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岗与孔明庙 高义奎 火井北部曾家山,海拔1100米,是火井镇和南宝乡的分界.此山南延形成二脉。东边是双庙子背后的龙头山,有洗甲溪流出山谷;西边是龙虎桥东头的大息山,有盐井溪奔出深谷,直达高场,并穿场而过,流入火井江。大息山顺势南延,渐成低丘,直达高场中桥北岸。低丘中部有吴家沟将其拦腰劈成两段,其北段叫金岗,南段名卧龙岗。
卧龙岗全长一公里多,中间高突,起伏蜿蜒成一不规则的埂梁子。最高处大约不到30米,山顶宽不过数米,最窄处不足一米,且南段坡面陡峭,几至壁立,故山虽不高,其险不凡,丘虽不大,亦颇壮观。山上草木葱茏,翠竹摇曳。登临绝顶,向南鸟瞰山脚,千年老街狭窄蜿蜒古朴。新区街道,高楼鳞次栉比,万般风景,尽入眼帘。站在卧龙岗上缅怀“卧龙”先生,触动幽幽思古之情怀。
古代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于东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九月初一,诞生于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见2002年中国世界语出版社汪福建着《诸葛亮全书》)”,逝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寿五十四岁”(见《三国演义》104回)。诸葛亮精心治蜀,勤于政务,据有关史料记载: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刘备从法正之谋,亲自引军北上与曹操争夺汉中。刘备常年外出征战,不在成都,后方政务一概委之与诸葛亮,“他以亮为军师,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诸葛亮代刘备行权四、五年,修明政治,发展生产,保证了前线的军需和兵源。这期间,他常常亲自过问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情况。大约于公元219年前后,便亲自来火井视察当地的盐业生产情况。他指导人们砍来斑竹,剖开去节再合拢,并用生漆浇布缠紧,做成竹制天然气管道,用一块中心穿孔的石盘盖在井上,用竹管将天然气引出,又在井周围筑灶数十,变“井上煮盐”为“灶上煮盐”,盐产量迅速增长,火井也随之繁华,至今在当地还留传着《孔明治火井》的民间传说。据传说,诸葛亮不但指导火井先民改进盐业技术,还指导农民种桑养蚕,养猪养羊,大力发展农副业生产。他还大力鼓励农民养牛,冬天,他教农民用棕皮给牛缝制衣物披在牛身上卸寒,这就是民间所说的“蓑衣”。每年春耕前,他还要农民 把自家养的耕牛牵到金台山来集中比赛,给养牛者评优发奖,大大鼓励了农民的积极性。
后来诸葛亮在北伐途中,于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境内)染病逝世,蜀人闻之悲伤不已,火井的百姓也非常伤心。为了时时代代不忘诸葛亮给火井人民做出的不朽功绩,永远缅怀这位伟人的丰功,就把诸葛亮视察过的汉代古火井命名为 “诸葛井”(俗称六角井),把这座美丽的小山岗以诸葛亮的雅号命为“卧龙岗”。并在卧龙岗东首修建了一座小庙,取名“孔明庙”,年年岁岁,香火不断,以表纪念。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我所见到的孔明庙两层楼阁外加宝顶,通高近三丈,占地面积约十五平方米。庙宇木柱木梁,上覆小青瓦屋面,四边飞檐翘角,重檐相叠,中间宝顶高耸,雄伟壮观。楼下塑有二米高的孔明坐像,慈眉善目,栩栩如生,两眼透出智慧的光芒。左右有书僮侍立两旁,香烟缭绕,充满清静祥和的气氛。每年春节,人们还要在庙前点“孔明灯”以纪念。解放后,由于破除迷信,庙无香火,屋朽房塌,庙已毁没。
幽幽“诸葛井”是历史的丰碑,巍巍“卧龙岗”是历史的见证,火井人民永远纪念诸葛丞相万世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