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主动为被动——指瑕十五年后再续之五
前言
这是对五年级上册《将相和》指瑕之文(共六篇)。
《将相和》,早见于2005—2018学年旧版五年级下册,现见于2019学年起的新版。
笔者2010学年起年复一年地对《将相和》指瑕,指出疑似差错十处(原说九处,现有一处可一分为二,遂说十处)。2019学年《将相和》四处订正,四处改动(订而未正),两处没改。笔者继续撰文对未订正六处(订而未正四处+没改两处)指瑕至今。
差错已订正,可说是真的差错;差错未订正,可说是疑似差错。已订正四处,差错个数8,未订正六处,计差错个数12。若未订正的也是真的差错,则差错个数合20。五年级上册字数17万,差错率1.1/万,超过合格的标准。一篇课文的差错使得整册课本不合格,这值得高度重视并极速反应。
原著渑池会之争有三个回合:一、赵王上当鼓瑟;二、秦王被迫击缶;三、献城祝寿(双方各要对方为己方之王献城祝寿)。本文所述,在第一回合。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是优秀的文学遗产。愚以为,对它的改写应讲求“信、达、雅”:
信,真实性,忠实于、不删不改原著重要的人、事、景、物、意、理;
达,语法性和逻辑性,在现代汉语基础上达至通顺、合理;
雅,文学性,彰显文学作品的语言艺术。
焦点
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将相和》,19页:
赵王到渑池与秦王会面。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渑池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
原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遂与秦王会渑池。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
浅析
焦点为疑似知识性等差错(差错处数1-差错个数2):课文把原著“秦御史前书曰”改写为“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似不信、不雅。
一、不信,事实性差错。
原著“秦御史前书曰”,主动,可见是早有预谋。特别是前书为“令赵王鼓瑟”,如此重要之字“令”字,御史一不请示,二不迟疑,执笔就写,哪来的胆子?更证让赵王上当鼓瑟是早就挖好的大坑。
新版“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被动,“叫”才“记”,似临时起意。“说”才记作“秦王令赵王鼓瑟”,不像事先的策划,弱化了阴谋味道。
事实上,原著所述才是真相,而新版的则是假象。
二、不雅,文学性差错。
所谓文学性差错,是说新版把原著主动“前书”改写为被动“叫人记录”,使得阴谋味从浓趋淡,使得情节从激烈趋有所缓和。
1.“令”字是不可随意写的,是上对下而言,它份量太重了。而秦御史不但主动“前书”,还毫不犹豫地写下“令”字,若非预谋,断不敢如此大胆。
2.实际上,原著“令”之前的文字,并无“令”之事实。见原著所述: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
“前书”“令赵王鼓瑟”,可说是无中生有,“栽赃”于赵王。敢于这样做,更可证早有预谋。
课文如此改写,弱了秦方咄咄逼人之气势,模糊了秦方前恭后倨的嘴脸。可谓不“雅”。
后语
1.此为《前言》提及的新版的“两处没改”之一处。
旧版也是说“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与新版无异。
2.四处订正简述(原著——旧版——新版;只突出问题部分)。
2.1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他理直气壮地说——他怒发冲冠,说。
2.2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一回到宾馆——一到客舍。
2.3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赵王为秦王鼓瑟——秦王令赵王鼓瑟。
2.4 (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