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2473|评论: 130

[情感·家庭] 四川蒋家族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4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天下无二蒋,蒋姓来源单一,血统纯正。
2、国家有历史,地方有志书,家族有宗谱,此乃后世知晓木本水源的重要依据。
3、本人德字辈,营山茶盘镇,已知宗谱:正、明、良、德、
4、村中老人说我们蒋家是湖广填川迁进来的,当时迁来的是三兄弟。
5、为拯救蒋氏《家谱》即将失传的现实,望广大族人同胞告知
6、一说蒋家祠堂位于四川广安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79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4-2-4 10:3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味推荐官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2017年优秀版主 2018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4-2-4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应该有,估计有的不上网
发表于 2014-2-4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明字辈,按辈分楼主不是该称呼我姥爷??;P:lol

发表于 2014-2-4 11:47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普岭这边姓蒋的很多,他们的字辈好像有仕,堂什么的。

发表于 2014-2-4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lol:lol

发表于 2014-2-4 15:25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能不止这么多吧,貌似姓蒋的是湖北麻城那边过来的,回龙、三兴、消水那边都有

发表于 2014-2-4 15:52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字辈和不起,我是老林这边蒋姓,我只是记得几个(祥.顺.正.开.太.克)我是太字辈的,欢迎蒋姓提供信息

发表于 2014-2-4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蒋姓和你同到,
发表于 2014-2-4 20:46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由于战乱和灾荒等原因,特别是唐代末年(10世纪末)和南宋末年(13世纪)大量汉人南迁,辗转于赣闽,粤广界山区并聚居,形成了最初的客家人。历史上的客家人有五次大迁徙,绵延一千多年,第一次是公元四世纪西晋《永嘉之乱》时期,第五次清中叶闽粤渡海到台湾及评诸岛,而四川客家人则是明末清初康乾时期,属于客家人第四次迁徙。现在客家人居住在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达千万之多。形成了一个很特色的民系。            客家人和四川,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王朝———明代和清代的交替之际,美丽的天府之国遭遇了空前的浩劫,几十年来兵燹不断,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口急剧下降,土地大量荒芜,为稳定政权,清政府采取了许多的移民举措,从两湖两广大量移民,俗称《 湖广填四川 》它属于客家人历史上五次大迁徙的第四次。这就是四川客家人的由来,

发表于 2014-2-4 2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川通志》:“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据康熙二十四年人口统计,经历过大规模战事的四川省仅余人口 9万余人,清朝康熙年间,经历过兵荒马乱、刀光剑影的四川盆地终于平息下来,一批批新任地方官员也开始走马上任了。在这些踌躇满志的官员眼中,四川不知是怎样的丰肥沃土。然而当他们骑马、坐轿赶到新的官邸以后,才发现传说中的天府之国竟然是这般的荒凉残破、千疮百孔。   康熙七年,四川巡抚张德地忧心忡忡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表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他说:“我被皇上荣幸地任命为四川的最高地方官员,来到这片饱受战火摧残的地方一展宏图。但现在当我站在满目疮痍的昔日天府,增赋无策,税款难征,使我感到局促不安、寝食俱废。我等下官受皇上差遣,惟有精忠报国效忠朝廷。