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686|评论: 2

青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2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章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第一节
主体功能布局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能力,对接全省主体功能规划,为优化重大项目、重大产业和重点城镇布局提供重要依据,逐步缩小区域间人均收入、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活水平的差距。将我县划分为生态保障区和人口产业集聚区。其中,生态保障区包括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区和生态保育区,功能主要为保护和修复生态、保护自然文化资源和珍贵动植物资源、水源保护和适度发展林业、旅游业。人口产业集聚发展区包括重点集聚区、重点提升区和潜力培育区,功能主要为集聚人口、振兴经济、承载产业和创造就业。在综合考虑城镇体系调整、交通区位变化、经济发展基础、特色资源分布等因素的情况下,着力推进形成“一轴两翼”的生产力布局。
一轴:以竹园-凉水-黄坪-乔庄为南北中轴线,是重点集聚区。依托宝成铁路、绵广高速、剑青公路和省道105等骨干线路,大力发展矿产综合开发、建筑建材业与绿色农产品加工业等,并积极培育发展商贸物流、金融与中介服务等服务产业,使之成为全县的工业经济中心、商贸服务中心与旅游集散中心,引领县域经济发展壮大。
西翼:“两翼”分西翼和东翼。西翼为凉水、关庄、乐安寺、前进、房石、石坝、马公、红光、蒿溪、三锅、桥楼、青溪等乡镇组成,依托沿线的自然风光、特色人文资源、地质地貌景观等旅游资源,结合七佛-楼子-茶坝-观音店道路建设,以提升发展自然风情旅游为重点,带动特色旅游产品加工业、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
东翼:七佛、楼子、茶坝、乔庄、瓦砾、孔溪、板桥、骑马、观音店、木鱼、沙州、营盘、姚渡等乡镇组成,依托兰海高速青川段,结合各乡镇特点,以培育发展特色农业为重点,带动山珍工业、商贸物流等产业发展。重点构筑“五园五带”的特色农业空间布局。即建成茶叶产业带、食用菌产业带、木本油料产业带、水产品产业带和畜牧产业带五个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带,板桥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三锅山珍产业示范园区、蒿溪茶叶产业示范园区、沙州油橄榄丰产示范园区和白龙湖水产示范园区五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第二节
特色农业布局

重点发展茶叶、食用菌、木本油料、畜牧和水产五大主导产业,构筑五带五园的空间布局。

“五带”:规划发展五个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一是茶叶产业带,围绕孔溪—青溪、乐安寺—房石两线,建成孔溪、乔庄、蒿溪、三锅、桥楼、青溪、乐安寺、前进、曲河、房石、七佛等茶叶产业重点乡镇。二是食用菌产业带,围绕姚渡—孔溪、骑马—观音店、瓦砾—茶坝、三锅—桥楼四线,建成姚渡、营盘、沙州、木鱼、板桥、孔溪、骑马、观音店、瓦砾、茶坝、三锅、桥楼等食用菌产业重点乡镇。三是木本油料产业带,在青竹江、乔庄河流域低山区大力发展核桃种植,围绕碑垭建峰白家、七佛凉水大院苏河关庄红光石坝、乐安寺房石、青溪蒿溪、板桥骑马观音、黄坪茶坝楼子六线,建成一批核桃产业重点乡镇;在中山区大力发展山桐子种植,围绕白家—建峰—马鹿—七佛、凉水—楼子—茶坝—观音店、大院—茅坝—关庄、红光—石坝—马公、乐安寺—前进—曲河—房石、骑马—瓦砾—黄坪—大坝六线,建成一批山桐子产业重点乡镇;在白龙湖库区低山区,围绕营盘江岸村木鱼文武村沿线,建成营盘、沙州、木鱼等油橄榄产业重点乡镇。四是木质原料林带,在青竹江、乔庄河流域及白龙湖库区第一层山脊以外的高山区和土质瘠薄的中低山区,营造原料林发展林板加工。五是畜牧产业带,围绕金子山—青溪(含建峰—白家、凉水—楼子—茶坝、凉水—大院、红光—马公、前进—房石)沿线,重点建成一批禽兔产业重点乡镇;围绕蒿溪—姚渡(含乔庄—黄坪—瓦砾、板桥—观音店、沙州—营盘)沿线,建成一批禽猪产业重点乡镇。

