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广安中学是我们的母校,也是邓小平、刘田夫、吴雪、邓恳的母校,张澜先生等等亦在此讲学和从事革命活动。建校至今,她培养和造就了数以万计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国家级重点中学。
时值母校建校100周年纪念,我们怀着一颗敬仰和留念的心情,在世界不同的地方用我们的热血和声音歌颂她,怀念她,感谢她,更感谢培养、关爱我们的老师和校友。
新年伊始,让我们面对广安城下波光粼粼的渠河水,面对我们伟大的祖国,面对新世纪的又一个100年,让我们携手向前,走向世界,走向广安中学新的制高点。这篇回忆录,谨作为我们的一份的心意,向我们的母校祝福,向所有广中的老师及校友表示衷心的敬意。
我们的母校____广安中学,从建校至今已艰苦卓绝地走过99个春秋。自共和元年由紫金书院改制为广安州立中学堂起,近100年来经历了多次迁徙。创建后第二年,广安州改县,学校亦改名为广安县立中学。1939年失火被烧,次年又遭日寇轰炸。为了保障学校安全,维持正常教学,是年秋,便迁往县城东南边的千年古镇甘溪场,在著名的南宋名相安丙故居____褒先寺___度过了安定的5年历程。抗战胜利后学校重返广安县城,直至1952年广安教育调整,广中由云顶山迁至平桥并改名为广安第一中学。2003年为庆祝校友邓小平同志100年诞辰,学校即恢复为广安中学。
几十年来,学校多次搬迁,大多数人已不熟知;而学校在褒先寺的一段经历更是鲜为人知。今母校100年大寿将至,作为广中校友、甘溪场人的我们,有责任将那段美好的岁月回忆述说出来,以飧大众,共享母校壮年英姿和美好的情韵。
“古寺临甘溪,朝夕鹤鸣,祥气瑞兮!晨钟暮梆,朗朗声兮!晓风晚霞,景色佳兮!贤臣学子,古今风兮!美哉古寺,佳哉甘溪!”这就是当年母校旧址褒先寺的写照。那时的我们还是蒙昧孩童,每到喜庆佳节到来之际,便由身为广中校友的哥哥们带领,去褒先寺游玩。在水波粼粼、树影婆娑的校门前,一对器宇轩昂的的石狮热烈地欢迎着游客的到来。跨进大门,幽静的天井把阁房分置两侧。走上月形水池石板甬道,你就可以看到翠绿的万年青沿着池岸蜿蜒,高大的黄桷树伸开了华盖;在参天古柏的枝干上,成群的白鹤或站立、或仰卧、或扑打、或翱翔;被麦冬草围成的花圃里,木兰花亭亭玉立,腊梅花幽香袭人。前面就是一坡台阶,沿级而上进入围台的的第二道校门,便是‘日’字形的两厢教室了。日字的正中则是大红四柱的礼堂,它的正面有悬挂孙中山先生遗像的训讲台,讲台两侧为办公室和教师备研室。大钟和木梆分放在礼堂两侧藉以转达学校的号令和警示。礼堂前区是高中部教室,教室外面有四个花园和两方水池,拱桥甬道穿越其间。可扶栏抚狮观望园中奇花异草、池中假山、石墩和珍枝秀卉,风光迤逦,怡心悦目。礼堂的后区是初中部教室,环绕的池形花园和十字状林荫大道把教室分成南北两厢,漫步其间,可以逐蝶赏花以消除读书的闷倦。由此再向上登过数级石梯来到一方高台,便是教师食堂和员工卧室了。在它的窗外有由石屏、石盆、假山、石乳、芭蕉,玉兰和乔木等等围成的后花园。三五之夜,明月半璧,挂影斑驳,玉兰袭香。常见老师设桌谈心,哼歌休闲。后花园的矮墙外是竹树环合的茂密园林,林中树竹数百余种,高低群落竟相繁生。林间曲径通幽,阡陌纵横,宛若盘陀迷宫。九口龙盖园井,散藏其间,谓之九龙奉圣。还有古塔幽穴密奥不测。园中狐鼠蟾蛇、蝉鸟虫鱼无所不俱,但从未伤人。教室和园林之间对称地排列着一大片草地和楼宇。左侧是上下两层的绿茵操场,也是课间和体育课的活跃天地。做操、打球、学器械;游戏玩乐,在这里充满了笑声和呐喊声;晴天朝会升旗,夕会小结训事,这里又不乏歌声和哭声。右侧是名曰中山院的学生宿舍。四面花木葱郁,到处厢房排列。黄橙橙的枇杷在翠绿肥大的树叶间迎风摆动;紫红色的青刚子在高大的树枝上摇曳,散落在地上的颗粒如陀螺还在得意的转动。莘莘学子在这里得意忘形。唱歌跳舞,嬉戏娱乐,或述说园林游玩的风趣,或憧憬华蓥山边徐徐升起的红日;时逢鹤鸣兔窜,也会激起阵阵欢笑。那秀丽的乡村环境,那简朴的山区生活,为他们铺就了一条宽阔而艰辛的路。
