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孚灵雀寺位于县城内,紧靠县城西北尼措山脚,寺名由地名尼措音译得名,藏名意为阳海寺。清康熙元年(1662年)由伙却吉·昂翁彭措所建,是甘孜藏区“霍尔”十三大寺之一。1981年经省、州批准为开放寺庙,全寺占地约七百余亩,寺分大雄宝殿、金佛殿、小经堂、护法神庙、辩经堂、存经库、文物室及喇嘛住房等。主要建筑为一座三楼的大雄宝殿,前段为壁绘甲且德意(四大天王)神像的走廊;中段为供奉宗喀巴大师和可容一千二百余喇嘛诵经的大经堂;后殿塑有高约十米的吉村便巴大佛像一尊。二楼有供奉大小金佛百余尊的金佛殿,其中足乌释迦牟尼、甲呷下热马和夺吉穹三尊金佛最名贵。三楼设有铜质镀金的色村和降村、图拉等宗教饰品。整个大殿的建筑体现了民族形式、宗教特色的独特风格。外型严肃庄重,宏伟壮丽,内堂雕刻精美,塑绘逼真,庙内鳞次栉比建有喇嘛住房五、六百幢,使整个寺庙背山面水,形成一个阶梯式的建筑群,四周围以高墙,设山门四道,宛若一座城镇。 灵雀寺藏历正月15日的酥油花会、藏历9月22—29日的江刻大法会、藏历10月21—25日的安却大法会十分隆重,尤以酥油花会最为著名。灵雀寺制作的酥油花,造型精美,色彩艳丽,为藏族工艺品中的精品,享誉康巴。 相传在公元七世纪,唐朝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联姻时,从唐都长安带去一尊释迦牟尼像供在大昭寺内,这尊佛像原来没有冠冕,后来宗喀巴大师学法成功后,便在佛像头上戴上了莲花护法冠,佛身上献上了披肩,佛像前供上一朵酥油花。自此,酥油花就在藏区的寺院中流行起来,以致因之形成了寺院的一个固定节日。而在藏区,以道孚县灵雀寺的酥油花节最负盛名。酥油花的塑造工艺极为复杂而独特。酥油花的制作分为四道工序,首先是“扎骨架”,其次是“做胚胎”,再次是“敷塑”,最后一道工序是“装盘”。灵雀寺的喇嘛们在隆冬时节,开始用纯净的酥油,揉以各色矿物染料塑造成各种图案和造型,题材涉及山川人物、花鸟走兽、亭台楼阁,还有宗教故事、民间故事和神话故事等。 藏历正月十五的傍晚时分,当太阳的最后一抹余晖掠过县城,消失在勒德学姆神山背后时,忙碌的喇嘛们开始来回穿梭。天色渐渐暗下,丝丝寒风从古刹上空吹过,一些喇嘛便开始把盛有酥油花的木板从经堂里搬运出来,另外一些喇嘛则在三个早已搭建好了的木架上,用绳索把这些木板费力地吊挂上去并拼接完整,年老的喇嘛则在广场上指挥调度,因为只有他们才知道这个节日源远流长的历史。这一切让寺院呈现出一派繁忙的景象。一块、两块、三块……约两个小时,三个高约十米的用酥油拼接而成的大型图案便出现在了寺院的外墙上。 随着黑夜的来临,古刹和巨大的酥油花已被夜幕所笼罩,被酥油灯所映亮的酥油花更显得威严和肃穆。一朵朵五彩缤纷的酥油花,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寺院的广场上,令人陶醉。
文: 钢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