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水河大桥:川剧“脸面”炫天下(组图)
2014-12-07 05:26:14 来源: 华西都市报(成都)
清水河大桥是成都最大的一座悬索结构桥。 清水河大桥总设计师谢尚英
编者按
经常听到市民说,成都的桥越来越有文化了。其实,“桥文化”在我国由来已久。所谓桥文化,不仅是指桥梁的建筑技术层面,更多是通过桥的各种艺术形式和装饰来深化桥的文化内涵,比如,明清人就很喜欢在桥墩、桥门上刻写楹联,以表达对桥的遐想或赞颂。
在成都,早在2001年,一座以川西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人文景观“老成都民俗公园”,在二环路人南立交桥下出现了,它一面世,就成为成都市立交桥改造的一大亮点,体现了成都城市建设的独到眼光和精神追求。
今天的成都越来越大,桥也越来越多了,据统计,大成都范围内城市桥梁共有626座,其中立交桥94座,人行天桥94座,跨河桥438座……一座比一座更文化,更时尚,更现代。
连日来,华西都市报记者多路踏访了成都大大小小的桥,通过他们的文字和镜头,把我们带进一个极具成都特色的“现代桥文化”氛围里。
有“脸”的成都二环路清水河大桥在本地倍儿有面子,不仅是清水河一域的坐标,更是桥梁工程的一处典范。
几乎所有来过成都的人都称赞说:二环路的清水河大桥太震撼了,太漂亮了。
清水河大桥是成都最大的一座悬索结构桥,它的整个桥身都是悬索结构。远远看去,一张出现在桥顶的巨型川剧脸谱,高宽均为14.55米,脸谱最薄地方为2.8米,最厚3.2米,重约28吨。整个桥高约 45米,加上脸谱,将达到60余米。值得一提的是,川剧、川酒、川菜是四川的三张名片,而清水河悬索大桥的整体设计理念,正是围绕着川剧诞生的。
在清水河大桥的护桥两侧围栏,杜甫的诗句石碑让人耳目一新,诸如“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等诗句为大桥增添了不少文化内涵。
这座气势不凡的大桥到底是怎么设计修建的?它有着什么样的欣赏门道?昨天上午,我们采访了清水河大桥总设计师、西南交大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谢尚英女士。成都“独塔”悬索桥
在没有大江大河的成都,修建大跨径桥的机会足以让每个桥梁人心潮澎湃。但清水河大桥的现实要求不仅是需要较大跨径,同时梁高要尽可能的低。
契合外部环境的要求,谢尚英和她的团队为清水河大桥选择了一种全新的桥梁结构,术语称作“独塔自锚式悬索桥”。清水河大桥实现了大跨径的需要,主桥长192米,南北两侧引桥都是3跨25米的连续桥梁,全桥总长度342米。
这不仅是西南地区首座独塔自锚式悬索桥,谢尚英表示,到目前为止也是成都仅有的一座。
桥梁结构确定后,主要承重构件缆索便成了清水河大桥的独特“珠帘面纱”,与此同时,桥中间也有了不可或缺的“独塔”。
门型塔’结构是独塔最基本的结构,”谢尚英说,若满足桥梁的功能性需要,一个简单的“门”字结构的独塔即可以实现。
“但是作为城市公共建筑,在满足首要的技术性要求后,必须充分考虑城市建筑的艺术效果。”由此,对“独塔”的设计成就了如今的清水河大桥。桥上是“四川脸”
那么以什么文化内容装点清水河大桥呢?川剧“脸谱”过关斩将,与川西民居建筑元素和代表草堂文化的茅屋要素等诸多项目“较量”后,“登顶”独塔。
谢尚英透露,清水河大桥的“面子”是大家给的。当初建造方公布多项设计方案,得到最多市民认可的就是现在坐落在大桥上的川剧“脸谱”。
清水河大桥桥塔总高度为56米,但实际按照桥梁设计要求只需 42米,多出的14米构成如今的“脸庞”。这张“脸”高宽均为14.55米,最薄地方有2.8米,最厚的地方有3.2米。
作为成都平原的一张文化名片,川剧特色,除了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本地方言外,自成一派的川剧“变脸”也在清水河大桥上演绎。
“入夜以后,通过自动控制的变色照明,将川剧油彩中的20几种颜色投射到塔上,实现‘变脸’的艺术效果,极具美感和戏剧效果。”
俗话说牡丹花儿虽好,还要绿叶儿扶持。这样高大宏伟的脸谱桥墩怎么能没有“绿叶”修饰呢?55米高的浅黄色索塔,4根橙色的主缆,104根白色的吊索,吊索上方都安装了一盏灯。夜间四根橙色的主缆上出现了无数颗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在灯光的渲染下桥体熠熠生辉,与水面的倒影交相辉映。
2012年,为和二环路高架桥连为一体,大桥设计人员将清水河桥的引桥部分采用顶升工艺将桥墩升高,将主梁提升至高架桥新设计标高,完美与新建高架连接。
和二环路其他需要顶升的桥梁有所不同,清水河大桥运用了随动顶技术。为保证桥墩不下落,在南侧的顶升过程中采用4个桥墩、2个桥台,其中4个桥墩里每个分别有10个红色的千斤顶和4个黄色的随动顶,随动顶可以自动跟随千斤顶。桥下是“杜甫诗”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立交桥下的护桥两侧围栏,杜甫的诗句石碑让过往的行人耳目一新。行色匆匆的脚步也情不自禁驻足,品味古人留下的文化精髓。让行人感受杜甫那忘机不疑、乐群适性的意趣。
杜甫在《成都府》中写道“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唐肃宗乾元年间,诗人杜甫举家从同谷出发,艰苦跋涉,终于在年底到达成都。颠沛流离以后,眼前展开的新天地,给了他新的生活希望,欣慰之感溢于言表。从此杜甫与成都之间便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清水河大桥的文化元素方面,将杜甫的诗篇刻在立交桥下的护桥两侧围栏,给这座气势磅礴的现代化大桥披上了一层古典文化的轻纱。
《说文解字》中是这样定义桥:“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没有大江大河的成都,桥不仅是“跨水”之用,其独特的结构改变城市通行,多彩的“面貌”展示当地文化。
谢尚英自诩是一个“桥梁人”,对她而言,设计每一座桥都是一种精神享受,真正热爱桥的人享受桥梁工程的技术挑战,欣然面对建筑文化可能承受的文化批判。谢尚英爱到浣花溪喝茶,每次都找一个能够看到清水河大桥的地方坐下,远远看着大桥,像凝视一位优雅的佳人那样饱含深情。
华西都市报记者 李媛莉
实习生杨云华
http://img1.cache.netease.com/cnews/css13/img/end_news.png 本文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