经过几日思索,我觉得要重振四川天府之美名,惟有招徕移民开垦土地,重建家园,除此似无别的良方上策。”【《明清史料·户部题本》】。   与此同时,张巡抚还在奏折中提及了一些移民办法。比如,可以命令与四川相邻各省的地方官清查那些因战争而背井离乡的四川原籍人口,加以登记注册,然后由四川“差官接来安插”。或者直接由政府出台一项移民政策,通过行政手段把人口密集省份的人民移来四川。康熙皇帝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也正为全国的税收和重建问题焦头烂额。他接二连三地接到四川地方官的奏折,召集相关部门听取有关汇报,正式颁布了一份名为《康熙三十三年招民填川诏》的诏书,下令从湖南、湖北、江西、广东等地大举向四川移民。  具体历史片段:  “湖广填四川”是指在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四川由于战乱、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本文对麻城移民在“湖广填四川”中的地位和作用谈点看法。   一、实施“湖广填四川”政策的背景   在中国移民历史上,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四川之所以要“填”,是人口极度稀少,需要充实。明末清初30年战乱,四川被祸最惨。1644年,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12月称帝建立政权,国号“大西”,定成都为“西京”。四川成了四战之地:明军滥杀,清军滥杀,地方豪强滥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戮。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清政府在统一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如规定凡愿入川者,将地亩给为永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准其入籍等。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规定五年起才征税。并对滋生人口,永不加赋。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要求配合移送核实,安排上户籍、编入保甲。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   
补充: 二、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形式和人数
  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
  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湖北省地理位置离四川最近,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在古代的条件下,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进入四川落业的人最多。麻城移民条件有三: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在元代、明代初年就有大量的麻城移民入川。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后又转战湖广、江西,特别是麻城,有许多农民入伍。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张献忠失败后,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
  移民入川的形式 一是奉旨入川。四川南川县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明初麻城设四个乡,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内)为多。当时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时,基层的实施部门采取武的办法强行捆押方式,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入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仅大地名相同,连小地名也相同。著名作家马识途的祖先来自麻城,那是在乾隆年间,马氏四兄弟从麻城奉旨垦荒,他们从长江溯江而上,到达忠州(今忠县)境,离石宝寨十多里的弯丘和沙地坝落业,以后这里的小地名就叫马家山和马家湾了。马氏四支人在这长江边的平出村共繁衍后代千余人。二是求生存入蜀。著名作家艾芜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乡,以种田为生。但因失掉了土地,康熙中叶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于是携妻带子,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最终选在成都府的新繁县与彭县交界的平原上,着水沟插占务农。三是经商入蜀。清前期湖北与邻省四川的贸易十分方便,有的就近入蜀定居。如原籍湖北麻城的从事贸易的刘廷奇,在康熙39年命家人刘俊臣到中江“相土”定宅,之后偕妻沿途贸易到中江定居。四是为官改籍定居。如四川龙安营都司梁光裕,原籍湖广麻城人,入四川后任都司改职后,遂家于江油县全门乡五甲三木里。
  
