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504|评论: 19

[情感·家庭] 稻子黄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8-24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是一篇乡村记忆文字
最早发表日期:07/08/21 08:34
后来,每年立秋之后,到了乡下要打谷子的那段时间,我总会想起乡下过去打谷子的那些旧事来,自然也要想起自己曾经写过的这篇文字了。去年,我在写自己的《乡村记忆》系列文字的时候,也把这篇《稻子黄了》的文字收录其中了。因为对我来说,这是乡村记忆里最难忘的场景,所以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我总会找到这篇文字,再次默默的看一遍,重新再加进一些自己心里的感慨。

psb.jpg

今天又到立秋了,我不得不感慨流光岁月的匆匆。我是乡下长大的孩子,就好像天生就是丢在乡村的一颗种子一样。所以一到立秋,我自然就会想起乡下,想起那些稻田里的稻子,又该是黄了,又该是等待收割的时候了。     父亲还在世的时候,这些都是老家乡下每年最熟悉最重要的事情了。只是现在,我的父亲早已离开人世快十年了,我的母亲也远离了乡下,并且,我老家现在也再没有房子和土地了,所以,现在乡下栽秧打谷这样的事情,都是与我再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了。但我的记忆,却一直都不肯将这些出卖。这些原本与我现在的生活已毫无联系的东西,照理早该被遗弃在现实生活之外了,但那些记忆的神经,却是如此的固执与任性,总是要将我的心死死捆绑在那早已远去的如烟往事里,叫我怎么也无法挣脱这记忆的枷锁。  但这一切,每每回忆起来,却又是那样的快乐、难忘与惆怅。

psb (1).jpg


我很感谢无影手刚刚拍下的这些搭谷子的照片。这是上午在营山论坛里无意从无影手才发的帖子里看见的,这些照片应该是他前两天才去济川向家坝那片稻田里拍下来的。济川那一片地势平坦,营山打谷子,基本上那一带都是最早的,每年基本上都要等这些地方稻谷打得差不多的时候,营山其他地方才开始打谷子的。我们老家那一带自然也是比这里要晚好多天,一般都差不多要过了一周之后,我们那里的稻田才真正熟透了,才开始大规模地动手打谷子了。将无影手的这些照片一一搜藏在自己的空间相册里后,我心里除了一些兴奋之外,竟然还有一些满足释然的感觉,我很好奇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呢?细细想想,可能是我看到无影手的这些照片后,一口气统统转走,也算得上满足了我今年又想看乡村收稻谷的那种怀旧心愿吧!我想一定就是这个原因,不然我的心里是不会有这样的情绪变化的。虽然今年一直没有机会去到乡下的稻田边,亲眼看看收稻谷的真实情景,好好再去现场感受一下打谷子的气氛。但在看了无哥的这些照片之后,我也觉得算是了却了一件心事,虽然无哥照片里的这片稻田,还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完全熟透了的灿烂金黄。 psb (3).jpg
我从小就象山上的茅草,路边的野菜一样在乡下长大,所以对于每年的立秋,都怀有一份城里人很难体会得到的亲近之感,我毫不否认,这就是乡情! 秋后十天遍地黄,在乡下,特别是那些靠栽秧种粮的农民来说,一到立秋,田里的稻子黄了,就该是准备打谷子的时候了。     在我小的时候,一年四季的水稻对于一般普通的农家来说,那可是头等最重要的大事情啊。一家老小靠的就是立秋之后,把谷子顺顺当当地打回来。多打谷子,并且还指望有好的太阳天,可以把那些谷子晒干收进粮仓里去保管起来,最好最后还可以把田里那些谷草也全部晒干收上草树去。 在我们那里,水稻也叫大春,小麦叫小春,红苕和包谷都叫杂粮,所以只有稻谷才是我们那里的主粮,就好像家里分量最重的父亲一样。乡下的人家,靠的就是一年可以多打些稻谷回来,所以对于每年立秋,乡下的人,都特别的看重。因为大家盼的,就是可以多收获稻谷。 psb (4).jpg

