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天泣地的孝顺媳妇
——记洪口镇赵尊兰孝敬老人事迹
十七年前,丈夫撒手人寰,37岁的农村妇女却开启了她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丈夫不是你们亲生的,我也要照顾你们一辈子”
1990年11月30日,他去出差,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了”提起丈夫,她声音哽咽,泪水夺眶而出。
她,就是洪口镇刘家坪村一组的赵尊兰。丈夫侯仕顶是侯正江、刘进芝两位老人的养子,生前在原洪口区食品站工作。1990年11月,他去达县交猪,不幸发生交通事故,留下年迈70多岁的父母和三个儿女。
噩耗传来,二老昏了过去,赵尊兰也哭得死去活来,长时间精神恍惚。1990年大年三十,赵尊兰做好团年饭后,小女跑来告诉她:“妈妈,爷爷婆婆在爸爸的坟前哭。”赵尊兰听罢,心如刀割,强撑着来到老人身边,看着丈夫的坟墓和年迈的双亲,她含着泪说:“爸、妈……人死……不能复生,以后的路还很长。丈夫不是你们亲生的,我也要照顾你们一辈子,我就是你们的亲生女,是您们的养老女。”
“在这家里,你以后的日子咋过?”娘家亲人劝她。
“我走了,两个老人咋办?公爹公婆晚年丧子,受到了很大打击,如果我又离开,他们怎么受得了?”“我就是侯家二老的亲生女,我在侯家又有儿有女,有房有地,我要为两位老人养老送终,为两位老人煮饭烧茶,热天为他们打扇驱蚊虫,冷来为他们生火送温暖,生病时为他们请医拿药。”
从此,赵尊兰再也未出过远门,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忙了坡里又忙家里,为老人们端茶递水,洗衣晾被。
就为了这个意愿,年复一复,日复一天,天天如此,赵尊兰是含辛茹苦,忍气吞声,吃苦受累,苦煎苦熬,8000多个日日夜夜,有时累了,背着老人出一声长气,有时想不通,就躲到一旁黯然落泪,她把苦和累都装在自己的心中。
1995年农历8月,正值收割谷子的大忙季节。一天晚上,公婆告诉赵尊兰:“老太爷腹部长了一个疮”。她揭开公爹的衣服一看,已有拳头大了,红肿得厉害,还有浓水流出,又臭又脏。赵尊兰急忙拿着手电上街去找医生。一个人走夜路本来就害怕,又听说附近有个疯子,晚上到处乱打人、乱咬人,她的心砰砰直跳。但为了老人,她只得壮着胆子,一路小跑。晚上3次摔倒,到了街上已是满脸淌汗。当时的刘清汉医生听她说明来意后,感动地说:“像你这样的孝顺媳妇,少找呀!”,说罢,提起药箱就跟着赵尊兰走了。第二天她才发觉身上、腿上青一块、紫一块。
2001年,82岁高龄的公婆在地坝阶沿上走路,不小心摔倒,左腿骨折,赵尊兰把她背到洪口卫生院,医生说年龄太大了,不敢做手术,只能保守治疗。回到家,老人卧床不起,每次吃饭吃药都是她一勺一勺地喂,上厕所也是她背、扶,每天晚上都要给她擦洗一次,四个多月后,赵尊兰的身体瘦削了。
“你还年轻,人又不差,不愁找不到一个好男人,守在这里有什么意思?两个老的,又不是侯仕顶的亲生父母,你为他们遭罪,何苦呢?”有好心人劝她。
“我只是尽一颗心,不让他们受寒、挨饿。”我反过来又对劝我的姐妹说:“我的人品并不错,在农村家庭是有名堂的女人,凭我在洪口场的名气,凭我在杨家坝的名声,劝我改嫁的,说媒的不上10个,也有8、9个,她们劝我找个帮手,劝我带上娃儿走,我都没有答应,我想的是对不住我死去的丈夫,对不住抱养我丈夫的二老,想的是两位老人离开了我怎么办?想的是我说过要照顾、服侍他们一辈子。我也在养子女,她们都逐渐长大成人,会一年比一年好过,我对老人好,他们以后也会对我好。”
“妈妈不管走到哪里,晚上都要回家,她乳房上长了一个瘤子好几年了,我们多次劝她去做手术,她总说自己走了爷爷、奶奶无人照顾。幸好瘤子不是恶性的,不然就恼火了。”她的女儿侯娟告诉我们。
“别人都是给细娃儿买饼干、奶糖,每逢上街赶场她却给两个老人买吃的,侯正江两口子真有福气哟。”邻居吕国富老人经常这样说。
