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又称“人胜节”,是全国性的节日,于每年的正月初七举行。据《北齐书·魏收传》记载,魏收引用晋人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初一为鸡,初二为狗,初三为猪,初四为羊,初五为牛,初六为马,七日为人。” “人日”自汉代以来已成为年俗的重要活动。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正月初七“人日”这天,时任蜀州刺史的高适给身居成都草堂的杜甫写了一首《人日寄杜二拾遗》,数年后,杜甫漂泊于湖湘重读此诗,而高适早已亡故,杜甫感世伤怀,写下了《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以寄托哀思。从此,高杜二人的友谊及其唱和的故事便传为诗坛佳话,并成为“人日游草堂”民俗活动的起源,对后代的文人墨客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明代嘉靖三十八年,蜀中文人杨升庵正被贬于云南。他的朋友张曰藩等人在这年的“人日”游览草堂,他们在草堂吟诗作画,一方面是为了纪念杜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遥贺远在云南的杨升庵的七十二岁寿辰。由此可见明代嘉靖时期,“人日游草堂”就已成为了一种民俗活动,成为文人雅士祭拜杜甫、传承蜀中文脉的重要活动。清咸丰四年初,时任四川学政的何绍基(诗人、书法家)有感于高杜“人日”唱和的故事,从果州(今四川南充)返回成都,在途中拟好“锦水春风公占却,人日游草堂我归来”的对联,正月初六到成都后特意宿于郊外,等到初七“人日”这天才进草堂题写此联,以表达对诗圣杜甫的尊崇。此联一出,文坛震动,墨客骚人竞效何氏,于每年“人日”云集草堂,挥毫吟诗,凭吊诗圣。此后,这一由文人墨客倡导发起、民众广泛参与的文化活动遂演变成为成都独有的一项民俗文化活动。清傅崇矩《成都通览》记载了当时成都市民“人日”游草堂的这一风俗,书中记载道:“正月初七游草堂寺”(《成都之有期游览所》类)、“(正月)初七日,游工部草堂”(《成都之民情风俗》类)。清代“人日游草堂”风俗之盛,从流传下来的诗词碑刻中可窥其一斑,如:清潘元音《次温汉台人日游草堂寺韵》“剑南草木关诗史,工部文章作客愁。人日题诗曾有句,可怜天地一沙鸥。”现今杜甫草堂保存有三通关于“人日”的清代石刻,即佚名诗刻“浣花溪水碧,春到草堂深。欢宴逢人日,题诗自古今。千秋存故宅,三代有遗音。太息思严武,空怀好士心。”何维棣《丁酉人日谒杜公祠敬赋》:“一代官私史,三唐风雅师。平生忧乐志,携酒拜公祠。”李翔云《题丙戍人日游工部草堂》:“先生筑室锦江曲,濯锦江头春水绿。我来人日草堂开,野梅万树纷如玉。”民国期间,赵熙、庞石帚、林山腴、赵少咸、向熹等蜀中文人仍然时常在“人日”这天来到草堂吟诗作赋纪念杜甫。庞石帚遗著《养晴室遗集》中存有四首关于“人日游草堂”的诗作,如《己巳人日燕集霜甘园,赋和清寂先生》等。 建国后,“人日游草堂”之俗渐被冷落和遗忘,但每年“人日”这天,仍有成都部分文人和市民自发相聚草堂吟诗绘画、赏梅迎春,以传承这一成都所独有的民俗文化活动。《四川民俗大观》也记载:“成都游庙有一定日期,如初一多游武侯祠、丁公祠、望江楼等,初七游草堂……游庙中最有名的是‘人日游草堂’。”1992年,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在文化界人士和普通民众的建议下,为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首倡恢复“人日游草堂”的活动,至今已举办了二十二届,并于2009年起成功恢复了祭拜诗圣杜甫仪式。“人日游草堂”民俗活动日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和喜爱,逐渐成为弘扬诗圣精神,歌颂友谊,倡导和谐,弘扬优秀文化的重要特色文化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