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二十年代.
山东高密.一个盛产高粱的地方.
那一片高粱,碧绿,绯红,金黄.颜色随着四季变幻.辽阔,高远.密密麻麻.高密盛产高粱酒,也盛产土匪,这一切,无不因为它,高粱.也因此,孕育了莫言,这位文学巨匠.他的<<红高粱家族>>在几年前,我囫囵吞枣粗读了一遍.到今天,早已忘得七七八八了.只记得几个片断,其中包括,罗汉大哥被日本人生生剥皮,当然还有,九儿和余占鳌的爱情......
今天看完了根据原著拍的电视剧.和原著细节相差太大,我早已把它当成了一部只是名字雷同的电视剧.今天不想说这样改编好还是不好,只想写下看后感受.
余占鳌和鬼子近距离搏斗那一段,是我认为全剧最悲壮的一幕.我是用双手遮住眼睛,只从手指缝里覌看的.因为,我没有办法去全屏覌赏.太血腥,太残忍,太暴力,太痛!心痛!敌人四面围来,撤退已来不及.他们只好躺在地上.敌人用刺刀正要向地上的余占鳌刺去,他捉住了敌人的刀,搏斗起来.他站起来,拿起枪,对准日军指挥官.敌人的一颗炮弹近距离向他扔去.他高大的身驱慢慢向后倒去......我把手指合上了.眼泪不停的流下.我想,他一定死了.这位铁骨铮铮的男子汉,很倔,但很仗义,善良,孝顺.被逼为匪后,一直也不祸害贫民百姓,对爱情执着.但,他竟然却又没有死.我虽然欣喜,也觉得现实不太可能.
县长朱豪三夫妇,为了救余占鳌部,死得壮烈,死得光荣,为中华儿女写下了英勇诗篇.如果国人个个如此,中国就不会有那么多屈辱的过去,也不会有那些枉死的冤魂!他们的死,我不悲伤,并且为他们鼓掌!
九儿死了.为了掩护余占鳌部,她在高粱地里引声高歌,鬼子循声追去,身受重伤的余占鳌及其部属才得以摆脱鬼子.这一幕,很凄美.韩红的歌声很美,高粱地也让我想起了家乡的玉米地,我家也曾种过寥寥几棵高粱.它们的杆比玉米杆还高,果实是红色的,不是鲜艳的大红,成熟以后,总是会被果实压弯着腰.记忆中我也不知道有没有曾以它为食.不过我知道,它们的确是藏身的好地方,何况是那么大规模种植的高粱地.但我也疑惑,现实中,鬼子不会怀疑拼命奔逃的人,却还主动高歌引来对手的动机吗?九儿划燃了火柴,面对逼来的日本人,微笑,正要把火柴扔向泼了高粱酒的高粱地,鬼子开枪了,九儿倒下,火柴扔向了酒坛.冲天烈火腾起,爆炸声响起.昏迷中的余占鳌醒来了,他和部属们都知道,火光代表了什么.余占鳌叫儿子唱起了送别母亲九儿的歌.......
我是一个感性的人.罗汉和大少奶的爱情也那么深深震动我.他们的爱,如酒,醇厚,浓烈.而他们双双赴死,也算是完美的铨释了彼此的爱情.
但是,我也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日本人来到高密,加上指挥官,只有六七十个人.为什么朱豪三他们却要弃城而避走乡下呢?为什么不据城而战呢?虽然日本人武器配备好得多,但朱的警备队也有一百三十四人,如果早点主动争取几支土匪的支持,也不致落此.緃覌此剧战争场面,对比看完不久的<<朱德>>剧,我常常深深感叹:如果朱毛在那,多好啊!
剧散了,而我似乎从中悟出了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