补充: 麻城移民人数整个明末清初的移民达一百多万人,有一半来自湖北、湖南。其中湖北约有30万人左右。麻城无疑占有重要比重。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笔者查阅麻城清代历朝县志,对移民这件大事均无记载。据清光绪8年刻本《麻城县志》户口记载:明嘉靖35年册定麻城人口148240人。明万历47年册定人口116234人。清代年初册定人口110287人。从这个数字推论,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了四川。当然这里面还包括参加张献忠农民起义人员在内。但估计移民人数有3万人左右。这个数字如果属实,占到湖北移民人数的10%。在县级当中应当是较多的。这还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数。如果算在一起估计不下10万人。据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合川、南溪、广安四地58份族谱作了研究,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户,其中湖广占有85户,而这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
三、麻城移民入川的管理和作用
  第一,麻城移民的相对集中管理。如在云阳“邑分南北两岸,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敕徙来者,北岸则皆康熙、雍正间外来寄籍者,亦惟湖北、湖南人较多”。(咸丰《云阳县志》)对入籍移民,加强户口管理,印照验收,编入保甲,使其安心务农。
  第二,引进新的农作物和种植技术。如麻城的红薯、甘蔗、蚕桑、种烟等农作物和技术被移民传至四川。
  第三,促进商业发展。麻城籍商人从事山货、粮食等重点行业,还从事铁锅、布行、麻行、酒行、猪行、磁器、杂粮等货物交易。
  第四,人口繁衍。如邻水县甘氏“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湖北麻城孝感乡甘承先率领同族移住复盛甘家沟,历数百年,子孙繁衍,发展成为邻水人数较多的姓氏。现集中分布于复盛、丰禾、八耳、石永等地。并散居在县内各地”。
  第五,传播文化。如麻城人阚昌言,是雍正8年进士,乾隆5年(1740年)任四川德阳县知县。他在任内“常巡视陇亩,劝课农桑”,根据四川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写成了《家事说》一书。该书就天时、地利、人力三方面,分别讲述抓紧农时、改良土壤、讲究耕作技术诸多农事。
  
补充: 第六,移民户与麻城保持着联系。著名作家艾芜的家族汤氏,其入四川始祖在清初从麻城到新繁定居,是带着“烈希承宗祖,美德正乾坤”的韵文来的,后代相传。到艾芜的父亲一辈是“坤”字辈,已是清代末年,人丁繁衍,编排名字不够用,便又派人到麻城去访问祖先的家族,才带回好些韵文,印到族谱里去。头两句是“道继宽仁著,功昭勇智闻”,艾芜按此韵文为“道”字辈,他被其父亲取名为汤道耕。
四、一些县居住的主要麻城大姓
  第一,广安州(广安)“惟湘鄂特多,而黄麻永零尤盛”。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湖北黄、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64%。湖北、湖南合计约占60%。又据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载:邓小平的家乡是广安县。前面提到光绪广安州志载入籍广安的湖北省黄安、麻城人约占三分之一。而邓小平的祖辈也可能是从麻城移居去的。据毛毛在书中介绍:“有许多研究我父亲生平的人,都曾考察过我们家庭和家族的历史。有的说我们家是从湖北迁来的移民。——连我的叔叔也说,小时听大人说,邓家是从湖北迁移来的。”(《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第23页)毛毛的叔叔邓垦在武汉工作,他曾多次去过麻城,认为邓家祖辈是麻城人。可见邓小平同志的祖辈也很可能是从麻城移民去的。
  第二,邻水县。据该县志载,移民姓氏有65种之多,其中“湖北籍最多,尤以该省之麻城为最。”其中著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挂印总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甘氏前已提及。包氏在“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乡包元恒率领同族移住兴仁乡绿豆湾落业,现集中分布于兴仁、护邻、石滓等地”。
