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来袭 让我们更加从容 四川是千河之省,洪水灾害频繁,给全川人民带来深重灾难。面对洪水灾害,全省上下如履薄冰、如临大敌,从不敢有丝毫松懈。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精心部署、科学决策。每到防汛关键时刻,省领导都赶赴一线,临机决断,科学指挥,组织动员全社会力量投入抗洪抢险救灾。各级各部门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严防死守、全力应对、连续作战,努力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确保大江大河、重要交通干线和大中城市安全,尽可能地将洪水灾害损失降至最低。 从总体上看,通过不懈探索和艰苦努力,伴随水利发展水平的整体跃升,洪水灾害应对能力也在不断提升。但与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防洪保安任重道远。特别是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深刻改变着自然灾害发生发展规律,洪水灾害不可避免并趋于常态化,洪水灾害风险越来越大。今年“7.17”洪灾,渠江流域达州、广安等河段出现超历史洪水,万源、广安城区被淹;“8.13”、“8.19”强降雨,绵竹市清平乡、汶川县映秀镇等地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客观现实多次警示:洪水历来都是四川的心腹大患,在洪水高风险中谋生存、求发展始终是我省的基本省情。如何建设安全可靠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提升洪水灾害应对能力,真正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是四川水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必须深入思考和认真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以科学的防洪理念为指导,以有效的防灾减灾保障体系为支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防为主、防抗结合,通过科学的指挥决策和有序的应急管理,不断增强防洪减灾综合能力,牢牢把握住防灾减灾主动权,真正做到未雨绸缪、从容应对,从根本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从容应对洪水,必须坚持尊重自然,给洪水以出路。洪水是多发性自然灾害。人类往往把洪水视为猛兽,责其凶狠无情,而忽视人类社会活动所造成的水土流失、挤占河道、人为设障、人水争道等等。特别是当前一些地方为打造城市景观、增加可利用土地,随意侵占河道,致使河道行洪断面减小、行洪能力降低,洪水通道被人为堵塞。也有一些城镇规划不合理,排水系统不畅,年年面临洪水威胁,往往泛滥成灾,内涝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块“心病”。今年“7.17”洪灾中,万源县城、广安城区进水,损失异常惨重,值得深思。“要给洪水让出道路,才能使自身更有出路”,这是千百年来无数经验和教训换来的基本治水理念。我们必须坚持人水和谐理念,充分尊重自然,善待洪水,注重给洪水以出路。在经济社会活动,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的需求,更要服从和遵循水的自然规律。特别是城市发展中,要坚持规划先行,更加注重保护自然生态,注重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充分考虑给洪水以滞蓄空间和宣泄通道,给洪水留足通道,从而有效减轻洪水危害,维护生命财产安全。 从容应对洪水,必须加快水利建设,夯实工程基础。水利工程是战胜洪涝灾害的物质基础,是维系防洪安全的生命线。目前,我省主要江河缺乏防洪控制性工程,“五江一河”防洪规划实施不到50%,大部分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仅5—10年一遇,高标准的防洪保护圈还未形成;全省有震损和病险水库3000余座,受损堤防1000余公里。在川东北地区,由于缺少骨干水利工程,难以有效调蓄洪水,长期面临洪水威胁。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新一轮国家西部大开发机遇,按照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加快大江大河骨干水利设施建设,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提升防洪保障能力。必须花大力气增加投入,加快推进亭子口、小井沟、红鱼洞等骨干水利项目,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修订完善防洪规划,加快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加快震损堤防设施恢复除险,逐步提高中小城镇和农村防洪能力;深入开展山洪灾害防治,重点针对薄弱环节集中消除隐患,最大程度地减少山洪地质灾害威胁。 从容应对洪水,必须加快信息建设,完善预警体系。现代科技在防洪领域的广泛应用,为科学防洪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对防洪减灾指挥决策至关重要。今年“7.23”、“8.13”特大暴雨中,青川、剑阁等地通过水雨情预警系统,快捷、准确地收集雨情、水情、工情,充分凸现出现代科技在防汛指挥中的重大作用。目前,全省防汛信息指挥系统尚未实现全方位建设、全流域覆盖,洪水预报调度、水文自动测报、异地会商等现代信息系统建设都有待进一步加强。必须加快完善水文站网体系,建立水情监测预警和决策支持系统,强化雨情水情预测预报,提高洪灾预报预警的超前性、准确性。要加快山洪灾害预警体系建设,特别是地震灾区要结合恢复重建,尽快提高山洪灾害预测预警水平。要加快异地会商、调度决策支持等防汛信息化建设,注重防汛非工程措施建设,大力提高防汛减灾科技含量,提高信息采集传递的时效性和分析决策的科学性,努力提高防汛现代化水平。
从容应对洪水,必须科学指挥决策,强化应急避险。目受特殊地理条件和地震影响,全省有157个县存在山洪地质灾害隐患,一旦爆发山洪,群众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经济损失难以避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灾害风险降到最低,科学决策、应急避险显得极其重要。今年“8.13”洪灾中,绵竹市清平乡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指挥,及时预警,快速转移,创造了抢险救灾的历史奇迹。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指导思想到具体措施,都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任何时候也不能动摇。要科学研判水情发展趋势、工程运行状况和调度成效,统筹考虑上下游与左右岸、局部与全局、防洪与抗旱等不同利益取舍。要科学管理洪水,坚持“蓄泄兼筹、以泄为主”,超出河道行洪能力,用水库进行拦蓄调节;超过水库拦蓄能力,则考虑分洪,尽量避免被洪水淹没。要充分考虑洪水风险,果断决策,坚持避让为主,及时转移群众,确保人身安全。 从容应对洪水,必须坚持依法防控,强化社会管理。防洪抢险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通过规范的法律制度和有效的政府管理,提升社会应急综合能力,确保最终战胜洪水。要强化制度保障,坚持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依法逐级落实防汛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要强化应急预案,完善防汛预案和洪水调度方案,健全“防、抢、撤、救”各项措施,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预案体系,建立快速、高效、有序的应急响应机制。要强化应急抢险,完善专业抢险队伍,做好抢险物资储备,并通过预案演练,增强应急反应能力,确保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一旦洪水来袭,各级领导必须深入一线,靠前指挥,临机决策;要依法组织专业和群防队伍,严防死守,全力抗灾,必要时启动各级应急响应,在人员安全转移、受灾群众安置、灾区卫生防疫、灾后补偿救助等方面,处处都体现出政府有效的社会管理,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自古以来,多难兴邦。今年频发的洪水灾害再一次让水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快提升洪水灾害应对能力成为最为迫切的任务。我们必须站在全省发展的战略高度,坚持科学治水理念,加快水利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为民生福祉和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构筑起更加坚实的防汛屏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