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7月,台北四川同乡会创办的天府川剧团应邀来川与四川川剧界举行联谊演出,为我国海峡两岸交流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成为当年全国戏曲八大新闻之一。接着第二次(1990年)、第三次(1992年)的交流联谊演出后,四川省川剧院终于1993年应邀成行——跨越海峡在台北“国家”戏剧院,为台湾同胞隆重公演,谱写了两岸戏剧交流历史的新篇章。事情的酝酿是从1988年开始的。
鸿雁传情
1988年初夏的一天下午,收发室的同志对我说:“有位台湾客人要会院长。”原来,这是台北天府川剧团副团长易洁先生。他由院办主任胡金城陪同等候在办公室,见我到来,热情地递上名片,像故友重逢似的打开了话匣子。易洁先生是乐山牛华溪人,毕业于重庆国立艺专戏剧系,抗战初期参加演剧九队。1949年到香港,以“华山”艺名从事影剧活动。后来因为拍摄由他编导的几部影片而转到台湾,定居台北后,出任同兴出版社总编辑,同时是台北市四川同乡会理事兼任天府川剧团副团长。此番是他第一次回乡探亲,受台北市四川同乡会和天府川剧团的委托拜访四川省川剧院,并转来了天府川剧团团长蔡启国先生写给剧院名誉院长、川剧表演艺术家陈书舫和我的信函。易洁先生详细介绍了台北市天府川剧团和团长蔡启国先生的情况。天府川剧团是台北川康渝同乡会创办的在台湾较有影响的川剧团。蔡启国先生62岁,是“台北复兴剧校”资深教授。四川资中人,出身川剧世家,幼时随祖父蔡三品(川剧名小生)学艺,9岁随叔父蔡月秋(川剧名旦)赴成都“三庆会”,先学戏后改场面(即川剧音乐)。蔡先生赴台40年间,勤研川剧,排导过川剧传统剧目大小二十余出,撰写了二十多万字川剧文章,在台北教了多位川剧青年优秀演员,他渴望得到四川省川剧院的支持。易洁先生还口头转达了蔡团长拟赠送我院摄像设备的打算。
为了加强感情联络,陈书舫因当年也在“三庆会”供过事,便以师姐、老同事的名义,赠送蔡先生一个“百寿盘”和三帧剧照。我也抓紧时间(5月17日)写了回信,感谢他对我的问候,热情赞扬他“为发扬川剧艺术,不辞艰辛,搜集资料,撰写文章,并率领同仁排演了二十多出传统剧目,让‘天府之花’盛开海外……。”当时,我曾想如果他能早日来成都会晤,就更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川剧界的交流。于是在信中又写到“热切地期待着先生回乡探亲,进一步加强联系,促进交流,为共同弘扬传统文化携手合作。”并赠送给天府川剧团急需的“锣锤”、“彩旗”和省川剧院著名演员杨昌林、黄世涛、左清飞等人的川剧唱腔录音磁带10盒。在为易洁先生返台饯行时,随信带物一并请他捎回台北。
蔡先生收到信和礼品十分激动,他当即于6月28日的回信中写到“手示下颁,喜如拨云见日,荷蒙赐赠礼单,意义深长,海峡虽属两岸,川剧确是一家。月初大会席上,已将尊函及礼单影印分发,在座三十余人,拜读后均感盛情隆谊,永志不忘也。对省川剧院赴台事项,信中写到“多方相机进行,务希捷足先登,抡拔头筹,为川人之光耳。”对邀他回川观看川剧会演,信中说:“弟系公教现职,必须等到明令公布、始可成行。很想在‘九月’赶上全川会演机会,也好学习正宗而精彩之川剧艺术,弟正积极筹备中,冀希实现理想。”
他在信中提到的“海峡虽属两岸,川剧确是一家。”我即在给他的回信中作了回应:“先生之言极是,海峡虽属两岸,川剧确是一家,倘有机会交流,互相切磋,共同提高,实为吾辈之幸也。目前虽有障碍,相信持日不久。先生为促成家乡川剧赴台演出,怀以极大热忱,并通过各种渠道力求‘捷足先登’。此番苦心倘能实现,我想不仅我川剧界欢欣鼓舞,一亿川人也将拍手称颂,让我们共同努力,热切地期盼这天的到来!”根据当时台湾对大陆文化交流“只进不出”的限制,我想剧院赴台演出为时尚早,而台方来大陆交流正适时宜,我便又写道:“大计待日,近策易行,很希先生能在九月或年内返归故里,团聚交流,吾等期待着。”由于蔡先生信中正式提出赠送剧院摄像设备并诚恳向我询问大陆通用的型号,我只好如实相告:“日本索尼系列大陆通用,但价格极高,余领会先生美意,劳您破费,实感不安,常言恭敬不如从命,故遵示奉告。”我们在省文化厅和省台办支持下,承诺“先生一行返川探亲花销较多,大陆境内交通、食宿费用,拟由省川剧院承担,恳恳之情,望勿推辞。”这既表达了希望蔡先生一行回川畅叙的诚意,也是对他赠送剧院摄像设备的一种回敬。