“五园”:规划建成五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是板桥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以板桥为核心,辐射木鱼、骑马等乡镇;二是三锅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以三锅为核心,辐射桥楼、青溪等乡镇;三是蒿溪有机茶叶产业示范园区,以蒿溪为核心,辐射乐安寺、三锅等乡镇;四是沙州油橄榄丰产示范园区,以沙州为核心,辐射营盘、木鱼等乡镇;五是白龙湖水产业示范园区,以沙州为核心,辐射营盘等乡镇。

第三节
工业布局

工业发展应按照集中、集约发展的思路,通过不断完善园区基础功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提高污染综合治理效率,重点构筑工业发展“三大”集中经济区。
竹园经济开发区:依托竹园便捷的对外交通和区位优势,按照“一区多园”的布局要求,实行“一园一主业”专业化园区开发,形成集群发展。重点打造竹园、碑垭、黄沙坝、塔坝、东坝五个产业园,构筑以矿产品深加工、现代中成药制造、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其中,塔坝组团依托科创集团重点布局生物医药制造业,规划用地26.67公顷; 碑垭组团重点布局农产品加工、矿产加工为主的二类及以上工业,重点以新材料、新技术、新能源为主,建成高新产业孵化区,规划用地300公顷;黄沙坝组团重点布局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劳动力密集型的一类工业,同时发展部分物流业,规划用地28.42公顷;竹园组团依托铁路、公路重点布局物流产业,规划用地为15.60公顷;东坝组团重点布局矿产加工为主的二类及以上工业,规划用地为18.69公顷。努力把竹园经济开发区打造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核心区域。
川浙合作产业园:依托在广元经济开发区内建设的飞地经济,加快我县资源转化,通过产业引进、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与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紧密结合,打造浙江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和产业转移的平台,重点发展铝加工、硅材料、新型建材、食品饮料、纺织、包装和汽配等行业。努力把川浙合作产业园打造成为我县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区域。
农副产品加工区:按照“因地制宜、集中发展”的原则,选择农业发展较为集中的区域,以林板、食品、旅游产品等精深加工业为主,重点布局三个农副产品加工区。乔庄(含黄坪)设立建材工业功能区,规划用地600亩,重点发展林板加工为特色的建材产业,积极发展食品加工等产业。木鱼设立山珍工业功能区,规划用地500亩,重点发展食品精深加工业。三锅设立旅游产品工业功能区,规划用地500亩,依托青溪镇、唐家河旅游开发,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工。努力构筑我县的农产品加工体系。

第四节
现代服务业布局

旅游业:重点构筑“两心三区两带” 布局框架。“两心”即以乔庄和竹园为旅游集散中心。“三区”即以唐家河为核心的生态度假旅游区(包括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阴平古道省级风景名胜区、东阳沟省级自然保护区、青溪古城),以白龙湖为核心的水上休闲度假旅游区,以东河口为核心的地震遗址精品旅游区。“两带”即在县域东、西两侧,以三大旅游区为核心,整合相关旅游资源连片发展,形成东、西两条旅游带,东部形成自然风情旅游带,积极发展川北民居休闲游、川北深山探险游、水上休闲运动游等;西部形成生态休闲旅游带,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游、乡村休闲度假游、地震遗址游、峡谷漂流探险游等。
城乡服务业:重点构筑“双核两片五节点”布局框架。“双核”即县城和竹园镇,是未来青川两个重要的物流、贸易、金融等市场服务集散中心。“两片”即南片和北片,南片以城镇商贸服务功能为主,北片以旅游商贸服务功能为主。“五节点”即青溪、木鱼、沙洲、关庄、三锅等五个重点镇,以满足本地居民生产生活需求为主,辐射周边区域,形成城乡商贸服务一体化的重要依托节点。