我少年在家的时候,曾经帮父母他们在田里打过谷子,虽然那时我们还没有什么力气,每次不过也只是帮父母他们打打帮手而已,但那却是今生最难忘的经历了。打谷子是很辛苦的事情,又热又累,并且稻谷的叶片在身上擦刮,也很霍人(就是刺人的意思)。不过现在回想起来,却觉得那一切都是那样的充满朴实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亲情味道。    所以,今天再把多年以前的这篇文字找出来,算是对那些乡村岁月,对立秋的一次深情缅怀吧!同时也借此寄慰父亲的在天之灵,愿生命里所有美好的记忆都一直这样与我的灵魂永伴! psb (5).jpg
8月8日立秋,今天是19日,已是秋后十日有多了,从火车上望窗外的农田,也已是满眼的稻子橙黄了。火车过舒家桥的时候,我又看到了老家的稻田,现在我们家的那些田早已让给别人在种了,那些田这时候正看得见,也已经黄透了,正是该收的时候了。
我是乡下土生土长的,对于这些农事自然是非常熟悉的。这时候应该是乡下的农民抢收稻谷的时候了。我老家那里把一年的农事分为大春和小春。小春就是指土里的小麦和苞谷,大春则是指田里的稻谷,大与小的区别,大概是因为我们那里每年收得的稻谷份量较其它的粮食作物要多些而言吧!
我们家那时好象有十五、六挑水田吧,“挑”是老家乡下对稻田面积的一种丈量说法。好比通常说的亩,公顷,平方丈一样,只是一个单位。但具体和亩或者平方丈是什么换算关系,我至今都没有搞明白。反正只知道那时候父母经常说一挑田大概可以收三担水气谷子。水气谷子就是才从水田里搭回来的谷子,还没有经过太阳晒的。搭谷子就是打谷子,换言之就是把稻谷从田里收获回来。而从稻田里收获回来的谷子,经太阳晒干了打成大米,则一挑田可以打大约150斤左右的大米。我们家一般可以搭三十多担的干谷子,最多的一年也好象收了四十多担干谷子的。
psb (6).jpg

每年立秋后,父亲就要作好各种准备。把拌桶扛出来,把灰尘打扫干净,把箩筐,撮箕破了的地方用嫩蔑补好。母亲则把晒谷子的地坝扫干净之后,用新鲜的水牛屎和水搅拌混合成浓浓的浆液,把它仔细地浆上一两遍。再把屋后坡上的细荆竹苗苗(一种细小的斑竹苗)砍回来,理齐展扎成几把牢实的大地扫把,到谷子差不多八成黄熟的时候,就可以开桶搭谷子了。
我们那里一般是用拌桶搭和打谷机绞两种来收谷子。打谷机虽然速度快,抢天时,但一要有机器,二要人手多,而且抛撒也大,最不经济合算。父亲还是喜欢用拌桶搭谷子。说这样打,抛撒少些,经济些。拌桶搭谷就是一架木制的拌桶,三面用竹蔑挡席结结实实地围着,在拌桶空缺一方放一个搭谷的木架子,然后,两个主劳一前一后,一轻一重,一高一低,错落有致地抡起稻禾把子摔搭稻谷。一般是四个人打一架拌桶。两个主劳负责打稻禾谷子。两个妇劳,负责割稻谷。妇女割禾把子,都是弯着腰,勾着头,两把镰刀“唰唰唰”左右开弓,一会儿,稻子就割倒了一大片,一把一把的错落有致地叠摆在水田里,手快的经常一个人也割得赢的。其实割草割麦子割谷子都是我的拿手好戏。我的手快,割牛草应该比一般的妇女都要快。看好坡上的草势,顺着一个方向,“唰唰唰”一会儿的工夫就可以割满满的一大背篓了。经常我都玩耍了好久,同龄的那些伙伴还没有割满半背篓的牛草,所以哥哥那时总喜欢和我一起放牛割草。他只管耍,从来都用不着动手去割草,只要和我一起,每次回家父母都会夸我们的。我割谷子也是这样,弯下腰,一口气就可以撂倒一大片,而且禾把子每手都大小匀净,不多不少非常合手的,并且摆放也整齐好拿。父亲经常会停下来,笑着看我割一阵子谷子的。
psb (9).jpg
可是我还是愿意经常和父亲配搭子和他一起搭谷子。
搭谷子讲的是个巧字。父亲告诉我,两个人要配合好,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一高一低,一轻一重。一般是你一下,我一下,和着节奏不抢也不慢。第一下重,第二下轻,第三下重,第四下轻。五六七轻,八九十重。这样高低交错,轻重匀净,既省力轻松,又可以将禾把子上的稻谷全部搭进拌桶里面,搭谷子之所以要用拌桶来打谷子,在力度手法上,讲究的也就是一个“拌”字的技巧。在我和父亲听来,搭谷的声音其实听起来很是动听悦耳的。这样打了四五手禾把子后,就可以锁一个谷草了。锁草也是搭拌桶很讲究的一件事情。锁草,就是把打光谷子的散稻草收起来聚拢扎成一个大的稻草。抽四五根长而结实的稻草,理齐整,然后拧住稻草颈部胡子部分,巧妙地缠两个圈,打一个活的死结,就锁好了谷草。锁得好的谷草在田里怎么乱甩都不会散架的。我的这些技术都是跟我父亲手把手学的,我其实是很不喜欢干这些的。搭谷子毕竟是很累的活路,可是我又不忍心自己的父母这么累,所以每年打谷子的时候,总是尽量回去帮他一两天的忙。一般天还没有亮开的时候,就要扛拌桶到田里去了。打三四担谷子后,就回去吃早饭,上午要打八九挑水汽谷子回来,一般中午要两三点才能吃饭。中午稻田里的太阳还很热,可以稍微小睡一会。而父母他们则还要趁着太阳正厉害的时候,忙着把地坝里晒的谷子再翻晒一两道。等到太阳稍微再阴点时再出去,这样一直打到天快黑才收桶回家。而且还要把田里打的新谷草全部从水田里拖出来,放在田埂上或者空地里晾起,生怕第二天扯满了水气不好晒干。
psb (12).jpg


