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大学生创业故事之
做一棵执着梦想的树——“橄榄树工作室”的故事
从香港到九寨
2010年,来自香港的女孩刘晓莉(Lily)在参与中港交流活动的途中来到九寨沟。作为一名生于繁华长于喧闹的香港女孩,Lily被九寨沟的自然美景和独有的藏族人文风貌深深震撼。然而,带给她最大触动的,还是她当年偶然入住的“阿克才让”客栈。
那是一间由三名80、90后年轻人打造的藏式风情客栈,而Lily 恰好是第一批入住“阿克才让”客栈的游人。与Lily同行的住客们来自世界各地,大家操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然而在九寨沟,大家都变得单纯热情,几天的相处如同亲人一般,令Lily分外感动。
按照正常香港女生的轨迹,Lily的人生似乎是被划定好的轨迹:从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毕业之后,找一份稳定的建筑师工作,安稳地生活。然而来到九寨,她发现这三位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年轻人却敢于追逐梦想,自自主创业。他们的精神感染了Lily,让她也萌生了来九寨创业的念头。Lily说,他们最令她感动的一句话是:“我们不相信用真心做生意会做不成。”
2011-2013的三年间,Lily用自己积攒的钱购买机票,屡屡返回九寨沟这片梦想之地,与三位年轻人的友谊也越来越深。他们当中的余海涛更成为了后来九寨沟橄榄树原创纪念品店的合作者之一。
两个女孩的橄榄树
“橄榄树工作室”的是由刘晓莉和王瑶共同创立的。二人均为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的90后女生。2013年,她们在校园中结识,她们彼此分享着旅行和摄影的共同爱好,决定创立自己的设计工作室,将她们眼中美好的一切分享出去。
两个女孩都迷恋着台湾女作家三毛的作品,她们便以三毛填词的《橄榄树》歌名做名字,创立了“橄榄树工作室”。
2013年4月17日,“橄榄树工作室”在香港正式开启。其后,“橄榄树”发起了一系列校内外摄影活动,通过社交网络传播自己的创作理念。2013年4月21日雅安地震消息传来,“橄榄树”决定走上香港旺角街头,以拍照募捐的形式为灾区送去来自香港的温暖。“香港离雅安有多远?拥挤人潮中,一支蜡烛,一句祝福,足以让温暖传递万里。祝福雅安,祝福所有心怀温暖的人。”这句橄榄树的口号被多处转载,旺角街头留下动人的一幕又一幕。橄榄树这组“旺角途人温暖四川”的摄影作品后被多家传媒和网站转载,更被带入雅安灾区中学及政府展览,变做最真实的鼓励。
2013年5月,两个女孩循着Lily几年来的脚步,将“橄榄树”带到了九寨沟。起初,她们主要承接客栈宣传品的拍摄和制作。渐渐地,她们发现了九寨沟旅游纪念品市场缺乏具有代表性的、精致美观的旅行纪念品这一现状。因此,她们决定努力填补这块市场空白。
起初,“橄榄树”本着“原创”和“高质量”两大原则,利用自己拍摄的九寨沟风景图片设计制作了一系列精美的明信片,并自己制作明信片展架,摆放在各青年旅舍及酒店代卖。由于Lily是个彻头彻尾的“外地人”,起初,她背着印好的明信片拜访一家家酒店、客栈,铺货时遇到过种种困难,也被甚至被拒绝过。那是她也曾怀疑过“橄榄树”的作品是否真的不能够被市场认同。然而不久之后,在九寨沟邮政局寄出的明信片中,“橄榄树明信片”已经可以占到一半。这给予Lily极大的信心,更坚持了在九寨做“橄榄树旅游纪念品”品牌店的信念。
橄榄树在九寨生根发芽
2014年初,同样在九寨沟创业的年轻人余海涛加入橄榄树,开启了橄榄树实体店的筹备工作。
要撑起一家店面,仅仅依靠几套明信片是远远不够的,在海涛的帮助下,Lily开始研发“橄榄树”独家设计制作的旅游食品,并投入生产。同时他们一同在九寨沟找到三间合适的铺面,筹备开起“橄榄树”自己的店。
2014年4月到6月,刘晓莉、余海涛和王瑶三人亲力亲为,三家铺面陆续开张,主要经营原创明信片、旅游食品及其他独创九寨旅行纪念品。“橄榄树纪念品店”从店面装修、气氛、服务到产品,均将带有浓浓的「橄榄树」气息,让游客在消费的同时可以享受充足的人文关怀与艺术气息,在九寨获得有独一无二的文化体验。
“橄榄树纪念品店”在得到游客认可的同时也获得了政府等多方帮助。这也使得“橄榄树工作室”在九寨沟真正地生根发芽。
做一棵执着梦想的树
“橄榄树工作室”扎根九寨并生长起来的消息,吸引很多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来到九寨,加入“橄榄树”,一同种植梦想。现在,“橄榄树”成员已经由最初的两个人发展为有二十余人的创作、运营团队。当中不乏由法国、香港艺术专业毕业的归国大学生。“橄榄树”在聚集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来到九寨扎根的同时,也致力于为九寨沟本土年轻人创造更多有成长空间的就业机会。
橄榄树带着一颗有梦想的心植根九寨,并已经在九寨丰厚的土壤滋养下生根发芽。“做一棵执着梦想的树”是“橄榄树”的信条,相信,这也会成为更多来九寨创业的青年人们共同的信念。
相信,“橄榄树”的故事还在继续,这样的故事还会越来越多。我们将一直坚持着在九寨这篇土地上带着梦想生长,如同一棵树,沐浴九寨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