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雪梅傲霜寒
——记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尹家乡大垭口村大学生村官张雪梅
有一位姑娘,韶华岁月,却忍受着癌症的折磨;
有一位党员,罹患重病,却书写着人生的风华;
有一位村官,家境贫寒,却无怨无悔帮助别人;
她说:“如果我不在了,我愿捐出自己有用的器官;如果能活下来,一定努力回报社会,关心帮助更多的人。”
她,就是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尹家乡大垭口村大学生村官张雪梅。
扎根农村,踏实做事
2009年,大学毕业的张雪梅放弃在广州中顺集团月薪3000多元的优厚待遇,竞聘到尹家乡大垭口村当村主任助理。
跃出农门,再进农村,社会不理解,家人不支持。同学笑她“没追求”。母亲更是声泪俱下:“我就你一个娃儿,辛辛苦苦送你读大学,本指望你摆脱‘农皮’,哪晓得你这么‘没出息’,又回到了农村……”
“没追求?没出息?不!我的根在农村,就是在农村踏踏实实做几件事”张雪梅坚信自己的选择。
一个大学生当村官能做什么?人们在质疑。
张雪梅的回答是:力争做得更多、力争做得更好、力争做到极致。
上任不到一月,她就跑遍了全村6个社,挨家逐户了解情况,200多页的笔记本上记得满满的。
当她将一份《关于大垭口村的现状与出路的思考》的调研报告送给村支书王学方和村主任邓文喜的时候,两位“主官”又喜又惊。喜的是自己长期没有想透的东西有了答案,惊的是看不出来眼前这个朴实的女娃娃还真有“两刷子”。
“交通”、“产业”是这份报告里的关键词。王学芳说:“张雪梅抓到了群众的心窝里。”
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说来容易,做起很难。
2009年11月,村上决定硬化2.9公里的尹(家)—护(垭)公路大垭口村段,整个工程预算109.5万元,需人均筹资730元。张雪梅和她的同事们就遇到了一系列难题:
因农村债务锁定前,村上差部分农户的钱没给,他们不愿再出钱;
有些农户家里困难,确实拿不出来钱;
有些农户整家外出,长年联系不上,更别说让他们出钱;
惠农政策资金多,但又不准扣钱。
怎么办?!
村上的干部还要照顾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大量的工作交到了张雪梅手上。
大垭口的农户住居分散,而且白天大家都在田地里忙活,张雪梅就让一名村干部陪着,带上手电筒,晚上走家串户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有时一晚只能走两三户人家。饿了就凑合着随便吃点,困了就在农户家里住。
一户、两户……,一次、两次……不记得遭受了多少白眼,也不记得吃了多少闭门羹。
有人笑她自不量力、有人劝她放弃……
张雪梅说:“开弓没有回头箭,定了的事,越是困难越要挺住!”
建立在外务工人员花名册,通过他们的亲友了解联系方式,并寄出《致尹家乡大垭口村外出人员一封信》;
到大垭口村在外工作人员家里登门拜访,讲前景,说困难、求支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他们筹集了70.4万元。
还有39.1万元的资金缺口!张雪梅提议让村组干部到信用社贷款,等项目资金来了再还上。有人不乐意,张雪梅就用自家的房产证贷了7万元交给村主任邓文喜。
村道路硬化工程动工后,张雪梅就穿梭在工地上,组织专业施工队伍、抓安全生产、监督工程质量。
而今的大垭口村,所有村组公路全部硬化,打通了到阆中市和仪陇县的联网公路;重建了村级阵地,新建了小学;人均纯收入由3451元增长到5636元。
“大垭口能有今天的发展,她功不可没。”王学芳说。
做群众工作,关键是方法对路
2010年3月,正是种春玉米的季节。张雪梅兴冲冲地与村党支部书记王学芳等同志到三社指导群众铺地膜,工作原本很顺利,当铺到水井坪的时候,一个叫邓秀华的妇女给了她们“泼了一瓢冷水”:“我自己的地,想种啥就种啥,想咋种就咋种,你硬是管得宽哟。”
局面陷入僵持。张雪梅想,哪有融化不了的冰?就主动上前套近乎:“大娘,我是大学生村官张雪梅。我们不是来管您的,而是来帮您的。”
看到邓秀华脸色有些缓和,张雪梅和她拉起了家常。邓秀华告诉她,儿子媳妇都在外务工,家里劳动力少,再说铺不铺地膜没区别,也就是好看嘛。
“不光好看,这里边区别大着呢!同样一亩地,铺了地膜可增产400斤。”张雪梅和她算起对比账来。
