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之龙门石窟(上)——“水席宴” 从天子驾六博物馆出来,已经是近一点了,随着秋水的朋友一个叫唐伟(估摸是这两个字)的老乡的邀请,我们走进了洛阳餐馆,去尝尝洛阳著名的“水席宴”,原只听说过水席宴,可却从未尝过。
洛阳水席是洛阳最具特色的菜肴,与洛阳牡丹、龙门石窟并称为洛阳三绝。所谓“水席”,有二层含义:一是以汤水见长(即每道菜都与汤有关);二是吃一道换一道,一道道上菜,像流水一般,故名“水席”。 曾传入皇宫,是洛阳请客首选。水席讲究8大碗,8小碗,因为是一道接着一道像流水一样不停的上,而且菜肴多为汤水装,故而得名水席。洛阳水席的格式非常讲究,其中最出名的一道菜,也是首先上的一道菜,就是有名的牡丹燕菜:一盆白色的汤,当中是用鸡蛋制成的牡丹花,周围是细细的白萝卜丝,吃起来鲜脆爽口。当着到端上来时,他们问我,你能吃出这是什么菜吗?用筷子拣起一箸,送入口中,口感甚佳,仔细查看,方知是萝卜丝,那刀工确实精细,萝卜丝根根细长,一样粗细,一样长短,散在那外形挺美观的大碗中,合着中间一朵“牡丹花”,清白秀雅,一个字:美!再一个字:爽!
走出餐馆,唐伟再用面包车将我们送到龙门,要知道,龙门离洛阳市有五十里地呀。什么感谢的言辞都挑选不出,唯一的感觉:网友真好!
下车,在洛阳网友老乐的引导下,我们顺着向前的道路漫步,龙门石窟遥遥在望。 为什么叫石窟?究竟什么是石窟?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窟,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然而以石窟寺出现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
而龙门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四大石窟还有:云冈石窟、敦煌莫高窟和麦积山石窟。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
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直至北宋,现存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追述历史,洛阳曾是东汉、北魏和武周等朝代的都城。佛教传入中国始于东汉,永平年间建成了号称中国佛教第一名刹的洛阳白马寺(后文介绍)。北魏皇帝普遍崇尚佛教,而武则天对佛教更是笃信有加。为了表示对佛祖的虔诚,他们在洛阳大兴土木,龙门石窟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处。
长长的伊水缓缓北流,一座拱桥横架在伊水之上,据说这座桥是仿造我国最早的石拱桥赵州桥建造的,桥洞是拱上加拱,也就是双肩拱。这座桥连接了东、西两座青山,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其实,这座桥,是把整个龙门石窟连成了一个庞大的风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