补充: 第三,新宁县(今开江)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张姓,原籍麻城,明洪武二年迁入分别落业于接龙桥、沙树湾、张家湾传至18代。清代移民有麻城郑、高、薛姓。
  第四,彭县(现名:彭州市,又名天彭。属于成都市管辖内县级市)。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迁蜀,居彭县野鸭河,今万年乡一带。黄姓清康熙年间由麻城迁居彭县升平八字坪。
  第五,金堂县。大姓张氏,于前明时由麻城迁居金堂县关东外,数世科举。至今15代。
  第六,宣汉县。元代有王姓、向氏、冉氏、袁氏由麻城迁入。明代有49支姓氏迁入,其中麻城占据22支。清代迁入18支麻城3支。
  第七,南部县。王姓一支是清初从麻城迁入,至今约传20代,以住地形成名者120处。不少乡有宗祠。张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县,至今传16代。
  第八,岳池县。康姓祖籍麻城,清康熙23年迁入县三乡;范姓祖籍麻城,也是同一时期入本县四乡;傅姓麻城孝感乡,清乾隆12年入本县。蒋姓于清康熙21年迁入6个乡。此外南充县、潼南县、新都县等麻城迁入者都比较多。
补充: 五、麻城移民中优秀人才中以居官、文学者较多
  最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家之路》第二辑,载有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胡代光的文章《八十春秋的回忆》,文章说:我的祖先本来是湖北省麻城县人。因为明代末年,张献忠领导农民革命运动,后来被政府军镇压,致使四川土著人民稀少,大部分土地被荒芜起来,无人耕种。于是清朝政府采取移民入川政策,我的祖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于康熙年间从湖北麻城县搬到四川来的(现在四川人,其祖籍多半都是从外省移居过来的)。
  据《深圳特区报》曾载杨泉撰写的文章《延河之子李鹏》,其中写道:“据李家的家谱记载,李家的老家原在湖北省麻城县,后来才迁居四川庆符县,在什么年代迁居,不得而知。”据麻城派人到四川高县庆符镇调查,找到1936年《重修庆符李氏族谱》,其序中说:“吾庆之李,自湖北麻城迁居于此,已数百年。到今家世耕读,代有其人。”宗谱跋言中说“吾家在楚时宗派,自明季兵灾,遂不可考”。
  前面提到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台湾总兵包永才、著名作家马识途、艾芜等其祖籍都是麻城人。
发表于 2014-2-4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姓氏:蒋 祖籍:河南   祖宗: 伯龄   分类: 以国为氏   堂号:乐安堂 郡望:乐安郡  堂联:三径世泽九侯家声  周成王(西周国王)封其侄姬旦第三子伯龄于蒋地(今河南光山县),建立将国,其国人以国名为姓就是将氏。  春秋时期蒋国被楚国所灭,其裔有迁居乐安者(今山东邹县),并在当地发展成望族,因此以“乐安”为郡望、堂号。  西汉时伯龄裔孙蒋诩,哀帝刘欣时为兖州刺史,以廉直著称,后因王莽撮政,借病归隐,荆棘塞门,舍中开三经,不出。唯羊仲求仲同游之。  东汉初年,蒋诩曾孙蒋横,佐光武帝刘秀讨赤眉有功,官至大将军,其九子俱封侯,公华侯颖;会稽侯(今浙江绍兴)郑;临江侯(四川忠县)川;临湖侯(安徽无为县)曜;临苏侯淅;浦亭侯巡;九江侯(安徽定远县)稔;云阳侯(陕西淳化县)默;函亭侯(江苏宜兴)澄。蒋澄为宜兴始祖,其裔孙将仕杰,元朝末年避乱而迁浙江奉化溪口镇,为标榜蒋氏的发展,  氏人以“三径世泽、九侯家声。”为堂联。成为蒋氏的代名词一直延用至今。  寻根溯源  1、蒋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统与来源与西周皇族有关,据《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载,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龄,周成王时受封于蒋(今河南固始东北蒋集,一说今河南光山县西),建立蒋国,为伯爵,史称其为蒋伯。春秋时,蒋遭楚灭,蒋伯的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蒋氏。2、其他少数民族如满、蒙古、回、拉祜、保安、布朗、苗、瑶、傣、土家、壮、羌及苦聪人有此姓。  得姓始祖  蒋伯龄。乃周公旦第三子,周武王姬发灭掉荒淫无道的商纣王之后,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摄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的叛乱,确定宗法制,创立了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同姓诸侯,其中将自己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地,称蒋伯。