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四平 文/图
淅淅沥沥,淅淅沥沥,那是窗外的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十一黄金周快要来了,我害怕老婆对我提出“让我们全家也出去走一走”的要求。
远方才有风景。十一黄金周,那是富人的事情。而我是穷人,到近处的地方去逛才是穷人的旅游。
最妙的是阳光明媚的阳春三月,春风和煦,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天街小雨润如酥似的小草,桃红柳绿。仿佛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带着一大一小,跌跌撞撞失魂落魄地行走在青山绿水之间,欣赏着身外的美景也盘算和心痛着吃饭的钱又花去了多少。如果你没有猜错,那就是仿佛丐帮一样的领导着一家大小的我。
今年十一,老婆想带孩子去北湖游一游。我自然举起了双手,我说我就不去了,我想静一静。有几篇文章还没写,由好端端的教师一夜考调进城突然成为了这个专业文学创作员,每月工资却无端少了四五百元,莫名其妙地就欠下很多的债务了。
今年国庆,我哪儿都不想去。我只想去看看我们龙角山里的一位老朋友。这位老朋友的名字和很多人的名字都赫然镌刻在一块高大的石碑上。但是,我去拜访我的这个老朋友,绝不是想去借钱的。朋友之间是千万不能借钱的,借了钱也就做不了朋友了。所以即使穷得偷狗卖,我也从来不向朋友伸手的。
五花马,千金裘。与尔同销万古愁。重阳节日来临,我更加刻骨铭心地想念起我的这位老朋友来了。在我心目中,我一直发自真心地敬重我的乡友们。“天南地北根相连,一枝一叶总关情。”因为他是我们蓬安这一方水土走出去的游子,据说出身十分贫寒。也曾经在蓬安、阆中等地做过很大的官,政绩显赫,也就成为了市上一个局里的一把手,宦海沉浮,现在已经退居二线了。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曾经忐忑不安过,我害怕惹来溜须拍马之嫌,但是,我的考虑是多余的了,因为老人家现在已经退居二线了。更何况我闲云野鹤一个,从来都没想借助高枝而攀龙附凤。我们仅仅只是乡友和朋友。我更发自真心地敬慕他的博大胸襟和横溢才华,敬慕他的平易近人和布衣情怀。其他人或者他的政敌污蔑攻击说他的什么什么,我不管!他的才华和品德足够让我钦佩今生。乃至永远!
曾有人评论说:“写树的,他不是第一人,但像他那样热爱树木、热爱写树的,我还没有见到第二个。”他自己则说,“我最喜欢贝多芬的一句话,我爱一棵树,甚至于超过爱一个人。”他希望用自己的方式为生态和环境做一点事。如今越来越多的读者,喜欢上了他的专题创作,当然,我更是其中读者之一个。
据我阅读过的《四川文学》的“散文百家”有了他的专栏,《嘉陵江》的“散文天地”有了他的连载,地方报纸上也开辟了“树说”特约专栏。《人民日报》也登载他的文章,可谓对他的生态写作的孜孜不倦和无比执著。
在我的心目中,他的平易近人与和蔼可亲,慈父一般的形象,对家乡蓬安人总是充满了无尽的关怀和关爱。他写的各种名木古树,清新朴实大气磅礴的字里行间无形之中便透露出了对国家、对家乡、对人民的无限热爱。他从来也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市里的长官,而是随时都把我们这些家乡人当成孩子一样的晚辈,真诚地关心,耐心地教诲。让我今生今世永远都走不出他那慈祥的微笑与和善的视线。
每每节日来临,我便刻骨铭心地思念着他。而蓬安有他名字的地方和他捐赠栽植的树木的地方如今仅仅只有龙角山,只有乡友林了。所以我狂热地喜爱龙角山,对龙角山的无比热爱,其实归根结底是我对乡友林充满了一种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情谊。
每次走进龙角山,无论所在的景点与乡友林相距好远,哪怕就是绕道而行。我也总是要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去看一看的,摸摸那泥巴色的高大石碑,看一看那石碑上那个让我刻骨铭心的三个字的人名,再在心中回忆曾经邂逅或者与他交往的短暂瞬间,我的心中便倍感骄傲和满足。
![]() |
时间:2005年7月17日
地点:南充广播电视大厦19楼会议室
2005年7月17日,我作为《南充广播电视报》的骨干作者之一,有幸参加了2005年广电报的通联员会议。在会上,我有幸作为优秀通讯员和作者代表发言,发言中,我情不自禁地提到了我能在电视报上发表近百篇散文,最主要应归功于当年的南充广播电台的教育培养和帮助。并情不自禁地说到了很想再见到11年前的节目主持人依然和凌寒时,当时坐在主席台上的广电局局长的他马上就热情地表态说,马上打电话安排依然到会场来。当时就在会场的凌寒为了检验我是不是真实的电台热心听众,还出了几道题目现场考测,题目是这样的:“依然真名叫什么?凌寒的真名叫什么?”