9月8日蔡先生回信说:“最近许多迹象显示,海峡两岸民间互访形式逐渐频繁而开朗,文化艺术交流势在必行,时间早迟而已。弟切盼台端和书舫大姐早日率团莅此公演,展现川剧艺术特色的精华……因此,弟迫不及待地多地奔走,企望台端商同书舫大姐能够‘抢先’一步,由川剧院来函委托本团转请台北市四川、西康、重庆同乡会理事长李公权、王成坚、陈铁夫代办申请来台公演事项,先作试探性质,一旦有成,便捷足先登。”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我们按蔡团长的意见写了“委托书”,随同我的一封信请再度回川的易洁先生带回了台北。
就这样,来往信函像飞鸿似的频频穿梭在海峡两岸。特别是天府川剧团按照省川剧院演出的《春草闯堂》录像带排练,在台北“国家”戏剧院以《闯公堂》剧名演出,受到热烈欢迎,蔡先生又获台湾“教育部”“四川戏”薪传奖,蔡先生和“天府”同仁受到极大鼓舞。他们迫切希望早日能回到大陆探亲欢聚、交流取经。直到第二年即1989年7月,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联袂演出
1989年7月21日下午,台北市天府川剧团一行八人,在顾问吴熙祖、团长蔡启国和副团长易洁、张家浩率领下来到了成都。22日作联谊演出的全面协调安排。23日上午,四川省川剧院召开了隆重的欢迎会。有文化厅、省台办有关部门领导以及省、市川剧界人士,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各传播媒体的记者,出席了欢迎会。会上,我代表省川剧院致欢迎词。蔡启国致答词说:“昆高胡弹灯,天下一家人。四川人到哪里都是四川人,川剧到哪里都是四川戏。”又说〗“这次我是回娘家了。”他介绍了在台湾培植川剧的艰苦情况,犹如“石板上种庄稼”。副团长易洁先生也在会上即兴发言说:“天府川剧团现在已走上正规,成为有影响的剧团。我们演了不少大戏受到观众热烈欢迎,这和省川剧院是分不开的。如有了省川剧院的《白蛇传》,天府川剧团也跟着排演了《白蛇传》,使剧团在台北站住了脚。有了省川剧院的《春草闯堂》录相,也才有天府川剧团的《闯公堂》。“天府”演员王银丽听了陈书舫的录音磁带着了迷,才演了《别宫出征》。”在欢迎会上,省川剧院名誉院长陈书舫、中国剧协四川分会副主席、省川剧学学会副会长庞家声等先后讲了话,祝贺天府川剧团同行返乡探亲演出成功!欢迎会结束后,省川剧院宴请了天府川剧团一行。
24日上午开始,四川省川剧院和台北天府川剧团为正式演出进行排练。素排由“天府”王龄兰和省川剧院古小琴合演《雨舟借伞》、由省川剧院配合“天府”王银丽主演《打神》。下午,陈书舫等陪同“天府”同仁游览都江堰。晚上,省川剧院招待演出《花荣射雕》、《活捉石怀玉》、《老背少》、《望娘滩》等折子戏。
25日晚上,在锦城艺术宫正式联谊演出《伍三拿虎》、《雨舟借伞》、《打神》、《金山寺》。演出这天,《四川日报》、《成都晚报》等媒体,在发表海峡两岸川剧同仁联合演出的新闻及剧照的同时,公布了“天府”剧团和省川剧院两家演出的阵容。台北天府川剧团出演的阵营:蔡启国:团长、艺术指导、著名教师;易洁:副团长、著名演员•,王龄兰:著名花旦;王银丽:著名旦角;李志华:著名净角;马培君:乐员。四川省川剧院出演阵营:任庭芳、何伯杰、古小琴、陶长进、何玲、章菁森、刘毅、李全林等。节目主持人:邓婕。当晚的联谊演出,观众非常热情,锦城艺术宫座无虚席,楼上楼下站满了观众,不时响起如雷的掌声,盛况空前。说明海峡两岸川剧交流受到观众的热情欢迎和支持。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海峡两岸的统一的强烈愿望。