公元前六一七年,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便以国名为氏,并尊蒋伯龄为蒋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河南为蒋姓的最初发祥地,楚灭蒋后,蒋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迁。秦汉之际,有蒋姓西迁入陕西,东迁入山东,其中在山东博兴、寿光的蒋姓繁衍的最为旺盛,故蒋姓世代有以“乐安”为堂号的习俗。蒋姓南迁较一般姓氏都早,始于汉代,东汉建武年间,逡道侯蒋横遭谗害,其九子避难四方,光武帝醒悟后,九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颍、会稽侯郑、临苏侯浙、临湖侯曜、浦亭侯巡、临江(今四川忠县)侯川、九江(今属江西)侯稔、云阳(今陕西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苏宜兴)侯澄。可见,自蒋横以后,其子孙多数散居于我国南方的江苏、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并且成为当地的开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蒋姓活动范围大大增加。东汉末年,有一支从河南迁往山东东莱郡,三国时曹魏的蒋济即其后裔。此期有蒋休(西汉名臣蒋翊之十世孙)自乐安迁义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其子孙有迁浙江奉化之三岭。据考证,天下无二蒋,蒋姓中国人本出自于一家。汉代以后的蒋姓,大都出自江苏的宜兴,其始祖为函亭侯蒋澄,后来中国的蒋姓人家,绝大部分都是从宜兴繁衍出来的。唐初,陈元光入闽开漳,有蒋姓将佐随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蒋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时,蒋翊的后人蒋显,出任四明监盐官,住在宁波城内的采莲桥,其后代文人蔚起,成为甬上望族。宋以后,福建、广东蒋姓已盛,元季,仕杰公(宋神宗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之裔)始迁奉化武岭禽孝乡(即今溪口镇),此即蒋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闽粤蒋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居台湾,蒋姓族人大批随往。如今,蒋姓已广布天下,尤以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蒋姓约占全国汉族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发表于 2014-2-4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蒋姓出自姬姓。周公姬旦的第3个儿子叫伯龄,被封在蒋国,蒋国为楚国所灭后,伯龄的子孙就以国名蒋为姓。现在,全国蒋姓人都以伯龄为得姓始祖。   周武王姬发灭掉荒淫无道的商纣王之后,建立了周王朝。周武王姬发在位不久即去世,其子周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便由武王弟周公旦摄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的叛乱,并确定了宗法制,创立了典章制度,同时不断分封同姓诸侯。周公旦将自己的第3个儿子伯龄分封到淮水上游的蒋地,后成立蒋国,伯龄被尊称为蒋伯。《元和姓纂》中记载:“周公第三子伯龄封蒋,子孙氏焉。”   周公旦分封第3个儿子伯龄到淮水上游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东夷各部族的控制,但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蒋国并没有发展起来,反而被强大的楚国所灭。传说伯龄在蒋地建立蒋国时,曾有鹤发长者见之曰:“侯可为国不可为蒋也。”问:“何故?”对曰:“蒋为茅地,楚为行林,可除之。”王笑曰:“无忧,可为氏尔。”长者慨叹离去。   公元前617年,蒋国被楚国所灭。蒋国被楚国灭后,蒋国子民为了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之情,遂以蒋为姓。   蒋国故都位于今信阳市淮滨县东南13公里的期思镇境内。据考证,故城遗址呈长方形,东西长1700米,南北长500米,城墙高9到12米,墙基宽32米。从纵横交错的街道遗址和出土文物分析,蒋都人口为5000人到7000人,全国人口不足6万人。春秋后期楚国灭蒋国后设期思为县,期思因楚国右司马期思公复遂率兵灭了蒋国并屯兵于蒋都而得名。唐初期思县废,一直隶属固始县,解放后从固始划出归淮滨。   蒋国被灭后其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蒋氏,并尊伯龄为蒋姓的得姓始祖。   