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的诱惑
------ 我的端午节游记
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2013年的端午节虽然没有道尽传统节日的内容,但借着这个时机,我与大自然有了一次亲密地接触。
趁着端午节放假的时机,我和福建宁德的朋友一行,启程了甘孜的摄影之行。
从成都出发,我们走雅西高速到石棉下高速,从石棉到泸定,沿康定、新都桥、塔公、八美、丹巴、小金、卧龙、都江堰回成都,四天时间,行程1100公里,匆匆掠过甘孜的一角。
一
原本就很紧张的时间,由于防备二郎山这条路的塌方堵车,我们选择了走雅西高速到石棉这条道进甘孜。
由于我们是从彭州和双流不同的地方出发,于是我们聚集汇合的地方便在石棉雅攀高速出口处。天下摄影人本是一家,大家虽不曾相识,见面后宛如一家,大家相互介绍后便正式开始了摄影之程。
石棉到泸定这条110公里的省道,从来就不是一条好走的道,沿大渡河逆流而上,石棉境内虽然路面好,但弯道多,到了甘孜境内那路是又窄又烂,好几段路在会车时都要提前找好会车点。即使这样,自前年以来,无论是轿车还是越野车,在选择二郎山和这条道时,大部分小车都走的是这条多绕100多公里的道。
在这条路上,隔大渡河相望的安顺场是个小有名气的地方。1863年5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领的太平军,在这里遭清军围追堵截而全军覆没。1935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也曾经在安顺场渡口强渡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要中国工农红军在安顺场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计划。
宁德朋友仰慕海螺沟,又一定要到泸定桥看一下,由于线路冲突,时间太紧,我们放弃了海螺沟、雅加埂红石滩、康定这条线,只是专门往返20公里到海螺沟景区门外看了看,选择了走泸定、康定这条线,把遗憾留在海螺沟。
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的泸定桥,因1935年5月29日,红军17名勇士飞夺泸定桥而使这座桥闻名中外。当宁德朋友走在桥上,看到他们端着相机频频拍摄,看到他们在低头看着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看到身边那么多的进州游客都一定要在泸定桥站一站,来回走一趟,都一定要在桥上留一张影,我想,大家的期许和感慨一定也是多彩和复杂的。
二
第二天早上,来自福建离“长三角”和日本、韩国最近的中心城市的宁德朋友,在海拔4298米的康巴第一关折多山体验他们的身体。
折多山是甘孜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西面为高原隆起地带,有雅砻江,右为高山峡谷地带,有大渡河。折多山以东是山区,而折多山以西则是青藏高原的东部,即是我们平常说的“深度藏区”。
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一个极好的天气,蓝蓝的天上,云朵还没有出来,太阳下的折多山顶非常漂亮,是藏区风光的另一番景象。驱车路过的、摄影采风的、拍摄婚纱的、单车骑行的、专程上顶的,好一派热闹场面。
李大哥拍完了照感觉身体不适坐回了车上,张大哥鼓足了勇气要沿石阶登上山顶挑战一下身体,最终还是在半坡下来了。我们收刀拣挂,赶紧驱车下山前往新都桥。这时,我们为朋友们准备的红景天口服液、肌苷口服液、氧气瓶一一派上用场。
距康定城80公里的新都桥又叫东俄罗,是一个镇名,而不是一个景区。新都桥海拔约3300米,并没有突出的标志性景观,但沿线却有10余公里被称为“摄影家走廊”或“摄影天堂”,是川藏线南北分叉路口,是从西藏通往康定的必经之路。
临近正午,原本计划在新都桥民居接待点好好享受一下藏餐,由于我们联络中的失误,另一辆车已直驱塔公,我们便在街头照了几张照片后向塔公进发了。
“塔公”,藏语意为“菩萨喜欢的地方”。相传文成公主进藏时,途径此地,随身携带的释迦牟尼佛像忽然开口,示意愿意留在此地。众人立即就地按照佛像原貌复制一尊留下。塔公寺,全名“一间如意解脱寺”,是藏传佛教萨迦派著名寺庙之一,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康巴地区藏民族朝拜的圣地之一,有“小大昭寺”之称。
我们一行参观完塔公寺后继续北行,约一公里转过一个大弯,突然眼前一亮,草原、雪山、寺庙、鬼斧神工,陶醉在大自然怀抱中的人们已经忘记了饥饿,也顾虑不了高原反应,跑上跑下,选择最美的角度,等待太阳在云层中时进时出的短暂时光,按下了一张张满意的照片。我们在这里不知不觉停留了三个多小时,而下一站是我们经八美走八丹路到目的地的丹巴。
一路的行摄,带给大家的是一路的惊叹和欢乐。随便一停都是景,随便一站都让人浮想联翩,沿途有那么多的车在这里停留、沿途有那么多的人在这里住足,那是上苍给予这块宝地的灵气,让大自然催生出的无穷魅力。
三