在赵尊兰的精心照料下,今年88岁的刘进芝老人,拄着双拐能慢慢移步了。86岁的侯正江老人虽然驼背,骨质增生,眼睛白内障,左眼已失明,但精神状态很不错。笔者问他:“老人家,您生活得咋样?”他说:“好,好,都是媳妇对我们好……”。老太婆眼不花,耳不聋,他看到老汉只说了一句话,赶忙说:“媳妇是天底下最孝顺的媳妇,我们两个老不死的,白天喊她,晚上叫他,她从不发脾气,对我们未说过一句难听的话,我的脚摔断了,她把饭煮得粑粑和和的一口一口的喂我,她把药端到我床前,一勺一勺的给我喝,怕我口苦,喝了还给我撮两汤匙白糖;晚上,起床不方便给我接尿端屎,洗屎尿片子,就是亲生女也没她耐烦,她是我们前世修来的福,是天老爷送给我们的女儿,送给我们的孝顺媳妇。”
“为了一家老小,我只有吃苦受累”
丈夫离世后,家中几乎断绝了经济来源。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赵尊兰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但日子仍过得紧巴巴的。
1991年冬,两个老人都生病,没有钱,她只好卖掉年猪。
读初二的小女儿在侯仕顶去世后就辍学在家,再也没有重新走进校园。
承包田地都10年了,别人家都红红火火发展经济,逐步富裕,人们都吃饱穿暖,我家怎么办?我还立志要当孝顺媳妇,让老人们晚年生活富裕。
为了缓解经济压力,赵尊兰思前想后,觉得只有多喂鸡、鸭、猪等家禽家畜。她不分白天黑夜的劳累,1992年,出栏生猪就达11头。
一次,给生病的老人买了几斤水果就花去10多元,她寻思,水果这么贵,何不自己也栽些果树呢?很快,她就栽了梨、桃、桔、柚子等小树苗,还栽了枳壳、桅子等中药材,并利用空闲学习养殖技术。
2002年,她种的苹果、梨大获丰收,一个月就收入4000余元。她又充分利用儿子打工外出留下的10多亩土地,根据四季气候,科学种植丝瓜、茄子、萝卜、白菜等,当年收入近2万元。
“为了一家老小,我只有吃苦受累找出路。”这是赵尊兰常说的一句话,也是她日夜操劳的精神动力。如今,她的庭院经济已初具规模:果园2亩多、竹园半亩、药园半亩;年出售肉鸡50多只、鸭40多只、出栏生猪12头,年收入3万余元,日子越过越富足。经济上有了较好收入,老人们的吃穿不愁,全家和睦,精神文化生活也逐步丰富,老人们越活越健康。
“叔伯兄弟信任我,就得办点事”
赵尊兰坚强、孝顺、聪明、勤劳的事迹传遍乡里,自1989年以来,村民们先后选举她担任镇人大代表、镇党代表、村妇女主任。1995年,她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2年又被选为村民组长。发了家,当了“官”,赵尊兰不忘乡亲们,尽自己最大力量与他们一道发家致富。
刘家坪村一组土地肥沃,水源条件较好。但是,群众习惯于“粮猪”型生产结构方式,赵尊兰为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动员群众引进良种,推行地膜栽植,大种绿色蔬菜,做到既有看点又有卖点。在她的带动下,侯珍兰、刘从秀、刘建秀和刘可君等纷纷建起了大棚蔬菜,现在全社种蔬菜150亩,年产量100多万斤,产值50多万元,人均收入2200多元。
为修通村道路和院户路,她组织群众勘测、定点定线。率先让出山林1.5亩,经济损失3000多元;让出自留地0.5亩,青苗损失1000多元;损坏果树、竹子价值500多元,目前,全社2.2公里的村道路和1.1公里的院户路已全部修好。
为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她在全社49户人中说服动员,户平筹资50元,建设了水池,埋上了水管,安装好了水龙头,户户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她还积极组织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在她的努力下,全社226人全部参加新型农村医疗保险,“参合”率100%。
“为老百姓做了这么多的实事、好事,你不觉得自己太吃亏了吗?”
“叔伯兄弟信任我,我就得为他们办点事。”面对饱经沧桑的孝顺媳妇女强人、女干部,谁能不油然而生敬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