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早上上班得到9路公交车事故的消息,已经过去近18个小时了,白天想了很多,思绪比较杂,到6号凌晨一点,才系统的理了理思路。
首先,还是为车上逝去同胞默哀!
到目前为止,起火的原因还在调查中,尚不讨论,公交车自燃的消息也听说过不少,但为什么昨天9路的事件或死伤那么大呢?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地方。
一、死伤严重的原因。
单纯就本事件来讲,原因无非两点,一是公交车超载严重,初步估计车上多达百名左右的乘客;二是该车系车窗全部封闭的空调车,把人困在里面出不来。
先谈第一点,公交车超载的问题。公交车超载一直是个争议的焦点,根据最新道法,公交肯定也是不能超载的,但城市人口那么多,公交运力有限,不超载根本运不完。以前我一直是反对公交车超载的,毕竟违法,但后来仔细一想,这的确是中国特殊国情所致,没办法,必须超,因为城市人口太多,人流在那里,换句话说,既城市的客观交通需求摆在那里,这个基本是动不了的。从公交的角度来讲,是运力不足导致必超载,只有超载才能解决需求。这里我们得出第一个结论,公交运力不足。
第二点,空调车车窗全部封闭。为什么空调车车窗是全封闭的呢?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比较官面的理由是为了保温节能,同时也为了美观。深层次来讲,有三点原因,一是城市管理者为了面子问题,觉得全封闭的空调车有档次;二是车厂为了产品时尚美观好看,也愿意设计全封闭的空调车;三是最重要的,公交车的客户公交集团公司要求车厂生产全封闭的空调公交车。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是,能够决策定购什么样的公交车的人,和能够设计公交车的人本身是不会经常坐公交车的,由他们来决定公交车的造型本身就有点屁股决定脑袋的嫌疑,因为他们不会从最终乘车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再说公交车为什么要求空调车必须封闭,这是从他们的经济效益角度考虑的,如果车可以开窗,那么开空调的时候,必然会油耗更高,从而导致公交公司成本更高,这是他们不愿意的,所以他们一方面全部订购封闭式公交车,另一方面又把车的油耗和司机的业绩考核连在一起,司机本身有个窗户可以打开,自己不会闷着,为了少耗油多挣钱,一年中能不开空调就不开空调了,这样公交车平时闷,冬天冷,夏天热,气味难闻,毛病百出。所以公交车窗户是另一个问题。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简单的开始,先说公交车窗户的问题,通过这次事件,没得说,除了常规安全巡检外,第一个措施就应该是换窗户,全部公交车换车可自由打开的玻璃窗,不要怕多烧点油,公交本来就是公益服务,乘客第一,安全第一。希望国家出台相关强制措施,不得生产封闭式公交车。
在这里说说锤子的事情,很多人怪车上没得锤子,当然这也是原因之一。但真正想一想,在当时浓烟,大火,人挤人的情况下,小锤子能发挥大作用吗?显然不能,根本没法用,时间上来不及用。因此,这次9路事件不能把原因怪在锤子身上,锤子本身就是个很锤子的设计,不考虑中国国情,不考虑极少数国人素质。根子还是那个封闭式公交车的设计问题。
再说说运力不足的问题。这是中国每个大城市都有的基本矛盾。运力不足,必然超载。但动力不足本身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方面有车辆载荷和线路安排的问题,另一方面有城市道路建设的问题。像成都这样,城区道路基本成型,总的能承受的车流量只有那么大,所有,有的朋友提的直接增加车辆是不现实的,不允许超载也是不现实的。不允许超载,只会有更多的人坐不了车,直接增加车辆,只会让交通更加拥堵。综合来看,只有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解决问题。
从硬件方面来讲,合理增加车辆,关键是设法提高单车载客量,笔者觉得其实双层大巴是个好东西,但目前越来越少,或者多开12米以上的大公交车。
从软件方面来讲,主要是抓好管理组织调度工作。一是彻底深入的调查成都具体时段、具体区域的具体客流情况(总体上看,成都的客流量在时间、空间上都是很有规律的),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行车线路、站点设置、发车频率。二是加大投入,利用电子技术,提高信息化水平,实时监控成都所有站点客流情况。三是在一、二的基础上,创新车辆调度方式,设全域调度中心,打破公交车辆固定线路制,所有公交车采用电子路牌,跑几路线就是显几路,不再固定;在各区域保留应急车辆,一旦那条线路紧张,直接顶上,甚至可直接派空车至客流剧增点,将大量乘客摆渡至其它换乘站。
另外,从城市建设的角度来看,成都搞的公交专用道成效不大,应改进,除了社会车辆进入外,主要是红灯路口太多,这才是影响运送效率的关键所在,所以,除了大力兴建地铁外,可考虑上BRT补充。但由于成都路窄、车多、人多、口子多,所以三环内不宜搞昆明、北京、杭州那种BRT,而是应该学习厦门的高架全封闭BRT,造价不高,却能在高峰时间快速运送大量人员,让每条线路都成为真正的高峰快线。同时,还能成为城市快速应急救援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