谷子是收回来人吃的,稻草则是家里的水牛冬天的粮草。谷子收回来后,就要抓紧抢晒干好入库。一般中午我要和哥哥小妹轮流地坐在阴凉处看太阳坝里的谷子。见有鸡和麻雀来,就要撵。那时的麻雀特别多,一来就是一大群,有时我们也会偷偷在它们爱来的地方支一个漏筛,用小木棍支起,木棍下面系根细绳,经常有贪吃的麻雀钻进去,我们躲在堂屋门槛下,只露双眼睛出来,看准时机,猛的一拉,就把它罩住了。这应该是从鲁迅的三味书屋到百草堂里学来的东西。 如果是鸡来,一般是用响篙在门边摇响一阵,它就会吓跑的。响篙,是用刀将尖细的竹子一头划破做成的,轻轻一摇,就可以发出霹雳哗啦的声响来。有时也有邻居的鸡来,只要不是我们家的鸡,我们都把它们叫野鸡,来了就朝头猛打,或者猛地冲出去驱赶,或是唆使家里的狗去撵,总是把它们撵得鸡飞狗叫的。有时候中午太阳大时,也有一些红蜻蜓来凑热闹,我们把它们叫洋狗倮倮,见它们停好了,就悄悄拿把大扫把轻轻摸过去,对准了,猛按下去,就把它罩在扫把下面了。然后把它捉出来,把尾巴掐了,找一根纤细的狗尾巴草插进它肚子里去,然后把它放了,它尾巴上拖着这根狗尾巴草,飞不高也飞不快,摇摇晃晃地向空中逃飞而去,既狼狈也惶恐,很像我们在电影看到被炮弹打中屁股尾巴拖着浓烟而逃的敌机一样,而我们这样看着则开心极了。
psb (13).jpg
连续四五个大太阳,谷子就晒得透干了,下午,趁地还烫热,就开始用风车车谷子了。那时差不多家家都有木制的风车,靠手摇的铁柄摇出风来,专门用风来吹干净诸如谷子之类的粮食里面的杂质苤壳的。车干净的谷子一箩一箩装满,两箩一担,被父亲挑进屋里去倒进大木柜子里。父亲每挑一担,母亲就把风车上插的细蔑条折一下,算是计数。车干净的谷子都要装在大柜子或者粮仓里,剩下的秕谷或者二洋壳一般都是喂鸡或者打成粉末作猪的饲料了。谷子晒好,一般谷草也晒干了,其实我最不喜欢的还是晒草。中午瞌睡正香的时候,父母就要逼我们去翻晒谷草,就是把那些还暂时晾晒在田埂上的湿谷草,从里到外重新挺过来,重新翻晒。所有的草都要这样一个一个地晒,也只有这样晒干了,稻草冬天才不会霉烂,牛才有草吃。草晒好了,又要全部收回来上在草树上。上草树只有父亲才做得来,找好一个草树桩,有时是笔直的广播电线杆,有时是屋前的那棵大柏树。父亲扶着草树桩站在中央,我们则把谷草一个一个递给他,先是一圈一圈从地用脚踩起,慢慢就有半人高了,一人高了,到最后就有一两丈高了,那时要把谷草扔给树上面的父亲都有些费劲了。
这是那时候要做的一件大事情,现在想来其实是很辛苦的,下田搭谷拖草,上田埂担谷晒草,都是打一双光赤脚板,要是现在恐怕连走空路都受不了了。
可那时,却觉得这一切都很自然很平常的。
psb (10).jpg



