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热爱大巴山,我热爱教育事业,我更热爱这片山区里可爱的孩子们”。当记者第一次从蒿坝小学张校长那里听到这句话时,万万没想到这句话居然出自一位刚大学毕业的清秀女孩之口。
万源市梨树乡衡山子村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萼山南麓,海拔1200米,距离万源市城区有60里路,其中大半路程为山区土石路,凹凸不平的土石路面在下雨天全是泥潭泥坑,给村里人出行带来诸多不便,也让衡山子村成为了“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在这群山环绕、溪水细流的小小村庄里有所小学——蒿坝小学,是万源市五所高寒山区小学中的一所,目前共有7间教室,加小班共六个班级,学生98人。由于学校简陋、条件艰苦,一些在这里执教的老师都因各种原因离开了这里,现在就剩了5名教师。蒲赛兰就是这支小小师资队伍里的一员。
迎着和煦的阳光,带着一丝的神秘,记者在张校长的带领下驱车行驶在崎岖的山区土路上,蜿蜒起伏、高低不平的土路在美丽的大山深处穿行,随着海拔的不断升高,呼吸慢慢感觉有点急促起来,人烟开始稀少,房屋寥寥无几,有种渐别人间,拥抱自然的感觉。在经过近2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来到了衡山子村,一股淳朴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勤劳的村民在田间地头忙碌着,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又经过一段山路的步行终于见到了蒿坝小学。
到达学校时正值上课,一个清脆响亮的声音格外“刺耳”,记者随着声源看到了这位大巴山最美丽的女教师蒲赛兰。她青春活泼得气息和幽默风趣得授课感染着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此时,不由得心里为她的支教精神所打动和崇拜。
缘定山区小学
“在父母不理解,亲戚朋友坚决反对的情形下,我一个人悄然背上沉重的行囊来到了蒿坝小学。”
2004年4月的一天,高三下学期的蒲赛兰照常放学出去吃饭,在路过一家餐馆时,蒲赛兰被餐馆里电视上的一个偶然画面深深地打动了。那一群深山小学的孩子们渴望、期盼的眼神在蒲赛兰的脑海里久久不能散去,蒲赛兰的梦想也随之永久定格在了她的心里。想着自己高中即将毕业,蒲赛兰决意一定要上师范大学,出来后到最偏远的山区去支教,让更多的山区孩子能够背上书包上学,让更多的孩子能够走出大山。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8月,蒲赛兰收到了来自西华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经过3年刻苦学习,2007年6月,蒲赛兰毕业回到家里。面对着当今大学生就业艰难的情形,她心里没有犹豫,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在放弃大城市工作的同时决意来到万源市条件艰苦的山区小学蒿坝小学支教。蒲赛兰的父母得知这一消息后,坚决反对她的做法,先是细心开导,后见不成便抛出一句话
“如果你去了就不要再回这个家了。”一连几天家里关系搞得很是僵硬,僵持的局面让刚从学校毕业回家的蒲赛兰心里很难过,几天不吃不喝,彻夜无眠。“到底是去是留?”蒲赛兰不知问自己多少次。面对父母的反对,面对亲戚、朋友的劝说,蒲赛兰选择了无言的告别,悄悄地背上沉重的行李踏上了梦想之途……。
心系山区孩子
