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医生”孙良雁:坚守着一方百姓的健康
当村医20多年来,他用尽所学为一方百姓除病祛痛;得了重病行走不便,他坚持在妻子的三轮车上为村民送医送药,被人亲切地称为“三轮医生”……石垭乡来凤村村医孙良雁,用他的医者仁心,坚守着一方百姓的健康。
不分白昼 有需求他就出诊
1991年,孙良雁从卫校毕业后进入到本村村卫生室工作,从此他守护一方百姓的健康作为了自己的责任,不分白昼,只要村民有需求,他就义无反顾踏上了出诊之路,难睡上一个好觉,难过上一个好节。
2006年的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正在其乐融融的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突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和叫喊声使欢愉的气氛一下就凝固了,孙良雁本能的意识到肯定又有病人来了,马上起身开门,门外站着背着小孙女的同村村民冉秀禄。
孙良雁连忙把婆孙俩扶进屋里,马上量体温和诊断,孩子烧到了40多度出现抽蓄症状了。他立马对症下药给孩子注射了降温药物、输上了液,守护在孩子身边,时不时地测量孩子的体温、观察孩子病情状况……几个小时的治疗,孩子高烧终于退了,此时天都快要亮了,看到婆孙高兴地离去他才小睡了一会儿。
2008年时的石垭乡来凤村还到处都是泥土路,斜坡坑洼随处可见,烂8月的连绵秋雨使村里的山路更加泥泞难行。一天,孙良雁刚从病人孙家文家出诊回来,骑着摩托车往家赶,在离家不远的地方,摩托车滑倒了,车把手插进右小腿,鲜血直流。正在这时,孙良雁接到村民孙良安打来的电话,电话中孙良安焦急说:“孙哥,我爸服毒了,快来我家救救他!”
情况紧急,孙良雁来不及处理自身伤口,强忍着疼痛简单地包扎了一下,骑上车赶往了孙良安家,洗胃、套针输液,忙个不停……抢救及时,终于挽回了患者的生命。可孙良雁自己的伤口却耽误了,最终辗转好几家医院治疗才得以恢复。
群众需求 重病倒下的他重新站起
2009年,在孙良雁的人生中,绝对是一个最黑暗、最绝望的年份。这一年8月的一天,他突发脑溢血躺倒到了床上,一躺就是好几个月,病魔的折磨、心灵上的挫折感,让这位正值壮年的中年男人陷入了绝望的深渊。
绝望时,他过去治疗好的长辈来了、抢救过来的大娘来了、从死神手里夺回生命的孩子来了……他们鼓励他要站起来,他们说他们需要他、离不开他,父老乡亲们的关心支持,让孙良雁心生感动、战胜了绝望,他下定了决心一定要站起来,回到养育自己的地方用所学医术服务一方百姓。
孙良雁积极配合治疗,病情终于有了很大的好转,但还是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孙良雁再一次陷入了迷茫和彷徨:是一蹶不振在家待一辈子算了,还是继续自己的行医之路坚持儿时的梦想呢?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一度他很纠结。但是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他明白:在乡村的各个角落,有许多需要像自己一样帮助的人;又特别是眼下的山区,农村许多壮年都出去务工了,留下的都是些老人和小孩,他们是最需要乡村医生;如果自己不继续行医,村里老人孩子的健康谁又来守护呢?自己虽然腿脚不便,但医术还在;自己虽然难以出诊,但还是可以接诊的……孙良雁重拾起了行医的信心和力量,继续担当起了本村乡村医生的重任。
三轮医生 坚守着一方百姓的健康
腿脚不灵便,孙良雁一度只接诊、不出诊,但2012年5月的一件事,让他又走上了艰难的出诊路。
同村三社有一位名叫杨连英的老人,已经80多岁了,患有严重的类风湿病,也行动不便。老人的儿子一方面不忍看着老母亲饱受病痛折磨,另一方面又不忍心让本来行动不便的孙良雁走那么远的崎岖山路来家里看病,就背着母亲到孙良雁家里来看病。老人的儿子本来就身材瘦小,背上母亲后显得更加的矮小,背着老人走那么远的山路,瘦小的老人儿子累瘫了……孙良雁诊断中,心里很不是滋味。诊疗结束后,他对那母子说,明天他将自己去他们家里给老人看病,让他们不用过来自己家来了。
在接下来的十多天里,孙良雁每天都走路到他们家。那段对常人来说只需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在腿脚不利索的孙良雁眼中却那么的漫长,每次他都要在妻子的搀扶下,走上两个多小时才可以到达。晴天还好,碰上下雨天,山路泥泞不堪,他多次滑倒,打湿了衣裳,摔伤了自己,但他还是强忍脚的病痛,慢慢站起来,继续前行。就这样,每天来回将近四个小时的奔波,终于使那位80多岁的老人摆脱了病痛的折磨,两母子心里的千言万语与万般感激都化作了两汪夺眶而出的泪水。
这件事情,让孙良雁明白:村里仍有许多想来看病却无法亲自到家里来的病人需要他出诊,他又开始走上了艰难的出诊路。近些的病人,孙良雁能出诊,但到居住较远的一些老弱病残人家去出诊,这确实超出了孙良雁的能力范围,怎么办呢?思虑再三,夫妻俩买来了一辆三轮车,妻子来开车,带孙良雁到需要的病人家中去出诊。
从此,在来凤村的村道上,无论是晴天、雨天,还是雪天,只要是乡亲们有需要,孙良雁夫妻就会义无返顾的前往出诊。一辆小小的三轮车,承载着病人康复的希望,长年行驶在乡村道路上,成为了村子里一道最美的风景线。
本帖最后由 呼唤文明 于 2014-9-26 17:00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