第四章
产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


第一节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围绕农民持续增收、农业持续增效,以特色农业为方向,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特色化、产业化、市场化,把青川建成全省重要的优势特色种植业、绿色农业产业基地。
(一)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把发展农业生产力作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突破口。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完善特色农业产业布局,推广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技术及市场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畜牧业和林业的战略地位,发展特色观光农业等,努力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以稳定粮油生产为重点,大力推广绿色、优质的农作物,因地制宜地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以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加快技术进步为重点,建立并逐步完善六大支柱产业基地。以转变畜牧业经营机制和标准化小区建设为切入点,推广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和规范化养殖。以优化林业结构为重点,推进山区林业综合开发。
(二)巩固提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坚持现代农业标准,以增强园区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以配套基础设施、壮大产业基地、培植龙头企业、创新科技运用、完善发展机制为重点,提高园区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巩固板桥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三锅山区林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蒿溪有机茶叶产业示范园区、白龙湖水产示范园区、沙州油橄榄丰产示范园区五个万亩农业示范园区,提升园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水平,建成2个以上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明显示范作用的精品示范园区和2个以上的部级园艺作物标准园区,引领、示范、带动全县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三)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加快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五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基地总规模在“十一五”基础上翻一番,专合组织达到100个,建成市级以上示范专合组织20个以上,把青川建成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四川省林业产业重点县、四川省水产强县。
茶叶产业:做好名优茶,突破大宗茶,开发有机茶,围绕“壮规模、上水平、创品牌、增效益”的要求,着力提升茶叶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到2015年,新增茶叶基地1.7万亩,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有机茶园达到5000亩,茶叶产量达到3400吨。
食用菌产业:强化优质菌种繁育,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配套建设生产设施,新发展山珍原料林10万亩,全县山珍原料林达到105万亩,打造食用菌产业带,年产食用菌用材2.5万吨。制定黑木耳、香菇、竹荪生产技术和产业发展地方标准。到2015年,全县黑木耳、袋料菇、竹荪分别达到1000万棒(袋)、1亿袋、8000亩,食用菌总产量达到16000吨,其中黑木耳500吨、袋料菇15000吨、竹荪500吨。
木本油料产业:新建高产园,改造低产园,推广新技术,大力建设核桃产业基地,到2015年,新增核桃8万亩,改造核桃低产林6万亩,建成25万亩核桃产业基地,核桃产量达到1万吨;充分利用野生资源,实施低效林改造,大力建设山桐子产业基地,率先建成一批山桐子产业示范村、示范片,到2015年,新增山桐子基地8万亩,建成10万亩山桐子种植基地,山桐子产量达到6000吨;稳面积,重管护,配设施,强科技,提升油橄榄产业化发展水平,到2015年,新增油橄榄基地2万亩,基地总规模达到10万亩,油橄榄产量达到200吨。
畜牧业:突破禽兔,发展猪羊,建设小区,实现产值过半。完善良繁和防疫体系,加快品种改良,强化防疫检疫,大力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和养殖场,推进适度规模养殖,提高产业化水平。到2015年,新增家禽小区20个、生猪小区16个、兔小区6个,家禽、生猪、兔小区分别达到50个、50个、20个,全县年出栏家禽1000万只以上、生猪30万头以上,存(出)栏兔60万只,畜牧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水产业:稳定发展网箱养殖,科学发展大湖养殖,规范大湖捕捞,巩固大湖有机鱼品牌,创建网箱绿色水产品牌,大力发展白龙湖水产业,到2015年,白龙湖网箱养殖、大湖养殖分别稳定在4500箱、6.8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25000吨;保护野生鱼资源,合理增殖放流,适度开发特种养殖,推进青竹江、乔庄河野生鱼养殖业发展,到2015年,野生鱼产量达到3000吨。
(四)稳定发展粮油生产。稳播面,兴水利,提地力,强科技,稳定发展粮油生产。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广优良品种,改良耕作技术,加大病虫害防控,稳定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到2015年,全县粮食、油料播面分别稳定在45万亩、9.2万亩,粮食、油料产量分别达到9.8万吨、7000吨。巩固发展大棚蔬菜,稳定发展高山蔬菜,确保居民“菜篮子”供应,到2015年,全县蔬菜产量达到44000吨。