褒先寺是我们母校广安中学的陪址,也是我们甘溪小学的故址。我们五六岁时,广中还在褒先寺,大伙儿都在下场口的禹王宫发蒙读小学。广中搬迁后,我们便来到了这美丽的新校园。幼小的心灵对新校址充满着仰慕和热爱:宽敞、幽静、鸟语花香、风景如画。我们时常去竹林里嬉戏游玩,去方塔下掘土寻宝,在潺潺的小溪边荡水,在礼堂的黑色大理石碑前凝望____传说那里是进入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早上入学,坐在宽敞的教室里还不时观望窗外摇动的树枝,聆听园林中飞鸟的啼鸣。课间,同学们常在花圃边述说石榴的火红,在池塘旁指点金鱼的酣畅。曾记得,我们几位同学选一水竹密林为宅,搬石为桌,扎藤为蓬,组织“同心协力”乐园。当下课铃一响,大伙儿便直奔而来:读诗唱歌,吃糖、饮水,谈笑于斯,欢乐不已。放晚学时,则分路列队回家,走过十村八里农田。我们街上的同学常逗留于学校,或打球,或聊天;或林中捕蝉,或爬树探巢,或钻穴寻密……暑假中还多了傍晚池中游泳、清晨林中跑步等活动。寒假则锯杂树作弹枪,玩耍于邻里街坊;削慈竹作年号,吹鸣于三庄四舍。1950年春节,10多位学童砍来褒先寺的竹子绑扎了一条小彩龙,灯光悦目,游乡转街,何其欢乐!小学毕业后,我们相继转入广中,寒暑假仍要在褒先寺度过无数时日。在那里组织“中学生返乡同学会”,自编自演各种文艺节目,为故乡人民演出;挑水拾柴,为军烈属分忧;或瞻仰母校风貌,留恋褒先寺的一草一木;或组织读书会,探讨古今中外史话;或赋诗练拳,强身健体,陶冶身心。不时也细心观赏儿时的遗留,看看第二校门上高贴的小学毕业榜:我们的名字依然历历在目。多么令人依恋的校园!我们的金色童年焕发着褒先寺的光辉,如今雪髪霜鬓,仍记忆犹新。因为,褒先寺永远铭刻在我们的心中。
回忆过去,在褒先寺就读的广中同学们给我们留下了些什么印象呢?穿黄绿色童子军军装的初中生,胸前飘着有金属节蓝领带和佩着三角形蓝白胸章、个子虽小却神气十足;而那些高个子的高中生,全身着芝麻色的中山装,常出入于围墙外的碉堡中,文雅的风态超越于神气。这些大哥哥们曾与我们穿草绿制服的小学生们一同列队,手拿三角彩色纸旗,在甘溪场街上齐步***庆祝双十节。晚上去褒先寺礼堂看他们演文明戏,听大合唱,观赏舞蹈、武术等等,大家非常敬佩他们的才华。又一次,看见他们怒气冲冲、成群结队地聚集在挂着青天白日旗的乡公所门前,举拳头,呼口号,抗议苛捐杂税。把那些背木把步枪的乡丁都吓跑了。听说还举行了罢课,赢得了学校不再缴纳猪厘金的胜利,保障了师生员工的伙食。还有一次最难忘的活动,就是举行抗战胜利的火炬***:白天满街贴出各类标语,到处举行街头宣讲、演唱;晚上师生们手持彩旗,举着纤索火炬列队***。似一条火龙蜿蜒起伏,在古老的长街上激情翻腾,一腔爱国热情久久地流连在古寺的环路上,长长的队伍起落呼号。从褒先寺到上场口,然后穿过通街,由下场口返回学校。
回忆那些年月,我们常常在校园里流连。在月兔出山之时,徐徐散步于校园马路上。观望那林木葱葱、火光如豆、闪烁星火的高顶山远景。”这又是何等悠闲自逸的校园生活。如此称心如意的教学环境,800余名师生讲学求知。师,不受奔走之苦而教人不倦;生,焚膏继晷为之学而不厌。让莘莘学子奋发上进,不负期望,励志成才,造福社会,令人兴奋,叫人欢欣…..