张雪梅接着说:“这样吧,我们帮您铺。”说完就招呼同行的村干部卷起袖子干起来,一分钟、两分钟……十分钟过去了。实在看不下去,本来准备赶集的邓秀华也参与了进来。
亲情式沟通、算账式对比、参与式服务,通过长期与群众打交道,张雪梅总结出“三式”群众工作法,并在全乡推广。
“那个女大学生有‘两刷子’”。邓秀华逢人便说。到了收获的季节,她硬是要塞给张雪梅10个玉米棒子。
觉得张雪梅有“两刷子”的不止邓秀华。让乡党委书记张勇感慨不已的是,前些年尹家乡是出了名的“信访告状乡”。
“现在国家政策那么好、惠农政策这么多,我们天天与群众打交道,大家咋还不满意?”张雪梅与乡村干部苦苦思索。
“还是方法不对路。”张雪梅第一个给张勇汇报自己的想法:“做群众工作不光是干部的事,必须让群众参与进来。”
根据她的提议,尹家乡搞起了“群众论坛”:由乡干部主持,以村为单元,每季度召开一次户主会,大家想说的、想问的,都可以在现场说、现场问。
有了正常的意见表达渠道,村民可“不客气”:有人说,个别村干部私心重,就连低保评定都是优亲厚友;有的说,村里的道路需要维护,没人组织……一时间,村里像“开了锅”。
有人说她“多事”,有人怨她在公众场合让自己丢了威信、失了面子。
张雪梅说:“群众有意见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能正确对待群众的意见。”
乡上把群众提的意见作了梳理,能够现场办理的,就现场办理;不能现场办理的,明确一名干部负责,并约定时间内办理。
“这个方法最大的好处是让群众参与进来,由旁观者变成了局内人。”张勇说。
区信访局长陈强介绍, 2010年以前,尹家乡短路拦车的、告状信访的每年都有100多起,这两年每年只有几件了。
工作不分你我,做好才是效果
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加之遇事爱动脑子,乡上一有重大任务和紧急工作,大家都会想起她,张雪梅也总是乐于接受。
2011年冬天,全乡要将残疾人情况录入全国信息系统。时间紧、任务重、工作要求高,大家都不愿意接这个烫手的“山芋”,张雪梅却主动请缨。
白天,管理系统平台繁忙,信息录不进去,张雪梅就到村里走家串户。晚上,一回到寝室,她就借来一个煤炉子,打开电脑,开始紧张的信息录入工作。
冬天,乡镇的夜晚寒冷而孤寂。张雪梅往往要工作到深夜两三点,有时甚至一干就是个通宵。冷了,就把手放在火炉上烤烤;饿了,就泡碗方便面;困了,就用手掐掐鼻子、揪揪眼皮。
一天凌晨四点过,乡长曾大华起床上厕所,看见张雪梅寝室里的灯还亮着,过去一看,她正在专心致志地工作,就关切地问:“你怎么这么早就起来了?”被吓了一跳的张雪梅回答:“我还没睡呢。”
通过张雪梅半个月的努力,提前完成了全乡362户残疾人的信息录入。这一年,尹家乡被评为全区残疾人工作第一名。
“别人会做的事做出精彩,别人不会做的事做出经验,别人不愿做的事做出感动。”是张雪梅的人生信条。
2011年腊月二十九,正是万家团聚的时候,这天也是张雪梅的生日。晚上9:00。民政办主任张波从巴中城打来的电话:“有人马上要到乡上去补办结婚证,他们正月初二要到沈阳务工。我现在有点急事,你能不能跑一趟?”
张雪梅二话不说,就让丈夫张全宝骑上摩托往尹家乡跑。经过1个多小时的路程,当他们赶到办公室的时候,头盔上都结了一层薄冰。顾不上休息,她马上热情地为杨波、张薇补办了结婚证。
杨波夫妇看到张雪梅手脸冻得发紫心中很是不忍,想到她大年夜还在给自己办事,心里更是感动,执意要给她封个红包。张雪梅很坚决的拒绝了,她说:“能给你带来方便,我也很快乐。”
给别人方便,给自己快乐。就是秉持这种想法,张雪梅在尹家乡工作了4年。
4年来,村道路建设工地上留下了她的倩影,中草药种植园印下了她的足迹,纠纷调解的小路上荡漾着她的笑声,人口普查的走访中充满着她的温情……
没有人能记清她做了多少事,为别人解了多少难、分了多少忧,但大家都记得她那句“口头禅”——工作不分你我,做好才是效果。
只要心不死,身体就不会倒下
因为天生爱笑,在尹家乡张雪梅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微笑天使”。
然而,上天却和这个“微笑天使”开了个残酷的玩笑:2012年4月,张雪梅发现自己的左乳房有肿块,医院检查结论为乳腺癌。
晴天霹雳!张雪梅不相信,她丈夫张全宝也不相信,一次又一次复查,一次又一次确诊:癌症!就是癌症!
“当时她还不满26岁,我们才结婚两年啊,怎能接受这个现实呢?”张全宝说。
经过3次痛彻心扉的相拥而泣。张雪梅反而劝起了丈夫:“既是现实,我们就愉快接受,不能把握明天,我们就珍惜今天,下辈子我还做你的爱人。”并叮嘱张全宝,一定不要把她的真实病情告诉别人,自己要与病魔作斗争!
