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性味苦,古时曾有一段时期,在某些地方叫苦菜,所以把茶变为普通饮料,经过历代劳动人民不断总结经验,不断革新的新制茶技术也开始出现。
茶叶具有药用功能,自然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神农时期,野生茶树不多,茶叶很理所当然地成为稀有珍品。周朝,开始设置管茶官吏,茶叶,不仅用在丧事上,而且推广作为祭祀用品。西汉时期,茶叶变成高贵饮料,为黄帝贵族所享用。西汉后期,茶叶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到了东汉时期,饮茶已逐渐普及民间。中唐时期,封建统治阶级建立“贡茶”制度,贡茶制度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手段之一。同时,贡茶制度也引起了士大夫和有闲阶级对茶叶的重视,使他们更加专研茶叶知识,这对制茶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唐代,文人学士以饮茶醒脑,增长写作的思维能力。如李白的《玉泉山仙人掌茶诗》、温庭筠的《采茶歌》等,从而造成饮茶和研究茶叶的浓厚空气。
到了宋代,饮茶更为普遍。王安石议茶说法:“夫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以无。”可见茶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明朝时期,茶叶生产不仅涉及国家财政收入,而且对扩充军备也有一定影响。茶叶易军马,这是“以茶治道”政策,同时,茶叶还可易取粮食以赈荒赡于军。所以,茶叶不仅有很大的经济意义吗,而且在政治上也成了统治阶级可以利用的武器。
清代时期,饮茶风气更为普及,深入民间。嗜好饮茶者,从起居、坐卧、饮食,乃至应酬都离不开茶叶。到清末时期,帝国主义侵入中国,掠夺我国经济资源,茶叶便是主要对象之一。从此,茶叶也成为主义出口物资之一。
历经各朝代,无论是从生活,还是从经济与政治来说,茶叶的地位始终在不断地提高。那么制茶技术当然也会随着其地位的提高而不断改进。
在长期的栽茶制茶实践过程中,我国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茶类,不仅满足了国内需要,而且对人类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从野生的鲜叶发展成为日用饮料,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过程。就制茶方法而言,也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向高级发展,不断改进,不断变化,不断完善。
自从氏族社会神农时期发现野生茶树的鲜叶可以解毒后,鲜叶便如同其他中草药一样,生煮羹饮以治病。春秋时代,以茶为祭品,这就必须晒干,以便随时可用。其晒干制法,类似于现在一部分白茶制法。自宋至元约300多年,先是从蒸青团茶改为蒸青散茶,保持茶叶原有香味,然后改进为炒青散茶,利用干热发挥茶叶的馥郁美味,这是制茶工艺的重大改革。炒青发明后,劳动人民在实践中体会到,采用不同处理方法,得到不同的结果。在炒制烘青绿茶时,发现烘干香气不如炒干。又在炒干过程中,发明了炒青绿茶的制法。随着制茶技术的不断革新,茶叶花色也越来越多。
杀青、揉捻、烘焙,开始于元末明初。当时研究绿茶制法风气很盛,有些制法实际上已经接触到绿茶以外的茶类了。如田艺蘅试制结果,认为以生晒不炒不揉为佳,就是制造红茶和白茶的开端。以绿茶制法为基础,经过不断演变,制茶种类日多一日。从炒青绿茶发展到黄茶和黑茶,黑茶应在明末清初开始制造;从绿茶发展到红茶;从绿茶结合洪婵发展到青茶。同时,我国在发明6大茶类的同时,还努力扩充茶类的花色,创造了各种花茶和蒸压茶,并研制机器制茶,以提高茶叶生产率,使茶叶不断向前发展。
金藏沉香与您一起走进茶的世界,感受舌尖上的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