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鲁迅在《社戏》中对童年乡村的记忆充满了美好、深切、悠远的回味。社戏通常是指在一定的范围内,民间自发组织的有关宗教、风俗、节令、喜庆的活动。1949年之前各地颇为昌盛,老人说民间草台戏班子随处可见,四川当然是以川剧为主要形式。之后,政治主导一切的年月,社戏这种民间形式,自然就销声匿迹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日渐提升,民间的草台戏班子又悄然兴起了。不过,以戏曲为主要形式的社戏不再成为主流,而更多是以市场需要、百姓更喜闻乐见的形式。那些从田埂上向乡村院坝狂奔而来的孩子,在许多年以后,又会怎样回味今天的社戏呢?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