第二节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始终突出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切实抓好一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业项目,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突出工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整体提升工业经济实力和水平。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30.3%以上,201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4.84亿元以上,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7.7%以上,确立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进入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
(一)着力发展工业支柱产业
农产品加工业:发挥我县农产品比较优势,围绕“立支柱、建园区、扶龙头、上规模、立标准、保质量、出名牌、拓市场、抓创新、争第一”的思路,开发黑木耳、香菇、竹荪、核桃等系列制品,山桐子食用油系列产品,提升橄榄油加工能力,发展下游产品,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区域竞争能力。突出企业加工园区化、产品加工精深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市场销售网络化、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厂区建设园林化“六化”要求,实现国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农产品加工能力、农产品品牌总量三个翻一番。到2015年,建成木鱼山珍水产加工、庄子坪农产品加工、三锅食用菌加工3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建成20家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的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其中每个主导产业建成1个5000万元以上的骨干加工龙头企业;建成50家具有发展潜力的小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总产值力争达到15亿元;全县农产品加工率达60%;市级以上名优品牌达到30个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保持全市领先水平。
化工冶炼业:依托我县蕴藏丰富的硅矿、石灰石、铝土、锌、铜、锰、煤、天然沥青等矿产资源,以及发展前景良好的油砂资源,集中发展以硅、锰、石灰石、油砂、天然沥青等为代表的冶金、化工、能源等矿产综合利用及深加工项目,引导下游加工企业合理布局,提高产业集约化程度和综合配套能力。一是注重研发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造,发展以油砂、锰、石英等矿物废渣综合利用为代表的循环经济,变废为宝。二是限制无深加工产品的资源消耗企业和环境污染企业,做好节水减排,建设中水回用系统,选用节水设备,建设治污大型设施,集中统一治理企业终端污染,提高污染综合治理效率,减少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三是对中浙集团、山东高速、青云上、天运金属、恺峰水泥等亿元企业重点培育,在土地、资源、资金、能源等要素方面给予重点保障,推动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到2015年,矿产资源加工业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
建材制造业:以我县丰富的硅砂、石材资源和巨大的森林资源为依托,按照绿色、低碳、环保的要求,适度发展硅制品、花岗岩、大理石和木质板材等建材制造业,促进高档装饰材料的生产和推广,提高产业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大对金石硅业、康辉石材、红源石业、福源石材、青博木业、森宇竹木制品等企业的支持力度,以对口援建为契机,强化资源招商、项目招商、政策招商,大力引进一批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鼓励企业建设核心基地,加大产品升级和企业宣传,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市场知名度。到2015年,建材制造业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
能源产业:以应对能源危机和气候变化为目的,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大力发展水电、生物质能等低碳的新能源产业。一是以青竹江流域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为契机,加快水电工业发展,建立健全水电资源的开发利用补偿机制和资源有偿使用机制。二是发展生物质能源。利用我县丰富的山桐子资源,推广山桐子育种栽培,新发展山桐子20万亩,,以四川隆亨、成都润滋科技等企业为重点,加工生物柴油、高档食用油,把我县建成川东北乃至全国重要的山桐子产业化基地。到2015年,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亿元以上。
医药产业:充分利用中药材生物资源优势和中成药制造的产业优势,把生物制药培育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推广生物育种。建设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推广杜仲、黄柏、厚朴等木本药材和柴胡、乌药、青蒿、紫锥菊等草本药材的生物育种技术,培育地道的天麻、灵芝产品。二是发展中成药加工。以科创集团、蓉成制药为产业发展龙头,支持企业扩能改造,发展中西药、原料药研发,无公害中药材饮片加工和中成药制造。到2015年,医药产业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
(二)着力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立足我县特色农产品资源和优势能源矿产资源,紧紧抓住灾后浙江对口援建机遇,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优化产业发展结构。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主线,以加大科技支撑能力为重点,以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集聚化为导向,以调整产品结构和培育骨干企业为切入点,依托农业产业化抓工业,依托资源转化抓工业,依托改善环境抓工业。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导优质要素资源向优势产业集聚,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创建并保护自有品牌,推动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努力实现我县工业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变,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形成新的产业增长极。鼓励生产技术、体制机制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努力扩大社会协作,着力打造产业集群,鼓励发展企业集团。
(三)着力打造产业集群以培育大企业为重点,以扩大社会协作为基本取向,以竹园经济开发区和川浙合作产业园为载体,全面规划和实施园区建设,通过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加快企业改制重组,大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我县相关产业的区域化集聚、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形成一批不同类型、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提升竞争能力。
突出核心技术。加强核心企业的研发和销售功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把加工环节收缩到最具优势的领域,尽可能剥离不具比较优势的低附加值加工环节,加强与集群内联盟企业的专业化协作纽带,实现利益共赢。
发展战略联盟。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以长期合作为纽带,与集群内相关企业建立动态战略联盟,既要基于共同认定的“游戏规则”,加强企业之间的协作配合,又要保留企业之间“双向选择”的权力,实现扩大经济规模和保持竞争活力的统一。
提供专门服务。有针对性地建设专门设施,提供专门服务,满足特定产业的需要,集聚关联产业和关联企业,为同类或相关企业的聚集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坚持每年引进3至5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产值上亿元的项目,力争在5年内新增12—20亿的工业产值。到2015年,川浙合作产业园产值占全县工业产值的60%。
规范市场秩序。在政府加强监督的同时,利用同类或相关企业聚集形成的市场氛围,增强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建立行业协会等市场组织,加强企业自律,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


