都是在这里的,而且味道也不错,特别是这里做的“西湖醋鱼”和“扬州汤包”,离开这里在哪里都吃不到,你们几千里来,不在这里吃顿饭就可惜了。于是,我们就在“楼外楼”消费了好几百元,虽然觉得多了些,但味道确实不错,服务也很好,在这样的氛围中消费,多花点钱,值!
吃了饭,亲戚在旁边的店子里买了一包松子、一包香榧,对我们说:在西湖边,尽量不要烧烟,虽然这里没有很多提示,也没有专人罚款,但别人看着总是不好,会遭人白眼的。如果烟瘾来了,就吃点松子、香榧,烟瘾一会就过去了。松子、香榧都是带壳的,剥了拿在手里,丢在拉圾桶里很方便的。我们看见,白堤上每隔百来米,就有一个拉圾桶,丢拉圾确实方便。
顺着白堤看去,游玩的人还真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口音也是南腔北调,硬语软言,看来外地来玩的人还真不少,我们的四川话在这里也不会引起别人特别注视的,所以我们就放开地谈论、说笑,也就没有了顾忌。
离开“楼外楼”,顺着白堤朝西湖深处走去,不远就是“柳浪闻莺”了。“柳浪闻莺”是一片不大的荷塘,时已入冬,“荷花婷婷,荷叶田田”的时令已过,只有倒垂的枯荷叶还在诉说着曾经的美丽。
“柳浪闻莺”的旁边有一个供游人歇脚的小亭,小亭的角落处有人在卖藕粉,说是西湖的特产——西湖藕粉,价钱也不贵,两元一小碗,所以买的人很多,我们也一人买了一碗。藕粉微甜,还带着微微的清香,入到口里还没吞咽,就顺着喉咙滚进了肚里,带来一身的清爽。
走着走着,就到了岳坟,亲戚鼓动我们进去看看,对我们说:西湖的景点都不要钱的,随便看。我们进去,岳飞的坟墓已经修葺一新,“宋岳鄂王墓”的墓碑赫然地立在那里,两旁的石柱上,“还我河山一遍忠心唯报国;驱尔异族百年奇耻不共天。”的楹联还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只是秦桧夫妻的铸铁跪像没有看见,但刻着“青山有幸埋忠骨,黑铁无辜铸佞臣”‘“人从宋后羞说桧,我到墓前愧姓秦”、“哎!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于是;呸!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的石板还在,幸甚幸甚!
出了岳坟,不远就是玉泉,看了看泉池里两队穿梭游行的大鱼,一队红色,一队黑色,煞是好看,然后就到旁边的黄龙洞去了。黄龙油高大宽敞,好像以前供有佛像,现在佛像没有了,石砌的香炉还在,但已没有烧香点烛的痕迹了,洞口也没人卖香烛。问问旁边的人,说是为了环保,这里早就禁止烟火了。
从黄龙洞出来,又回到了玉泉,这里有两条路:一条通向苏堤,一条走往灵隐。到了这里,哪有不去拜访济公活佛的道理?于是就向灵隐寺的方向走去,在据说是睡过济公活佛的石床上滚了滚,又到飞来峰的石洞里钻了钻,亲戚提议说:到北高峰寺喝茶去吧,于是又爬上了北高峰。
北高峰寺是一个很小的庙子,只有一间房子,房子前面有一个小小的坝子,散落着七、八张小巧的茶桌。我们一人要了一碗茶,亲戚又拿来一个盘子,堆放着十多个芝麻糕。芝麻糕很小,一口就可吞下一个,但很酥香,就着茶水,别有一番滋味。
站在北高峰上,看不见西湖和杭州城,一眼望去,尽是通向天边的茫茫群山,北高峰比起这些山来,只不过就是一个突起的小丘,但站在北高峰上,由然就有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真是奇怪!
在苏堤边,我们登上了一只小船到湖心岛去。摇船的船娘四十来岁,穿一身唐宋时期的衣裙,腰身紧束,下摆很长,有一番”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味道,说起话来,不高不低,不缓不急,樱唇轻启,吐出的是带着江浙味的普通话,莺声燕语,还是蛮好听的。
小船先围着”三潭印月“转了一圈,停靠在湖心岛边,弃船上岸,湖心亭上坐了坐,在岛上照了几张像,就又坐着小船回到了苏堤,亲戚付了一百元的船钱,对我们说到:满值的。
后来,我们又到花港去看满池的锦鲤,比离堆公园里的还多,看的人很多,但没看见什么人投食。
虽然看不到白娘子,雷锋塔下的人也很多,这里可以烧香,我们就在这里烧了几炷香,为白娘子,也为了我们。
我们到虎跑泉去喝了茶。虎跑泉水泡西湖龙井,天下两绝,不可不喝。这里的茶,从十元到百元,各种档次的都有,但喝茶都在一个茶堂里,十元的不卑贱,百元的也不高贵,都享受着一样的服务。
其它的,就不一一述说了。但奇了怪了,我这几十年的老烟客,除了在酒店里烧过几支烟外,游玩时从没烧过,也不觉得有多难过。可能就是”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吧?哈哈……
我们在西湖玩了三天,住了三天两晚,不知不觉就花了好几千元,大部份是吃喝。可能这也和不收门票有关吧?如果要收门票,我们花上大半天就可逛完整个西湖,晚上开车回去还来得及。就是没有花几百元的门票钱,所以就花去了游玩的好几千元,两样比起来,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不过想想也就坦然了,虽然多花了钱,但我们享受了,愉快了,身心也舒坦了,这些,并不是用钱就可以买得来的。
回来的路上,我想起了都江堰的古堰景区。
都江堰,素来就有“成都后花园”的美称,但近十多年,成都人到都江堰,都是奔夜啤酒、虹口漂流去的,古堰景区极少看到成都人的身影。我想,这和经营思想有关吧。自都江堰列入世界遗产后,经营者就变懒了,把经营的眼光只盯在了门票上,不去解放思想,不想法开辟另外的途径,就连景区内卖东西的,也把精力放在了夺取最大利润上,不在广开门路、改善服务上下功夫。这才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现在,基本上都是外地游客在养着都江堰,如果外地客源枯竭了,都江堰景区靠什么生存?都江堰怎么保持发展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