曾记否,在那战乱火燹之后的云顶山旧校址里,“刍尧雉兔出入无禁,败瓦断垣疮疾满目,校舍园圃残破不堪,呈现一派荒凉景象。”再回首甘溪场的褒先寺校园,绿树葱茏,优雅宁静,又何其依依。在这里,师生门远离火灾后的瓦砾废墟,避开了日机的狂轰滥炸,摆脱了惶恐不安的疮痍境地。在那“日迟迟而柳依依,鹭鹤生息于丛林之中。朝夕不绝于耳者:朗朗书声,哑哑鸟声,唧唧虫声。斯声者,俾人而自乐之。”这是多么芯人心扉的书院氛围。这,不能不认可在褒先寺的避难育人之功!
追溯母校旧址褒先寺的修建,还有一段荣幸的情愫。
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安丙时任四川督府。其人文韬武略,对南宋王朝满怀忠臣之心。带兵奋勇抗金,累获战绩,保卫了南宋江山,誉为抗金名将。继又平服了红巾动乱,绥靖天下,安定黎民,为南宋王朝立下赫赫功勋,被封为丞相。暮年归居故里甘溪场。辞世之后,乡人塑像供奉。故以褒扬先人的褒先寺便留存至今。广中乔迁于此的时候,已经不见神像庙龛,仅在大殿右侧留有一黑色大理石为记。当前,唯有孙中山的遗像和列列志士挂璧,然殿阁厢房尤存。据传述,进山门的天井阁房便是当年的天王殿,两厢的罗汉殿变为中山院宿舍。上世纪50年代后期,褒先寺累经变迁,一个拥有1000余师生的完全小学又并生出一个永兴中学。葱茏苍翠的林园多处遭毁,园外垣墙已扩展变化,房多而林疏。偶尔返校重游,总油生感慨。我们曾期望恢复当年面貌,相与有成就的不少校友交谈,进谏有关部门共襄修复大计。新世纪初,我辈相邀返乡里,重踏故园,不料小学已经搬迁,以重塑安丙旧居为主体的修复工程已展现在眼前。欣喜不已,为此亦留影作念。
时隔多年,如今褒先寺更见辉煌。古寺复兴已与周边景点融汇成为华蓥山区一大旅游景观:如华蓥山中的明珠____天池,细雨柳浪,彩舫引鹤,是人见人爱的高山平湖;有云雾缭绕的高顶山,翠峰隐约,云海佛光,象传说中的美奂仙境;有奇石嶙峋的小山坝,荫蔌石林,峭壁陡崖,恰是惟妙惟肖的卡斯特地貌;有幽深20里的神仙洞,钟乳石笋敲音如乐,暗渠隐穴盘桓如织,堪称天府之国的水帘洞景…..各处的秀丽风光与古寺甘溪的人文风貌珠联璧合,相互辉映,使母校故址的情韵更加令人憧憬,发人怀念,引人向往!
吾侪回忆,道出母校当年一段史迹,以馈献母校和社会,让大家共同了解广安中学的古往今来,庆祝母校100诞辰,共享母校那段美好年华,共愉共悦也。
撰稿: 李永远 贺明梅 王以辅
(2004年2月第一稿于广安)
(2011年7月修改于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