第三节
大力提升服务业水平

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以建设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商贸中心和物流中心为重点,不断拓展服务业新领域,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依托我县良好的区位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十二五”期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一)加快发展旅游产业。充分挖掘我县的旅游资源优势,坚持实施“旅游兴县”战略,把我县建成全省和全国重要的生态休闲度假及地震遗址旅游目的地,实现生态游、休闲游及遗址游全面发展的旅游业新格局。
大力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业。把我县建成国内重要的自然生态度假和抗震救灾红色旅游目的地。到2015年,唐家河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白龙湖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青溪古城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功,东河口创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把我县建成国家乡村旅游示范县,实现“旅游安民”。新增三星级以上农家乐50户,四星级酒店2家,三星级酒店5家,增加床位1800张,星级旅游购物点3处。旅游接待人数达到157万人次,景区旅游人次达到100万人,旅游综合总收入达到6.6亿元,在2010年基础上翻番。
培育特色旅游产业。坚持“两年起步、三年发展、五年跨越”的思路,建成旅游要素齐全、旅游产品丰富、旅游项目多样的抗震救灾红色旅游线路和链接剑门关、九寨沟的特色旅游线路;完善旅游配套功能,构建大唐家河国家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打造大唐家河景区,并使其融入川北大旅游格局,形成生态观光、蜀国边塞、古道军事、休闲度假、地震体验为特色的度假旅游产品;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商品,结合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发展,开发青川旅游生态食品;大力开发特色乡村旅游,形成生态饮食、观光体验、户外运动等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特色。
健全和发展旅游市场体系。发展完整的旅游产业体系,加快旅游相关企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实行“一企一策”,不断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旅游产业建设,壮大市场主体。拓展旅游市场,创新营销模式。巩固广元、成都、绵阳等基础市场,开发重庆、西安、杭州、宁波等远程市场和机会市场。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加大旅游市场整治力度,强化消费维权工作,创造良好的旅游消费氛围。
完善旅游管理和人才培养机制。按照旅游市场规律,探索旅游景区管理机制,酒店管理机制,不断引进先进的市场管理理念。培养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提升旅游人才竞争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坚持重点突出与以点带面相结合的发展方式,注重集聚突破与均衡发展相结合,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为方向,大力发展我县具有资源优势和巨大市场潜力的服务业。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促进其与现代制造业、现代农业的良性互动,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到46%。
建设现代化物流业。以四川建设西部物流中心为契机,积极融入省域物流网络,大力推动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完善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建立市场信息服务系统,充分发挥物流业联结生产和消费的纽带作用,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服务优质的大流通格局,为我县加快工业化进程打好基础。到2015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5亿元。
大力发展金融保险和信息中介业。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提升服务水平,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提高金融业的竞争力。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鼓励金融企业积极参与企业资产重组,完善金融服务产品。加快发展通信服务业,规范发展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等经济鉴证类服务,拓展商贸服务、房地产业、餐饮业和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拓展商贸服务、房地产业、餐饮业和社区服务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等工程,大力推进县城农贸市场、专业批发市场、零售商业网点的建设,规范发展房地产业。按照保障供给、稳定房价的原则,坚持市场导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科学规划。合理调整房地产投资结构,提高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供应比例,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特色餐饮业。挖掘我县资源优势,发展各具特色、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餐饮业。培育有地方特色的菜品,积极开发名优小吃,鼓励餐饮企业实施连锁经营,实现快速扩张,做大做强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品牌认知度广的餐饮龙头企业。积极完善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家政服务、社区保安、体育健身、养老托幼、食品配送、修理服务、慈善互助和废旧物品回收等,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开发就业岗位,进一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第五章
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方针,在巩固灾后基础设施恢复重建成果的基础上,以改善青川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为核心,加快构建功能配套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对长远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第一节
加强交通运输设施建设