相对于其他姓氏,蒋姓的来源较为纯正单一,蒋氏祖谱都以伯龄为得姓之祖。 “九侯”世泽 “三径”家声   蒋氏有一族联:“九侯世泽远,三径家声长。”“九侯”指汉时蒋姓繁盛之时的9个王侯;“三径”指汉时隐士蒋诩,隐居故里时,于庭中辟三径,闭门谢客,唯与高逸之士求仲、羊仲来往。后人便用“三径”比喻高雅隐士之所。   河南为蒋姓的最初发祥地,楚灭蒋后,蒋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分外迁。秦汉之际,有蒋姓西迁入陕西,东迁入山东,其中在山东博兴、寿光的蒋姓繁衍最为旺盛。中国南部姓氏族群多被称为“客家人”,是因为他们大多都是由北方迁移而去的“客人”。相较于其他姓氏,蒋姓南迁较早。   东汉初年,蒋横被拜为大将军,跟随光武帝刘秀讨伐赤眉军,因功勋卓著而被封为逡道侯。东汉建武年间,逡道侯蒋横遭谗害,蒋横的9个儿子四处避难,是为“九子八渡江”。蒋横的9个儿子中的8个儿子避难到江南,只有其第7子稔留在江北为父亲守墓。后来光武帝醒悟,就将蒋横的9个儿子全部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颍、会稽侯郑、临苏侯浙、临湖侯曜、浦亭侯巡、临江侯川、平河侯稔、云阳侯默、函亭侯澄。   现在,居住在长江以北的蒋姓,多是平河侯蒋稔的后人。蒋稔,字孝芳,封平河侯,居九江平河县,官拜殿中将军,生8子,卒后葬于九江曲渠山南,享年85岁。   蒋姓因祸得福。因避难流落南方各地的蒋横子孙,散居于我国南方的江苏、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并且成为当地的开基始祖,从而使蒋姓活动范围扩大。   蒋翊是东汉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为人廉洁、耿直,王莽执政后,他告病返乡,并终身不出。他在庭院中建了3条小路,只与羊仲、求仲两位隐士来往。后来人们就把“三径”作为隐士住所的代称。 同出一源 商丘三系   明朝初年,因黄河泛滥,中原腹地人口稀少。明洪武年间,施政者开始有计划地从山西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往河南、安徽等地迁民。商丘的蒋氏,就是在那时候从山西迁来的。   现在,商丘蒋氏有三系。永城一系,其迁来的第一世鲁谵公,是蒋伯龄第99世孙。永城蒋口等处的蒋姓族人均以鲁谵公为先祖。商丘蒋氏另一系分布在商丘市的睢阳区、梁园区、开发区及虞城县,安徽北部的亳州。这一系的迁民始祖为总旗公。总旗公迁民最先落户在今商丘市开发区平台镇的四营村。总旗公的第五世孙兄弟两人,一名蒋臣,一名蒋虎。后蒋虎移居到现虞城县芒种桥乡北蒋庄村,蒋臣仍然居于四营村。现在,四营村蒋姓族人即为蒋臣后人,而蒋虎一系又继续向外迁移,分布在睢阳区的毛 堆乡,虞城县的营廓镇、谷熟镇、店集乡,安徽亳州的杨集乡等处,共约6万人。现在,在虞城县芒种桥乡北蒋庄村,蒋虎的坟墓保存完好。1999年,蒋臣、蒋虎后人又捐资在蒋虎坟前修了一座碑楼。   睢县的蒋氏解放前是睢县汤、王、袁、蒋4大姓氏之一,与其他3姓一样在睢县县城内建有宗祠。   商丘的三系蒋姓单独续谱,所以辈分并不统一。可是,因为天下蒋氏同出一个先祖伯龄,论世系能理出辈数。如源于开发区四营村蒋氏的德字辈是伯龄116世孙,永城蒋氏的笃字辈亦为伯龄116世孙,这样德字辈与笃字辈就为同一辈人。   在永城市蒋氏家谱及虞城县芒种桥乡北蒋庄村的蒋氏家谱上,均记载着一首蒋氏后人写的《敬献族谱诗一首》,较好地总结了蒋氏的起源与发展:“本族渊源始西周,悠史青垂三千秋。中华风云多变换,横公辅佐汉刘秀。帝褒帝贬终悔悟,论功就地封九侯。流传一百二十世,蒋氏后裔遍神州。”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4-2-4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据说台湾有姓蒋的,都是大腕。
发表于 2014-2-4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姓氏:蒋 祖籍:河南   祖宗: 伯龄   分类: 以国为氏   堂号:乐安堂 郡望:乐安郡  堂联:三径世泽九侯家声  周成王(西周国王)封其侄姬旦第三子伯龄于蒋地(今河南光山县),建立将国,其国人以国名为姓就是将氏。  春秋时期蒋国被楚国所灭,其裔有迁居乐安者(今山东邹县),并在当地发展成望族,因此以“乐安”为郡望、堂号。  西汉时伯龄裔孙蒋诩,哀帝刘欣时为兖州刺史,以廉直著称,后因王莽撮政,借病归隐,荆棘塞门,舍中开三经,不出。唯羊仲求仲同游之。  东汉初年,蒋诩曾孙蒋横,佐光武帝刘秀讨赤眉有功,官至大将军,其九子俱封侯,公华侯颖;会稽侯(今浙江绍兴)郑;临江侯(四川忠县)川;临湖侯(安徽无为县)曜;临苏侯淅;浦亭侯巡;九江侯(安徽定远县)稔;云阳侯(陕西淳化县)默;函亭侯(江苏宜兴)澄。蒋澄为宜兴始祖,其裔孙将仕杰,元朝末年避乱而迁浙江奉化溪口镇,为标榜蒋氏的发展,  氏人以“三径世泽、九侯家声。”为堂联。成为蒋氏的代名词一直延用至今。