我其实不喜欢那些活儿,他们岁数大了,身体也弱了。可还是舍不得那些田,那些谷子,一个劲地执意要做。我也没有办法,只好每年这个时候,把自己的工作安排好了,给单位领导请了假,回去帮他们。我也做不了多少,只是尽心而已,最多也只能给他们一个精神上的安慰。最近几年我确实不想做了,就拿些钱他们让他们请人做,而他们总是把钱看得很精贵,情愿省下来自己打也不愿意花钱请人,六七十岁的人,成天辛苦地做着这些农活,又怎么不辛苦劳累呢?
父亲去世也有四年了,母亲也就是那年之后再没有做庄稼了。他们终于算是彻底解脱了稻田的束缚。遗憾的是他们的解脱,最后居然是以死亡或者衰老来作为代价的,这也的确是很无奈的命运。
这也就是犹如我的父亲母亲那样众多的农民的命运,所以农民应该是很辛苦也很令人同情的一个阶层。
有时,我经常会望着那大遍的包围着城市的广袤乡土感慨,春天是那些农民的手把所有空荒的土地全种上了绿油油的麦苗、和黄灿灿的油菜花。夏天是他们让到处都是绿油油的庄稼和果子。秋天又忙着把遍地金黄的稻谷收进粮仓。即使冬天也在忙着翻挖除草和耕地,一年四季,他们都没有闲过。就这样一季绿,一季黄,从来都没有让我们眼中看到的这片辽阔土地空荒寂寞过。农民手中耕耘的那些稻田土地,就好比那些画家画画一样,在那些大大小小的画布上一会儿绿色,一会儿黄色。只是他们用的不是油彩,而是锄头犁耙,种子,辛苦和汗水。可即便如此,哪怕他们的画卷再多么的浩大、鲜明、辛苦而生动,却也没有谁愿意把他们当成真正一生都在忙于创造人间自然之美的画家来看待,在现实社会无奈的眼里,都只是把他们叫做农民而已。
psb (11).jpg

今天从营山到南充,又从南充回营山,来回的火车上,我都在默默看着窗外的大地。又是稻子黄了的时候,可是稻田里抢收谷子的忙碌的人影却很少再见得到。
现在农村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了,很少有人再愿意呆在土地上这样辛苦的种田干活。可是立秋之后,放眼望去,却依然看得见还是有很多稻田都开始绽露出一片金黄了。稻子熟了,总得有人去收割啊!据说现在乡下请人收谷子都已经很难找得到人了。并且请人的价格也一年比一年更贵了,以前是一天一个人起码要50-60元,而且还要包生活烟酒,现在早应该是八九十到一百了吧,即使这样,也不一定就请得到打谷子的人。诺大一个中国,农村的人最多,都挤在城市里去了,都想轻松幸福,都想快乐发财,都揣着各种欲望离开了乡村土地。农村寂寞了,人少了,活粗了,粮少了,物价自然也要猛涨起来。
我还是特别怀念以前那些情景,每到这个时候,到处都是忙碌打谷的人,田里到处都是忙着打谷的热闹声音,妇女在忙着弯腰割稻子,男的在忙着舞动禾把子搭稻谷。天上的太阳很大,照着这满眼望去都在忙碌的秋后十天早已熟透了稻田.......  
psb (14).jpg
想想现在营山城坝附近的农民,已经开始这样请收割机来收稻谷了。据无影手了解的情况,现在请收割机,一丈大概在1到1.5元,也就是打完一亩稻田,也就100元左右。其实按照现在的物价来说,这个价钱并不贵的。记得,我父亲还在的最后那几年,乡下的人基本上都跑到外面打工去了。乡下也就再难得有年轻人留下来了,基本上都只剩我父亲那么六七岁左右老弱病残留守在乡下土地上了。 所以每年打谷子的时候,就再难请得到人打谷子了,再也不可能象我们小时候那样,乡下到处都是做活路的人,热热闹闹的,遇到打谷子的时候,随便说一声,就有很多人来白白帮忙打谷子的。但自从有了打工之后,乡村渐渐寂寞了,地越来越荒芜,人越来越少,劳力越来越来请了,记得十年前,父亲打谷子的时候,就要花五十到八十元每天一个人,并且还要管饭供生活。前几年去乡下和老乡聊起的时候,说已经涨到120元一个人一天了。现在农村的劳力更少了,做庄稼的有也更少,现在的农民也没有几个人想做庄稼了,即使有还做的,都并不是真心想做的,而是那些的确没有办法离开农村,也没有什么能力敢丢下庄稼土地的。连城里平时打杂的零工都是一百多块以上了,所以象请人打谷子这样又热又累的苦力活,肯定要价就更贵了。
psb (15).jpg
记得很久以前,曾经读过一篇《麦客》的小说,好像写的是麦子熟了的时候,那些专门帮人收麦子的人,所以称之为为麦客。
这与现在这些到营山来打谷子的外地人很有相似之处。营山前几年还是请人人工打谷子,每年到了打谷子的时候,北门桥,东门口,一早一晚,总会闹哄哄有很多从山区成群结队下来帮人去打谷子的人,上山区的谷子要打得晚些,他们就是趁这个时间先到城里平坝地方去把谷子打了,把钱挣了之后,再赶回去收自己的谷子就正好合适。
可现在,营山很多东西都开始流行请联合收割机来打谷子了。
当然这是最快,最省力,最省钱,也最省时间的一种打谷子的办法了。
营山好像两三年前就开始有外地的人将收割机用车运过来了,据说是江苏那边的人,但我一直都没有去细看过。这两年,过来的外地收割机特别多,这段时间,外面街上总会看见很多的外地车载着收割机过来,白天开到附近乡下去打谷子去了,晚上的时候,就开进营山城来,在那些僻静的街头空地,停在露天里,在靠车的路边一起煮东西吃,或者喝啤酒,一起打扑克玩,晚上就睡在露天的车里面。


