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专栏】中纪委的"不点名批评"指向谁?
湖畔小子
关注阅读设置 分享 阅读(56465) 回复(31) 2015-03-30 01:53:38赞(69)快速回复
今年初召开的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首次将“狠抓追逃追赃”列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七项主要任务,作出单独部署。
这意味着追逃追赃工作在去年“换挡提速”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亟待全国“上下一盘棋”的通力合作。
然而,全国还有个别省区市未在今年的省级纪委全会上对追逃追赃工作进行部署,首先反映的是认识问题。[2015,3,29“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北京)”《个别省区市因追逃追赃不力遭中纪委批评》]
如果没有记错,这已是最近中纪委的第二次“不点名”。前一次的“不点名”,说的是“某省的群众来信在2013年之前,每月不过几百封,目前达到了每月近3000封”。如果从正面理解,这样的“不点名”似有表扬的成份在内。也就是说在那个被“不点名”的省,人民群众的反腐热情,较前已经明显高涨。所以在群众来信的数量上,才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但这一次的“不点名”,却与前一次有着明显区别,因为这一次是在“不点名批评”。
客观地讲,如果单从字面上理解,中纪委的这次“不点名批评”,似乎很“含蓄”、很“客气”。但如有人能真正掂掂份量,我却以为份量很重,所以我才想问:中纪委这个“不点名批评”有人听懂了没?
中纪委为什么不说“个别省”,“个别区”和“个别市”,而要说“个别省区市”?这样的“不点名批评”,不说明“未在今年的省级纪委全会上对追逃追赃工作进行部署”的,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省、自治区和直辖市这么三个区域概念?不说明这个“个别”,在总体数量上并非真正“个别”?如果用“瞎子吃馄饨,心里有数”作比,被“不点名”的省、区、市是究竟是谁,不说明中纪委知道,被“不点名”的也知道?有人听懂了没?
对此,中纪委说“首先反映的是认识问题”。乍一听,似乎此话也是既“含蓄”又“客气”。但如果把接下来“加强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是坚持全面从严治党、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的重要举措,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追逃追赃是事关依法治国、依规治党的重要政治任务”这样的话连起来,那又是一个什么份量?有人听懂了没?
报道中还有江西省纪委常委何刚对此的“认识”,他说的是“贪腐分子‘捞完就跑’,卷走民脂民膏,严重败坏党和国家形象。追逃追赃工作在国内、国际上都有着重要意义,不仅是中央层面的行动,省市一级也要尽快行动起来”。同是省级纪委,既然人家能有如此清晰的认识,那些没有行动的省区市纪委怎么就没有?如果有,为什么“按兵不动”?今年的国际追逃,不叫做“天网”行动?你们这么做,是不是也影响到了“天网”行动?于你们这样的做法,是不是可以叫做“网开一面”?这其中的份量究竟有多重,有人听懂了没?
为啥“按兵不动”?是你们那里没有,在这方面非常“干净”?是“两个责任”没法落实?是怕“拔出萝卜带起泥”?是有人还想“捂盖子”?是没有吃透中央精神?如果不是这些,难不成想“不作为”甚至“渎职”?如果不是,你们的行动呢?如果是,难不成你们竟不怕中纪委追责?于这样的一串问号,有人听懂了没?
说明啥?不说明在新一届党中央高调反腐已经过了两年之后,某些地方纪委仍然“老方一帖”?不说明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某些地方仍然不过唱唱“高调”而已?难不成中央的声音和人民群众的声音,在你们那里不过“耳边风”?是不是非得把“不点名批评”变成“点名批评”,非得把自己也“放进去”才算完?……
该猛醒了!该动手了!该奋起直追了!不然,“按兵不动”的人能有“好果子”吃?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