“如果坚持不下来可以随时离开。”张校长回忆第一次见到蒲赛兰时说。蒲赛兰是蒿坝小学五位老师中唯一一位年轻的女老师,又正好刚从学校毕业,刚到学校时,校长怕蒲赛兰对这艰苦的环境不适应,让她先呆上几天再安排课程。然而,蒲赛兰却并没有领情,不但没有一点的畏惧和后悔情绪,反而刚到第一天就硬要求着要到班上上课,这让张校长为之震撼,始料不及。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蒲赛兰想着明天就是孩子们的节日了,又是自己来到学校参与的第一个儿童节,兴奋之余,她突然发现糖果没有准备,天还未亮,学校离村上又有一段路程,蒲赛兰毫不犹豫地穿上衣服借着月光一个人急行在去往村里的山间小路上。“为了给孩子们过个好的儿童节,我什么都不怕。”原本胆小的蒲赛兰从来没有走夜路的经历,更何况只身一个人行走在山间小路上。
到村里还得要过几个小河沟,由于蒲赛兰走得太急没有看清过河的垫脚石,狠狠地摔在了河沟里。全身湿透的蒲赛兰不顾一切地爬了起来,紧紧揣着仅有的200元钱拖着瘦弱颤抖的身体在山间急促穿行。
到村里小卖部时,蒲赛兰已是精疲力尽,想到孩子,她顾不上休息,敲开了小卖部的店门,捧着湿湿的仅有积蓄200元零钱交给了小卖部老板手里。买好了几大包糖果、瓜子和一些小礼品后,蒲赛兰疾步向学校赶去。
当走到学校校门口时,孩子们早以静静地等候在了那里,一双双渴望搀杂着喜悦的眼神紧紧地盯着蒲赛兰,随后蜂拥而至地紧紧拥抱住了她。那一刻,蒲赛兰彻底地被孩子们的举动所感动,真正看到了一位村校教师的责任,也从那刻开始,可爱淳朴的山区孩子与年轻善良的蒲赛兰牢牢地系在了一起。
“自从蒲老师来到蒿坝小学后,村里的孩子们都比以前活泼多了。”谈到蒲赛兰,村民们没有谁不树起大拇指交口称赞。
学校条件差,家离学校远的孩子都得在学校吃饭,每次从家里带的咸菜就得管上三五天,在炎热的夏天,保管不慎容易变质。今年7月24日,孩子们都正端着碗吃饭,天空放晴,学校显得格外的和谐温馨。“不好了蒲老师,有人出事了。”一个声音突然传进了蒲赛兰的耳里。蒲赛兰立即丢下碗快几个箭步跑到了教室,不由分说背上那个学生就拼命地朝村上跑去。到诊所时,蒲赛兰当时就瘫软在了地上,含着泪花的双眼望着大夫,嘴里不听地喊着“请你快救救他,一定要救救他,他是我学生。”随后就晕厥过去了。
奥运会闭幕不久,孩子们都急着想学《北京欢迎您》这首歌,但由于学校条件艰苦,又没有音乐老师,原本对音乐一窍不通的蒲赛兰费劲心血,几经周折托人从城里带来了录音机和磁带。蒲赛兰就这样抽空余时间专心细致地学习起音乐来,不知道听了多少次旋律,私下练了多少次,蒲赛兰终于学会了这首《北京欢迎您》并教会了孩子们。在蒲赛兰欢快的带领下,孩子们开心地唱了起来。
爱撒大山之间
蒿坝小学校舍十分简陋,教师宿舍都是老旧教室修补而成,冬天寒冷,夏天炎热,如逢下雨还得四处滴水。蒲赛兰就在这样的寝室里面生活,整个寝室内除了几样洗漱用具外,就只剩下简陋的床铺和一张桌子。蒲赛兰指着桌上的那盏煤油灯给记者介绍
“这盏煤油灯是我自己做的,不能少了它,每晚都得在这油灯下改作业,看书本,买台灯太贵还浪费电……”
“找啊找啊找朋友……”2008年6月的一天,蒲赛兰正好在操场给孩子们一起做游戏。这时,一位年迈的老人背着一捆柴从山上下来,突然脚下一滑连人带柴摔在了地上。蒲赛兰见状不对,立马上前抱起老人,在询问老人的身体状况后,蒲赛兰搀扶着老人回到了家里。而后,又回到学校把柴送了回去。
蒲赛兰只是一个支教的普通女教师,23岁的她也喜欢打扮,也向往过城市,但她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个梦,为了心中这群可爱的孩子,她没有选择喧嚣的城市,而是扎根在这穷山辟岭的小山村里,静静地守望着自己喜欢的孩子们和坚守着自己热爱的事业。她的美丽不在外表,而在内心真诚的爱;她的青春没有虚度,而在大山之间流淌……
蒲赛兰还告诉告诉“我以自己能够来到这里教书而感到自豪,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都深深地爱着这里的山、这里的水和这里的孩子们。”
我们离开了学校,蒲赛兰那张永远乐观开朗、微笑可亲的脸庞仍然在我脑海里面浮现,她那格外亲切的声音久久在我耳边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