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乐至县通旅镇倒座庙村,提起冷祥彬,很多村民都对他赞不绝口,年纪轻轻的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冷簸箕”。近日,记者见到了不仅实现了自己的办厂创业梦想,还带动周围村民致富的冷祥彬。 退伍小伙返乡 实现儿时梦想 冷祥彬是倒座庙村人,从小就喜欢竹编工艺品。但随着外出人员的增加,竹编从业人员年龄老化,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机,他梦想有一天能拥有自己的竹编世界。 2004年,退伍回乡的冷祥彬思考着怎样用退伍金作本钱,找出一条致富路。 竹编在通旅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是广大群众智慧的结晶,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我们这里很多村民都会竹编。”于是,冷祥彬利用这个天然优势,带着振兴竹编工艺的梦想,2012年底,他将通旅镇占地10余亩老粮站库房改建成厂房,投资20万元办起了竹编厂。 竹编厂刚起步,就遇见了招工难的问题。“我们以前都觉得他太年轻了,怕给他干了活,最后拿不到工钱,所以镇上的竹编能手都不敢来。”在竹编厂打工半年多的村民李强民说。 冷祥彬的姨妈陈泽蓉在通旅镇上居住了几十年,她给怕冷祥彬跑路的竹编能手做了担保,这才让冷祥彬的竹编厂逐渐走上了正轨。 做强竹编厂 与村民共同致富 在诸多竹编能工巧匠的帮助下,冷祥彬的竹编制品订单越来越多,深受市场欢迎。 去年6月,为了做大做强自己的竹编厂,他花了8万元引进生产机械,编织竹产品的各种篾条均由机器制作,节省了劳力和时间。同时他认真组织工人学习竹编技术,确保产品质量、外形美观,提高劳动效率。 记者在竹编厂房内,40多位工人忙碌地编织着簸箕、箩筐、凉席、菜篮、背篼等竹编产品,不远处的仓库,前来收购竹编成品的小货车来来往往。 “以前都是自己在家编来卖,现在来厂里后,不仅在家门口赚钱照顾孙子,还不用愁销路。”正在编簸箕的村民杨琼英脸上笑开了花。 冷祥彬除销售自己的产品外,还大量从周边村民手中订购竹子。现在产品销路遍布云贵川等地,而最让冷祥彬骄傲的是,在浙江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上也能看见他的竹编厂制造的产品。他还在县城租用门市,专门进行竹编产品的批发零售和业务联系。2013年,实现销售产值100万元,带动从事竹编工艺的120多位农民增收3000元以上。 “以后还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并逐渐将竹编产品精雕细琢,卖更好的价钱!”冷祥彬信心满满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