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的教育 近日,人民日报刊载文章‘别都当了懂事长’文章提到采访中,有企业家抱怨,“现在是企业院校化、院校企业化,不少校长、院长都成了董事长,只想拉钱搞项目,不搞公益性、基础性研究,这叫什么事儿啊?”可当“项目、论文、成果转化率”成为考核主要标准,短期内难见效益的“隐性成就”,如何能吃香。 该文章鞭辟入里的分析了当下我国高等院校的研究选择趋势和发展情况,文章对现在我国高校的研究情况表示担忧。同时近日看到相关消息,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直接和毕业生就业率挂钩,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学科就要减招。这样的情况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市场的冲击和功利的挑战,在现实成就和利益面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学科和研究,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空间和良好发展环境,然而短期内难见效益的学科和研究,自然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这种情况的形成一方面确实是市场选择的,另一方面来着高校的调整。就当下的情况而言,个人觉得着眼于长远,丰富的学科才能缔造丰富的人才体系,多样的基础研究才能够发展整个科技科学体系,“功利”务实的教育自然有悖于该事实。 随着研究机构企业化,就业难等情况的出现,再来看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调整,会发现其实他们也有很多的无奈。就就业难而言,对于高校来说,保证就业率不止是为了考核也是对学生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某个专业的就业不理想证明该专业的市场需求不明显,如果不调整招生比例,很大程度的会影响到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发展。所以“功利”的教育是市场选择和高校调整的共同作用结果。我认为,市场选择当然重要,但从学术和研究方面来说,不能没有市场就不做没有效益就不搞。当不符合市场选择的学术和研究面临着资金短缺、项目缺乏、人员不齐、关组不够的一系列情况下开展起来肯定是举步维艰的。这个时候,相关的政府职能机构是否能够给这些学术和研究一些必要和真切的帮助,让学术和研究全面均衡的发展,这样才能形成科技科学全面繁荣的景象。
作者:岁月屠夫
微博:@南须南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