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知风
深圳红会募捐遭遇“不信任” 有市民避而远之
雅安电视台主持人陈莹被称为“最美新娘”
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大地震,截至22日上午7:50,四川雅安芦山县7.0级地震造成遇难者人数增至188人,失踪25人,受伤11460人。与5年前的汶川大地震不同的是,每一次伤亡数字的刷新,在这个微博自媒体时代,以更快的速度告诉每一个急切关注着这场灾情的人。相同的是,都会引发强烈的社会痛感。
也许是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快捷、广泛,让灾情面前涌动的社会情绪更迅速地进入人们的视线。这些可能使在每一次灾难面前都会产生的社会情绪,及时衍生出另一种纠结的情绪。比如对红十字会言行的反感,又比如对某些“作秀”行为的指责。在一场灾难面前凸显的激动情绪下,悲情中夹杂着怨意也是人之常情,但这毕竟会消耗理应一致抗震救灾的力量。此时此刻,来自政府部门和民间团体的一切大大小小的救援力量,都将是减轻灾情的宝贵财富。因此,笔者以为,有些“宿怨”,且待痛定思痛。
说实在的,在灾情面前形成的强大的社会凝聚力,足以让人们发现一个日常被普遍认为“冷漠社会”蕴含的良心。这种一直被称作“多难兴邦”的民族精神,本身就舍弃了诸多的“宿怨”或“前嫌”,以一种对生命的敬畏和同胞的手足之情,把救灾放到压倒一切的至高地位。这就让人来不及衡量现实价值观下的利益得失,也来不及思考相互社会关系上是否志同道合。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只要对灾区有利,先不要去判断其动机,先放弃某些“宿怨”,先携起手来共度难关?
令人欣喜的是,在这次雅安地震中,不要消费灾难,不要过度炒作几乎成为了救灾、报道中的共识。但深受负面影响所害的中国红十字会,在这次救灾中刚现身,却在官方微博上收获了一大堆的“弱”表情。虽然这是官方慈善组织在这次灾难救援中面临的尴尬,但毕竟是社会一痛。在现行体制下,人们本应对这样的官方慈善组织寄予厚望,它应该是组织实施灾难救援最规范有效的部门,却受到舆论的普遍抵制和嘲讽。这看上去好像是“罪有应得”,但无论如何是一个巨大的缺憾。从情绪上说,红十字会在这个时候没有获得人们的好感情有可原,然而,至少应该让一个拥有实际权力和资源的官方慈善组织参与灾难救援,试看红十字会近两年来一直希望通过内部改革、外围宣传,是否真正扭转了形象,修复一点坍塌的信誉。重要的是,红十字在灾难救援的作为,有涉政府的担当。
相比之下,抨击某些在灾难救援中的“作秀”行为就更没必要了。就像对当地电视台某女主持人震后身披婚纱做现场报道,舆论从最初对其誉为“最美新娘”,到随后不少人认为她是全程作秀,借灾出名。其实,在人们拒绝灾难消费的情感倾向下,还是因此分散了灾难救援的注意力。若在平时,笔者或许会以“假如地震时女主持人在洗澡怎么办”为题加以冷嘲热讽,但面对灾情,真的没有心思去计较这些。只要她是在利用电视媒体报道灾情,我们在意的是她带来的消息,而对她的形象毫无兴趣。
但这并不是说可以容忍红十字会管理上存在的积弊,以及某些借灾出名的炒作,但最好把这些放到以后的总结和反思中。在这最需要灾难救援力所能及的资源和力量的时刻,是不是可以不计前嫌、放弃宿怨,利用和团结一切可以利用和团结的力量,为了多夺回一个生命,最大程度的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才会让我们在灾害过后的总结和反思中,少一点内疚和悔意。那么,何不把某些“宿怨”,等到痛定思痛时再去厘清或纠正? 本帖最后由 青烛 于 2013-4-23 11:5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