早早地我们从丹巴兴吉酒店出发,在丹巴摄友的带领下直奔距县城7公里的中路乡。中路藏寨海拔2200米,背靠莫尔多神山,小金河水在其脚下蜿蜒流过,这里有比甲居藏寨更古朴的民居,以及山坡上分布多样的88座古碉和600多传统藏式建筑。据同行的丹巴摄友介绍,站在山顶可以俯瞰整个嘉绒峡谷及周边的藏族村寨,清晨的第一抹朝霞打在山顶上直至整个山谷完全敞亮的2个多小时里景色最为旖旎和壮观,所以,很多的摄影人都会慕名而来。车在崎岖的山路上盘旋攀爬,这样险峻的山路给沿海的朋友们带来了一丝惊诧。
在基卡村口,我们遇到了在村口转经的人们。他们每天都这样虔诚地转白塔、转经筒,向佛主求得来生的荣华富贵与幸福安康。看着老人和孩子们这样一圈圈地转下去,联想到现在的都市人生活压力这么大,竞争空间这么小,人与人之间相互失去信任,相互防备而疲惫地生活着,我忽然觉得,人有信仰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至少他会积德行善,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去做违背人伦道德的事。
沿着山路我们边摄边走向村中进发,当我们转过一个弯,看到前面李大哥一行已在地里准备拍摄收割青稞的场景时,我们也赶紧跑过去。这是一对婆婆和孙女在地里收割青稞,经过沟通,她们最终同意了我们可以拍摄。通过交谈了解到,孙女名叫泽芝,在距家10公里外的县城中学读高二,因放假回家后在地里帮家里抢收青稞。
受到感动的李大哥看到时近中午,想在主人家吃个便饭,以便给些费用弥补主人的纯朴善良,但主人没这个经营意识。一听说客人要在家吃个饭,便立刻放下劳动工具,热情地邀请大家到家作客。
在主人家,在婆婆为我们做饭的空闲时间,泽芝姐妹还穿上民族服装让我们拍摄。主人家的饭菜让客人们真正体验到了纯天然的藏餐,善良的李大哥在主人的再三拒绝下,还是留下了我们这行人应该弥补给主人的费用,并把第二天要上学的泽芝顺路带回了县城。
在车上,当泽芝给大家提出了想要我们的照片时,大家都很感慨,整整一个上午,她们没有提出任何要求,我们不但耽搁了她们地里的农活,而且连我们的饭钱都不想收。是的,她们毕竟是偏僻藏乡山寨的农家人,没有那么多的因为所以,她们无任何索求,她们很朴素,只是希望得到所拍的影像。作为摄影人,我们一定要给她们发回这些照片,这是我们每一个摄影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要求。
多么不想去惊扰这份宁静,让这古朴的山寨保持世外的纯美!
送下了泽芝,我们继续向丹巴最著名的甲居藏寨进发。
距县城约8公里的甲居藏寨,2005年由《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组织的选美中国活动中,以甲居藏寨为代表的“丹巴藏寨”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之首,是丹巴最具特色的旅游景区。“甲居”,藏语是百户人家之意。藏寨从大金河谷层层向上攀缘,一直伸延到卡帕玛群峰脚下,整个山寨依着起伏的山势迤逦连绵,在相对高差近千米的山坡上,一幢幢藏式楼房洒落在绿树丛中,她是康巴风情的名片,她是藏区的童话世界,她是摄影人最向往的地方之一。
为了我们摄影方便,丹巴影友给我们找了一位导游,当我们见到她的时候,落落大方的她自我介绍叫小格玛并欣然接受了我们拍摄的要求。在她的引导下,我们到了多才多艺的民间音乐人曾国华家,见到了这位早已耳熟的人物,流行在藏区的《神奇的墨尔多山》、《欢迎远方的客人》、《远方的朋友请到嘉绒来》等歌曲就是出自这位民间音乐人之手。
在参观完曾国华的摄影作品后,又参观了一个叫卡初甲呷办的民居接待点,在感受了这里的氛围后番然初醒,难怪每年春节长假,会有那么多的都市人家在这里的各个民居接待点过冬度假,这实实在在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跟随小格玛的脚步,无论是在藏寨民居,还是在古碉遗址,我们凭借摄影人的感觉,把一个个美丽的风光和甜美的笑脸装进了我们的相机。
拖着疲惫的身躯返回宾馆,但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一天紧张而快乐的心情,这是在都市生活中找不到的。
四
预计在甘孜的行程今天结束,我们将从丹巴、小金、卧龙、都江堰回成都。由于我们在甘孜境内没有加到97号汽油,匆忙中在小金加了一点93号汽油,小气的品牌越野车终于在巴郎山约4000多米海拔接近山顶的地方躺下了,我们只好留下年轻人守车,用另一辆车把其他人接走。
电话打到4S店,按照救急的方法,我们用了近一个小时时间让发动机冷却下来,等待油路回流终于打燃了车并慢慢翻过了垭口。接下来最烂的路当数卧龙到映秀的50多公里,听人介绍,由于遂洞施工,组织又不力,堵车四五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好得我们只堵了20来分钟,但车顶被山上飞来的小石头砸了个小凹。
宁德的朋友说,这趟行摄很有趣,有很多在沿海感受不了的东西,插曲也很精彩,特别是甘孜这块宝地,有着这样优秀的旅游资源,将来一定是个旅游热点地。
是的,甘孜很多地方的旅游都还处在未开发阶段,深度藏区还只能是自驾、单车骑行、徒步这类形式。甘孜公路是老大难问题,基础设施也很差,虽然近几年当地老百姓对旅游有所认识,但很多地方都让旅游的人不如意,也正因为这样,原生态的东西自然就多了点,也正因为这样,带着猎奇和体验艰苦而来这里的人也就源源不断。
四天时间,紧张、充实而难忘。
本帖最后由 章戈达瓦 于 2013-6-25 23:21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