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通江的紫荆村,锦绣山河孕育了享誉清代的通江“三李”父子,即李蕃及其子李钟壁和李钟娥。据史料记载:康熙时期通江的李蕃、李钟壁、李钟娥父子三人做官清廉,诗文名扬于世。李钟娥曾是乾隆皇帝的老师。“四库全书”编者纪晓岚称三李为“盖有古良吏之风”,文堪与三苏媲美,将川东“三李”与川南“三苏”相提并论,三李部分诗文被清末体仁阁大学士徐世昌选入“清诗会”。
梅园----李蕃辞官后在家乡紫荆村遍种30亩梅花史称梅园,并在梅林下的一块天然石板上书写了长60米宽50米的“李蕃梅园”四个大字。每当隆冬雪飘之季,万树梅花竞相争芳,寻梅、踏梅不觉融入生命之中。李蕃有诗云:梅仙曾住碧霄间,时为寻花自住还,玉骨怕教蜂蝶近,故堆霜雪满溪山......林下轻风一老人,梅花满园不为贫,将花细嚼寻花味,懒向枝头去觅春。三百年光阴荏苒,朝代更迭,物是人非,只有那枝头绽放的梅花依旧,可曾记得你曾经的主人。
李蕃(1621-1694),字锡征,号懒菴,清康熙十年任山东黄县令,在任期间亲历:杨门招亲,微服上任,县衙设馆,傾家救灾,冒险上书,黄民哭狱,登高教子,奇兽传家等大事。后告老还乡,于康熙甲戌年二月病逝,享年73岁。
李钟壁(1658-1737),字鹿岚,蕃长子。康熙二十六年中举,康熙丙戌年任广西南平县令。一生只爱书,亲历勇叩登闻鼓,威名服巨匪,开办义学招寒门,义田百亩济穷困等大事。
李钟娥(1661-1749),字雪原,蕃次子。32岁中举。42岁任贵州仁怀教諭,康熙三十五年中三甲进士,选庶吉士。同年出任南平令。47岁授职翰林院检讨。51岁授文林朗、翰林院检讨加一级。56岁,提督福建省学政。雍正元年,升右庶子掌坊兼翰林院侍讲。十一月,钦点广西乡试正主考。誥授中宪大夫(正四品)。一生寒窗苦读,亲历:考途遇幸、巧对康熙、江南主考、救助孤孀、文星拜寿、侍读乾隆、归途作对、赠狮巴州、田园立著等大事。 “三李”寿终后,葬于通江紫荆村,青山古道、昌柏古树为之守护,守护着那片心灵的净土,积淀着那片厚重的人文
“三李故居”----偌大的宅子和高高的门槛记录着李家那个时代的辉煌,如今却凋零于世事沧桑中,不禁让人想起“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更让人铭记:我们要留给后人的不是财富,不是祖业,而是家风、品格、文化.....和那些能够让孩子成为财富的精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