2012年8月30日下午6时,天气闷热得可以拧出水来。刚做完化疗手术在家休养的张雪梅从天气预报上获知24小时内有强降雨的信息,便让丈夫用摩托车送她去上班。
母亲闻讯出来:“命都要不啦?你不为自己着想,也替我们想一下嘛。”
“抗洪抢险又不缺你一个,逞啥子英雄嘛。”张全宝劝她。
“是不缺我一个,但关键时候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知道拗不过,张全宝只好送她。
大垭口村二社玉皇观傍山堰下边的山体属于滑坡地段,山下居住着34户110人,他们是张雪梅时常牵挂的人。
赶到现场,已是暴雨如注。张雪梅迅速投入到疏散群众、搬运物资中。
70多岁的邓文信和家属彭秀芳都是残疾人,两人说什么也不相信有那么大的危险,还说即使死也要死在老屋里。
一向温文尔雅的张雪梅生气了:“就是抬也要把你们抬出去!”
细心的王学芳注意到,平时从不拈轻怕重的张雪梅,今天搬运的都是些碗筷、凳子、铺盖等重量较轻的物件,而且干一会儿就要停下来休息几分钟。如此,已经有好几次。
王学芳问:“你怎么啦?”
“一点小感冒。”张雪梅若无其事地说。
“唉呀,生了病就休息嘛。”王学芳非常心疼这个“女儿”。
“抗洪抢险要紧。”张雪梅笑着说。
时间在一分分钟流逝。经过3个半小时的鏖战,群众得到安全疏散,贵重物资全部转移。
12点左右,伴随着“轰”的一声,洪水拌着泥石流席卷下来,冲毁了邓文信等3户房屋。
安顿好心有余悸的村民,张雪梅与其他村干部开始轮流值班,防止发生次生灾害。
整整一年,除了家人和朋友,没人知道她在与死神赛跑。2013年7月28日,一名与她同年选聘、十分要好的大学生村官在四川新闻网巴中论坛上发了一篇张雪梅癌细胞已经扩散并转移到肺部的帖子。至此,人们才知道她的真实病情。
一时间,张雪梅成了“名人”。街坊邻居、单位同事都不相信:“不可能哟,一点儿看不出来。”
张勇劝她在家静养,张雪梅近乎哀求地说:“心若不死,身体就不会倒下。书记,您就让我在有限的时间里再做点事吧。”
“只要身体稍微好点,她都坚持上班,抢着帮大家干些事情。”乡长曾大华介绍。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在张雪梅的笔记本扉页工工整整地写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八个大字。
下苏村四组村民李俊灼是张雪梅赠予过“玫瑰”的人。
2011年7月的一个逢场天,张雪梅去乡民政办帮大垭口村民办事,看见一名年轻女子手脚都已经肿得发亮。
生性善良的张雪梅主动上去和她攀谈起来,通过了解得知这个女子叫李俊灼,患了尿毒症,丈夫在外务工,家里又没钱,已经一周没有透析,只能靠用注射器扎小洞洞给身体排水。善良的张雪梅听了鼻子一酸,立即向同事借了100元交给李俊灼,让她好好治病。
8月3日上午,张雪梅和同事在尹家乡天福街搭台为李俊灼募捐。下午,她又委托下苏村的干部将募集到的3060元交给李俊灼。后来,李俊灼说,正是这笔钱让她又做了5次透析,给了自己生的希望。
“我们一家人的收入每月只有3000多元,为了结婚买房子,家里负债10多万元。虽然家里条件不好,但凡谁有困难,只要晓得,她都要搭把手。”张雪梅的丈夫张全宝说,“这样的帮助,并不因她得病而间断。”
2012年5月,张雪梅在巴中市中医院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和连续化疗。在同一医院治病的李俊灼得知情况后,买上一箱牛奶去看她。
看到张雪梅苍白的脸庞和缠满纱布的上身,李俊灼刚想劝慰她,却泪如雨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张雪梅看到李俊灼虚弱的身体有了点力量,反而安慰她:“现在医疗条件这么好,尿毒症又不是啥绝症,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趁李俊灼上厕所时,她又让母亲悄悄在李俊灼的挎包里放上200元钱。
送张三100、给李四50……,她每月工资只有1500元,每年资助别人的钱却有1000多元。张雪梅说:“钱都不多,我只是想给他们一点温暖。”
一传十、十传百,张雪梅的事迹在巴中市逐渐流传开来。
区委组织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向她学习的通知,并联合团委、工会、妇联等部门发出向她捐款的倡议书。
市委组织部、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部门派员登门探望,勉励她安心治病、战胜病魔、创造奇迹。
机关干部、青年学生、农民工人包括一些孤寡老人纷纷为她送上祝福。
雪压青枝待春还,梅香傲骨过难关;早将二竖抛云外,愈爱愈美志如云。巴中市青年志愿者协会为她送来了牌匾,寄寓“雪梅早愈”。
“不少领导经常来关心慰问,每天都能收到一些短信和善款。”张雪梅说,“他们让我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坚定了我与病魔作斗争的勇气。”
“如果能够活下去,我要努力回报社会,关心帮助更多的人。” “如果我不在了,我愿意捐出自己有用的器官,让别人用我的眼睛多看看这个精彩的世界,用我的心脏去感知社会的温暖……”
这就是张雪梅!一个像雪一样美丽圣洁,像梅一样愈寒愈香的姑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