发表于 2014-2-4 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根溯源  1、蒋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统与来源与西周皇族有关,据《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载,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龄,周成王时受封于蒋(今河南固始东北蒋集,一说今河南光山县西),建立蒋国,为伯爵,史称其为蒋伯。春秋时,蒋遭楚灭,蒋伯的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蒋氏。2、其他少数民族如满、蒙古、回、拉祜、保安、布朗、苗、瑶、傣、土家、壮、羌及苦聪人有此姓。  得姓始祖  蒋伯龄。乃周公旦第三子,周武王姬发灭掉荒淫无道的商纣王之后,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摄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的叛乱,确定宗法制,创立了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同姓诸侯,其中将自己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地,称蒋伯。公元前六一七年,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便以国名为氏,并尊蒋伯龄为蒋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河南为蒋姓的最初发祥地,楚灭蒋后,蒋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迁。秦汉之际,有蒋姓西迁入陕西,东迁入山东,其中在山东博兴、寿光的蒋姓繁衍的最为旺盛,故蒋姓世代有以“乐安”为堂号的习俗。蒋姓南迁较一般姓氏都早,始于汉代,东汉建武年间,逡道侯蒋横遭谗害,其九子避难四方,光武帝醒悟后,九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颍、会稽侯郑、临苏侯浙、临湖侯曜、浦亭侯巡、临江(今四川忠县)侯川、九江(今属江西)侯稔、云阳(今陕西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苏宜兴)侯澄。可见,自蒋横以后,其子孙多数散居于我国南方的江苏、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并且成为当地的开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蒋姓活动范围大大增加。东汉末年,有一支从河南迁往山东东莱郡,三国时曹魏的蒋济即其后裔。此期有蒋休(西汉名臣蒋翊之十世孙)自乐安迁义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其子孙有迁浙江奉化之三岭。据考证,天下无二蒋,蒋姓中国人本出自于一家。汉代以后的蒋姓,大都出自江苏的宜兴,其始祖为函亭侯蒋澄,后来中国的蒋姓人家,绝大部分都是从宜兴繁衍出来的。唐初,陈元光入闽开漳,有蒋姓将佐随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蒋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时,蒋翊的后人蒋显,出任四明监盐官,住在宁波城内的采莲桥,其后代文人蔚起,成为甬上望族。宋以后,福建、广东蒋姓已盛,元季,仕杰公(宋神宗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之裔)始迁奉化武岭禽孝乡(即今溪口镇),此即蒋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闽粤蒋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居台湾,蒋姓族人大批随往。如今,蒋姓已广布天下,尤以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蒋姓约占全国汉族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发表于 2014-2-4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根溯源  1、蒋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统与来源与西周皇族有关,据《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载,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龄,周成王时受封于蒋(今河南固始东北蒋集,一说今河南光山县西),建立蒋国,为伯爵,史称其为蒋伯。春秋时,蒋遭楚灭,蒋伯的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蒋氏。2、其他少数民族如满、蒙古、回、拉祜、保安、布朗、苗、瑶、傣、土家、壮、羌及苦聪人有此姓。  得姓始祖  蒋伯龄。乃周公旦第三子,周武王姬发灭掉荒淫无道的商纣王之后,建立周王朝,在位不久即撒手人寰,由周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旦摄政,周公旦助成王平息了商纣王之子武庚和东方夷族的叛乱,确定宗法制,创立了典章制度,并不断分封同姓诸侯,其中将自己第三子伯龄封于蒋地,称蒋伯。公元前六一七年,蒋国被楚国所灭,其后子孙便以国名为氏,并尊蒋伯龄为蒋姓的得姓始祖。