当然这样简单的题目自然难不倒我。当时我认为也许是他为了活跃一下会场的气氛而开的一句玩笑而已。谁知会后的晚上8点多钟,大家在“巴国布衣”共进晚餐时,报社的龙星辰社长专门通知我说,他点名要我去和他坐一桌。我心中倍感忐忑不安,一进去才知道,原来是他专门安排我和久违了11年之久的电台的依然和凌寒两位节目主持人见面和合影。岁月虽无情,记忆中当年年轻漂亮的节目主持人,依旧仍然那么年轻漂亮,并且多了一份深沉厚重的大方和典雅。
在和著名电台节目美女主持人们合影之时,和蔼可亲的他不断地安慰我,叫我不要紧张,并说我的头发有点乱,又亲自走上前来,和蔼可亲地为我整理凌乱的头发,我当时竟激动得不知说什么才好。
后来匆匆一别,回到家中,没想到2006年元旦之时,邮局又送来一个小包裹,是市电视局邮寄来的。打开一看,是一本叫《把美丽留给人间》,我好奇地翻开扉页,扉页上潇洒俊逸地竖写着两行字:“四平贤弟指正。某某2006年元旦。”我一时受宠若惊,心中怦怦跳动不已。真没想到暑假南充一别,相距近半年过去,邓老还牵挂惦记着我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无名小卒,你说,那种感激和刻骨铭心地感动怎么仅仅能在如今用文字书写之万一?那书,我至今珍藏。三年过去,书依旧新崭崭的。书的作者,我早已铭刻进了心底!今生今世,我都感恩不已……
2007年9月29日,南充电台20周年台庆,我写了一篇6000多字的文章《悠悠电波情深深》参加台庆征文比赛,又有幸获得了征文一等奖,被通知头天的28日赶到南充,在一家大酒店里,敬酒时大老远他就和蔼可亲地走过来了,并亲切地拍着我的肩膀说:“邓四平,努力!”我感动得当时差点哭,我感动得什么都说不出来,把那种叫“剑南春”的几百块一瓶的我家祖祖辈辈都没喝过的好酒,我一连喝下了十几杯。第二天出席了颁奖典礼,坐在主席台上的尽是市上领导,市委宣传部的老部长费德明在发言中说:“这次评选征文,是市文联等五个著名作家担任评委的,参加征文比赛的作者名字都是密封的,最后揭晓邓四平获得一等奖,大家一致的意见就是文章真实,而且文笔确实非常优美!获得奖金800块是应该的!”今年的中秋,在四川新闻网南充频道的中秋座谈会上,费部长又如是说,当时,我听了觉得非常羞愧,因为那毕竟是两年以前的事情了!
往事如烟。岁月蹉跎。后来的《南充广播电视报》15年创刊征文比赛、中秋节征文比赛等等,我都获得了比较好的成绩。
时间一晃,没想到几乎一两年时光转瞬即逝了,从那以后便再也没有我心目中敬重的他的音讯了。每次大年三十的夜晚,我都想第一个为他打电话去拜年,但是却又不敢。
去年还在蓬安乡下教书的时候,常常关注蓬安电视台播送的《蓬安新闻》,只在新闻节目里看见过他的音容笑貌:一次是为蓬安龙角山乡友林捐了近三万块钱的树木,一次是蓬安县委、政府组织召开的“蓬安籍招商引资乡友会”什么的。看见他作在会场的前排,头发已经花白很多了,但依旧是那么和蔼可亲,神采奕奕。看到他的身体依旧健康和硬朗,我们全家人都感到十分高兴。毕竟老人家依旧健康!平安健康才是最大的幸福!
今年的国庆节马上又要到来了,今年的国庆,我依旧哪儿也不想去,我只想去看看龙角山的乡友林,看看那高大的石碑,看看那莽莽苍苍青翠碧绿的树木,看看那石碑上的名字,看看那一张张鲜活的笑脸,“钟声琴、陈尚君,徐新发、邓火平、谢华国、马道容、陈鹏泉、邓小荣……”“天南地北根相连,一枝一叶总关情。”抚摩着那一片片欲流的翠色,感受着捐资造林者们那一颗颗滚烫的赤子心跳,浓浓的桑梓情正如滚滚的嘉陵江水从枝枝叶叶间喷涌而来,血浓于水,桑梓永难忘……
源远流长嘉陵江,蓬安乡友邓火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