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安静的,在黄昏 暗淡的星辰从它们的昏厥里醒来, 在中午,回响着 富有野心的哲学家和商人的声音 后者从东方带来了天鹅绒。 热烈的交谈燃烧着, 而不是焚尸的柴堆。 古老的教堂,生苔的 祈祷的石头,是压舱物 也是火箭飞船。 它是一个公正之城, 在此外国人不受到惩罚, 一个长于记忆短于遗忘的城市, 具有容忍精神的诗人,宽恕了那些先知 因为他们,无望地缺少幽默。 这城市建立于萧邦的序曲, 仅从中取得了欢乐和悲伤。 小小的群山环抱 如一道白色的衣领;洋槐 在那里生长,还有纤细的白杨, 这众树之国的大法官。 轻快的河流流过城市的心脏 日日夜夜低语着隐秘的问候 从泉水,从山峦,从太空。
——扎加耶夫斯基 《我想生活的城市》
[诗人简介]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Adam Zagajewski 1945- ),波兰极具国际影响的诗人、小说家、散文家。1945年生于利沃夫(今属乌克兰),出生后即随全家迁居格维里策。
1970年代成名,是新浪潮派诗歌的代表人物。1982年移居巴黎。主要作品有《公报》、《肉铺》、《画布》、《炽烈的土地》、《欲望》等。2004年获得由美国《今日世界文学》颁发的诺斯达特文学奖。
扎加耶夫斯基的诗歌贴近生活真实,抛弃了语言中华而不实的成分,风格简洁、朴实,富于思想色彩。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苏珊.桑塔格在《重点所在》一书里,对扎加耶夫斯基作品的风格这样写道:“这里虽然有痛苦,但平静总能不断地降临。这里有鄙视,但博爱的钟声迟早总会敲响。这里也有绝望,但慰藉的到来同样势不可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