发表于 2014-2-4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繁衍播迁  河南为蒋姓的最初发祥地,楚灭蒋后,蒋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迁。秦汉之际,有蒋姓西迁入陕西,东迁入山东,其中在山东博兴、寿光的蒋姓繁衍的最为旺盛,故蒋姓世代有以“乐安”为堂号的习俗。蒋姓南迁较一般姓氏都早,始于汉代,东汉建武年间,逡道侯蒋横遭谗害,其九子避难四方,光武帝醒悟后,九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颍、会稽侯郑、临苏侯浙、临湖侯曜、浦亭侯巡、临江(今四川忠县)侯川、九江(今属江西)侯稔、云阳(今陕西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苏宜兴)侯澄。可见,自蒋横以后,其子孙多数散居于我国南方的江苏、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并且成为当地的开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蒋姓活动范围大大增加。东汉末年,有一支从河南迁往山东东莱郡,三国时曹魏的蒋济即其后裔。此期有蒋休(西汉名臣蒋翊之十世孙)自乐安迁义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其子孙有迁浙江奉化之三岭。据考证,天下无二蒋,蒋姓中国人本出自于一家。汉代以后的蒋姓,大都出自江苏的宜兴,其始祖为函亭侯蒋澄,后来中国的蒋姓人家,绝大部分都是从宜兴繁衍出来的。唐初,陈元光入闽开漳,有蒋姓将佐随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蒋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时,蒋翊的后人蒋显,出任四明监盐官,住在宁波城内的采莲桥,其后代文人蔚起,成为甬上望族。宋以后,福建、广东蒋姓已盛,元季,仕杰公(宋神宗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之裔)始迁奉化武岭禽孝乡(即今溪口镇),此即蒋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闽粤蒋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居台湾,蒋姓族人大批随往。如今,蒋姓已广布天下,尤以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蒋姓约占全国汉族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发表于 2014-2-4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繁衍播迁  河南为蒋姓的最初发祥地,楚灭蒋后,蒋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迁。秦汉之际,有蒋姓西迁入陕西,东迁入山东,其中在山东博兴、寿光的蒋姓繁衍的最为旺盛,故蒋姓世代有以“乐安”为堂号的习俗。蒋姓南迁较一般姓氏都早,始于汉代,东汉建武年间,逡道侯蒋横遭谗害,其九子避难四方,光武帝醒悟后,九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颍、会稽侯郑、临苏侯浙、临湖侯曜、浦亭侯巡、临江(今四川忠县)侯川、九江(今属江西)侯稔、云阳(今陕西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苏宜兴)侯澄。可见,自蒋横以后,其子孙多数散居于我国南方的江苏、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并且成为当地的开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蒋姓活动范围大大增加。
发表于 2014-2-4 21:14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汉末年,有一支从河南迁往山东东莱郡,三国时曹魏的蒋济即其后裔。此期有蒋休(西汉名臣蒋翊之十世孙)自乐安迁义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其子孙有迁浙江奉化之三岭。据考证,天下无二蒋,蒋姓中国人本出自于一家。汉代以后的蒋姓,大都出自江苏的宜兴,其始祖为函亭侯蒋澄,后来中国的蒋姓人家,绝大部分都是从宜兴繁衍出来的。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