26日上午,排练配合“天府”王龄兰主演的《花仙剑》和王银丽同易洁先生搭配的《别宫出征》。下“天府”一行游览宝光寺。在宝光寺客厅,省川剧院演员为“天府”同行表演了川剧程式套子,“天府”同行非常高兴。易洁先生回到台湾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参观省川剧院著名演员展示的多种道具的程式化表演,其中很多都是多年来累积下来的表演绝活,非常珍贵。”下午6时,四川省政协设宴招待台北天府川剧团一行和省、市川剧艺术家。省政协副主席李培根、秘书长李致、常委胥端甫热情接见并陪同大家进餐。席间畅叙亲情、乡情、友情,并合影留念。
当晚,省川剧院二团演出新编历史剧《卧虎令》招待“天府”同行。同行们给了很高的评价。易洁先生在台湾发表文章说:“杨昌林扮演县令,演技和唱腔,发挥得光芒四射,其余主要演员都是二团的最佳阵营上阵,因此,角色的性格,皆尽发挥得淋漓尽致,唱做一流;加上此剧的导演手法,非常细致,波澜迭起,戏剧最高潮时,观众也得到了最大的艺术享受。”
27日上午,响排由省川剧院配合“天府”王龄兰主演的《花仙剑》、“天府”易洁和王银丽合演的《别宫出征》。经有关上级批准,下午,在五福村宾馆举行授聘仪式。我代表省川剧院郑重宣布聘请蔡启国先生为四川省川剧院艺术顾问,授予聘书,同时,和蔡启国先生签署了两岸川剧交流合作《备忘录》。当晚,在锦城艺术宫进行第二场联谊演出。演出剧目为《张飞审瓜》、《花仙剑》、《六月雪》、《打饼》等折戏。
7月28日清晨,由省川剧院陈书舫、任庭芳、胡金城等同志陪同出发去乐山观光演出,一路欢歌。“天府”同行回到台湾撰文说:“沿途看见成都盆地的原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路两旁尽是红砖的新农舍,表现出天府之国农村的变化。”在“三苏祠”,大家游览、留影,然后继续上路。中午,到达乐山市嘉州宾馆。
当晚,由乐山市川剧团、天府川剧团和省川剧院三家联合演出了四个折子戏:《伍三拿虎》、《武松杀嫂》、《花仙剑》和《别宫出征》。观众热情踊跃,不时报以如雷掌声。次日上午,乐山市文化局安排大家游大佛寺,朝拜大佛、观光碑林、欣赏历代名书法家的手迹,又在放鸽楼品味盖碗茶,歌声和掌声,两岸川剧艺术家们浸沉在团聚祥和气氛中。11时许驱车回城接受乐山市政协设宴款待。当晚又作了第二场联谊演出。演出结束后,乐山市台联特设宴祝贺两岸川剧联谊演出成功。30日,游览峨眉山。在报国寺、清音阁、万年寺、白龙洞各处拍下了艺术家们欢乐的情景,留下了欢歌笑语和难忘的足迹。当夜,“天府”一行,不顾疲劳,乘坐成昆路的软卧车厢,去了攀枝花市。在攀枝花活动了三天,联谊演出了两场。
8月4日,天府川剧团一行由攀枝花回到了成都。省川剧学校领导邀请他们欢聚畅谈,为他们组织了各种程式表演,使他们感到非常满意。5日上午,蔡启国先生和易洁先生出席祝贺四川省川剧学学会的成立,并合影留念。下午,天府川剧团庄成都芙蓉餐厅设宴答谢四川省川剧院。大家友好言欢,充满喜悦。
8月6日,“天府”同仁自由安排,购物会友,有的又抓紧观摩成都市川剧院演出的《潘金莲》。7日中午,四川省川剧院在住地紫荆园举行欢送宴会。
这次海峡两岸川剧联袂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加深了理解,增强了友谊。蔡启国先生在《川康渝同乡会专刊》、《台南四川同乡会专刊》等以《天府川剧回娘家》、《天府川剧回娘屋》为题,热情赞颂大陆进步,倾吐肺腑之言。易洁先生撰文说:“在四川前后20天,不仅川剧界、文化界,亲如一家,成都、乐山、攀枝花各界以及有关单位和团体、朋友们的深情厚谊,留下了无限温馨,令人难忘。”
1990年6月23日,台北天府川剧团一行九人,在新任团长张家浩和副团长黄兰芳小姐率领下二次来到成都。这次除了我们熟悉的易洁、王龄兰以及马培君先生外,还有新来的刀马旦蔡雅豸筠、闺门旦张承珍小姐和张汉卿小姐。四川省川剧院在省政协会议厅举行欢迎会。我代表省川剧院致词回顾了两岸川剧的情结,欢迎老朋友常来常往,欢迎更多的新朋友来天府之国看一看。
