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诞生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也给舆论的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无数事实证明,舆论是可以被伪造的,被伪造的舆论破坏力巨大,影响十分恶劣,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伪装其存在”和“假装其不存在”。 2011年3月15日,有关“日本核辐射导致海水受到污染,海盐从此变核盐”以及“碘盐可以预防核辐射”之类的谣言开始在网络上出现,短时间内,全国不少地区掀起抢购海盐狂潮,个别城市甚至出现缺货现象。而事后证明,这场“抢盐”闹剧的始作俑者正是投机倒把的不法商户,以及哄抬价格、妄图炒盐获利的人。
2011年7月23日,温州动车事故发生后,网络推手“秦火火”无视铁道部公布旅客赔偿救助方案,肆意编造、散布虚假信息,称原铁道部向动车事故中遇难的外国人赔偿,高于遇难的中国人赔偿。此消息引发大量网民转发和负面评论,给国家形象造成巨大的损害。
近年来,各种被伪造的舆论屡禁不止,部分甚至演变为暴力事件,造成极大社会危害。
如何才能防止被伪造的舆论在网上传递呢?首先,“防止”并非简单的网络限制和控制,而是要将网络置于法律的框架内予以规范和约束。加强惩罚力度,对舆论造谣者进行责任追究,从严处理。其次,要加强全社会的法制教育,培养网民独立思考能力,提高网民对网上各种信息的筛选、质疑和评估能力,明确自己言行造成负面影响的承受能力。(如影随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