以川陕甘三省交通网络的基本布局为依托,强力推进干线公路网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联网升级,做好交通运输配套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广大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综合交通运输的需求,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出行便捷快速的青川县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交通经济圈。
加快建设对外快速通道加快兰海高速公路的建设,积极争取兰海高速木鱼出口和绵(阳)九(寨沟)高速间联络线的高速公路立项,全面融入全国全省高速公路网。加快国道212线青川段、省道105线青川段、县道金子山至县城乔庄公路、县道马鬃关经凉水至三堆公路、县道江油雁门界经竹园至上寺公路等5条主通道建设,加快县道板桥经骑马至观音公路、县道黄坪经茶坝至七佛公路、县道东河口至雁门公路、县道青溪至唐家河公路等4条次通道建设。积极配合广甘公路、兰渝铁路和西成铁路建设。到2015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0公里,铁路30公里,干线公路8条275公里。
大力改善内部交通完善通村通乡公路网络,进一步提高城乡道路的通达深度、通畅程度、安全性和抗灾能力。以通乡通村公路网建设为重点,有序推进干线交通线路的升级,加快通乡通村公路的建设和改造,打通断头路,提高覆盖面及通达深度。加快危桥改造和新建建设,提高公路桥梁的安全性。到2015年,全县通乡等级公路达到29条501公里,通村公路达到183条760公里,实现每个乡镇有等级公路通达,每个建制村有公路通达,80%以上的建制村通水泥路油路,建成安全桥梁229座。
合理布局运输站场建成5个交通节点镇,公交站场59个。以综合运输一体化为目标,构建与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农村公路相匹配,实现旅客运输的零距离换乘和货物运输的无缝衔接,打造以乔庄镇、竹园镇、姚渡镇、青溪镇、沙州镇5个交通节点镇,其它31个乡镇为支点的综合交通运输站场体系。构建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机制。

第二节
夯实水利基础设施

从保障生产、生活用水和保护生态的角度出发,着力构建防洪减灾、供水保障、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水利产业四大体系。完善防洪设施,提升防洪减灾能力,进一步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促进水利经济发展。
强化防洪工程建设配合流域防洪工程,疏防结合,通过新建堤防、疏浚河道,增强河道行洪能力;与森林保护、水土保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相结合,植被保持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通过筑坝拦洪贮水,营造水源涵养林和山水保持林,调节径流、削减洪峰,提高城镇的综合抗洪防洪能力,重点在乔庄河、青溪河流域城镇、居民聚集区新建堤防设施。以巩固现有水利设施为基础,加快渠系配套和节水灌溉设施建设,以加强水利工程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目的,新建一批能起到调节作用的大中型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到2015年,新建防洪堤188公里,实现县城、竹园城市防洪达标,
加强供水设施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根据县域水资源分布情况,结合各地发展实际,综合协调供水系统布局,合理选择水源,确立供水分区和水厂位置,将供水范围向农村扩展、延伸;以中心城镇、重点乡镇为重点,根据水源条件设置区域自来水厂,一般乡集镇和中心村规划设置小型净水站,或依靠小区域供水设施供给自来水,加快山区分散村民供水,以溪流、塘堰、山泉为主要水源。加快曲河水库、东阳水库、苏阳水库等骨干水源工程的实施,确实提升全县水利工程抗灾能力。新建抗旱水源工程2.29万个,解决6.73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8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3万亩。以完善生产生活用水设施为重点,增加安全水源保证,满足城市农村发展和生产、生活需要,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建成国家农村安全饮水示范县。

第三节
强化能源基础设施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能源发展方针,大力开发能源资源,优化能源结构,实行全面严格的节能制度和措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供安全、清洁、高效的能源保障。
电力。在县域青竹江流域力争规划建设7座梯级小水电站,以提高供电力自给能力。
电网。加强电网建设,结合县域城镇体系调整及用电负荷预测,加快县域220kv主干线路、110kV环网建设,同步优化35kV配电网络、10kv配电网络,以提高区域电网受电和供电能力;提高主网输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水平,继续做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全面改善农网和城乡低压电网,降损节能,城网实现手拉手环网供电。到2015年,供电可靠率达到99.9%,电压合格率达到99.85%,环网化率100%,10kv供电半径缩减到5千米以下,380v供电半径缩减到2千米以下。
新能源。统筹考虑城乡燃料结构,
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大力提高非化石能源和低碳清洁能源的比重,积极推广使用生物质能源和太阳能等新能源,逐步推进分布式能源试点。全面推进天然气、液化气、沼气等清洁能源的普及应用。依托过境竹园镇的高压天然气管道积极推进县域天然气气源建设,规划建设竹园至乔庄、乔庄至木鱼至沙州高压输气管线,建设乔庄、木鱼、沙州、黄坪、大院、凉水、关庄、马鹿等配气站;中心城区和重点城镇以及管网经过的乡镇积极推广使用天然气;在保证民用和第三产业用气前提下,合理发展工业用气、液态轻烃加注站和CNG汽车用气;农村地区大力发展沼气。到2015年,县城及建制镇气化率达到80%以上,农村沼气普及率达到95%以上。新建液态轻烃加注站3座,新建户用沼气池3.1万口,农村太阳灶1.55万户。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5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1-3-6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义务顶贴

发表于 2011-3-12 2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帅,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