接着联合排戏,28日先到眉山、都江堰联谊演出大戏《春草闯堂》以及《思凡》、《山伯访友》、《别洞观景》、《营门斩子》等传统折戏。这两台戏通过两地演出,更加熟练。7月4日、5曰,在锦城艺术宫联谊演出各一场。在大戏《春草闯堂》中天府川剧团在台湾饰演的角色不动,即张承珍饰演相府千金李半月,王龄兰饰女主角春草、易洁先生饰李宰相。其余角色由省川剧院承担。此外,张承珍在《山伯访友》中饰祝英台,蔡雅筠小姐主演《别洞观景》。标志着海峡两岸民间艺术交流的进一步发展。
1992年9月,为祝贺陈书舫舞台生活60周年,台北汉音文化剧团团长蔡启国先生和副团长章宝凤小姐一行五人来到成都。台北汉音文化剧团是蔡启国1990年当选为台北地方戏曲委员会主任以后,在台北周行企业(传播)公司负责人资助之下组建的。这次为祝贺陈书肪舞台生活60周年,除王银外,还带来了武旦张育华小姐、男旦周象根先生,与省川剧院联谊演出了大戏《望娘滩》和折戏《北邙山》、《别洞观景》,亮出了旦角传统跷功。
这次联谊演出,还重点协商了邀请省川剧院赴台演出的事宜。对省川剧院赴台演出若干细节达成了协议。
跨越海峡
1993年5月,四川省川剧院赴台演出,邀请人是台北周行企业(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和汉音文化剧团副团长章宝凤小姐。她出身梨园世家,原籍北京生在台北,父亲和大哥都是著名京剧演员,她本人毕业于复兴剧校。后来创办了周行公司。早在1989年蔡先生第一次返川联谊演出回到台北后,就给我写信推荐说“邀请省川剧院赴台演出宝凤能担此任”。就在这年冬天,章宝凤小姐冒着严寒带着蔡先生写的信函一人来到了成都。我们热情接待了她并在岷山饭店住处商谈了此事。经过三年多时间,她不惜花钱费力,奔波在海峡两岸之间往返十余次,终于取得了成果。1993年5月14日至27日,四川省川剧院跨越海峡,在台北规格最高的“国家”戏剧院演出了享誉中外的大型神话故事戏《白蛇传》和《打饼》、《放裴》、《杀惜》、《望娘滩》等传统折戏,受到了台湾同胞的欢迎和热爱,尤其是《白蛇传》的演出,观众报以热烈掌声竟达数十次,充分反映了台湾同胞对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渴望和对祖国早日统一的向往。
宝凤小姐由蔡启国先生作顾问,王银丽小姐担任制作,对省川剧院赴台演出安排得非常细致周到。这时,我已退居二线,也应邀同剧院现任领导、主演六人先行,于5月14日下午1时到达台北。4点钟在“国家”戏剧院交谊厅参加记者招待会。15曰、16日是剧院有关领导和导演参加演出技术协调会。17日我应邀在“国家”戏剧院实验剧场作“川剧之美”讲座,主讲“川剧源流及京、川剧中《白蛇传》”,任庭芳、古小琴作精彩片断表演。接着拜访海基会、文建会,文建会主任孙学庸女士接待了我们,孙女士是四川人,当她听到我们演员说的四川方言非常高兴,笑得闭不上口。18日,省川剧院演出团全体抵达台北住进豪景大酒店,参加周行企业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和欢迎宴会。在演出期间,大家参观了故宫、致善园、复兴剧校,观光了市区和郊区。5月24日,剧院一部分人员参加“国立”艺术学院示范讲座,由任庭芳、古小琴、陈智林作《秋江》、《打饼》、《放裴》的精彩片断表演,由我讲了“川剧艺术的基本特征”。艺术学院院长和学院牛川海教授陪同大家进餐。四川省川剧院在台湾演出期间,每天都有团体、单位或先生、小姐们的宴请。如“国家”戏剧院、中国舞台剧协会、中国地方戏曲艺术研究会、四川同乡会、复兴剧校以及热情的胡玉娇小姐、林云凤小姐、鲁振东先生、李昌吉先生等都设宴招待演出团体全体人员。《民生报》、《太阳报》、《中国时报》等传媒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文章,高度评价川剧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