收割机,确实是很方便轻松的。再无须人去割稻谷,也无须人去使劲用手打谷子了,打出来的谷子又干净,还脱粒处理了的,那是多么的轻松了啊,再说,现在的农民再也不喂牛了,所以打完的稻草,也无须再去费劲晒干收回家了,这是多么轻松简单的打谷子啊!要是我父亲现在还在的话,他看见这样的收割机,一定会高兴死了,那我想,如果他老人家还想继续种稻谷的话,我们一定会帮他买一台这样的收割机的,那么这样我们的父亲就不会再受打谷子的那番辛苦劳累了!
我想,以后再过不久,营山本地的也会人自己买收割机打谷子了,到那时,外地的人就慢慢再不会跑这么远来打谷子了。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4-8-24 14:04 | 显示全部楼层
祝贺:又是个丰收年,楼主解说得好!

发表于 2014-8-24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写得好       想到童年时打谷子  最有趣的事就是可以再田里捞鱼     现在好多都是机械收割了    田里的水也就早早的放干了

发表于 2014-8-24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4-8-24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1681 - 副本 - 副本.JPG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4-8-24 15:10
图文并茂,好!

发表于 2014-8-24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handshake

年味推荐官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4-8-24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真好,仔细拜读了

发表于 2014-8-24 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真好
发表于 2014-8-24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hug::hug: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4-8-24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获的季节!

发表于 2014-8-24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收获的季节!

发表于 2014-8-24 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儿时的记忆你都写出来了,想起来父母是最辛苦的有代了。

发表于 2014-8-24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4-8-24 18:4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历来讲究“民以食为天”,可现今城郊的土地可谓寸土寸金,而山区的农田已空前荒废,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命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还是分配不公的老问题,假若种土地也可以维持“幸福生活”的话,也许我们还能见到油画一样的乡村。楼主的文字里都是百姓的影子,值得一赞!

发表于 2014-8-24 2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太好了,累并快乐的童年时代,可惜回不去了。。。。。。

发表于 2014-8-24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抚琴听枫 发表于 2014-8-24 18:40
中国历来讲究“民以食为天”,可现今城郊的土地可谓寸土寸金,而山区的农田已空前荒废,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 ...

是呀分配不公,靠单纯的种地是难以生存的无法养活自己妻儿老少的,时代悲剧。。。。。。。。

发表于 2014-8-25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接地气的文章,勾起回忆无数,果断收藏!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14-8-25 11:06
一个是美图,一个是美文,两位大师配合默契,珠联璧合,不得不点赞。

发表于 2014-8-25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loveliness: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