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一段关于川剧《青梅赠钗》的文章——
将一些严肃的、悲剧性的聊斋故事通过重新结构戏剧情节、塑造形象转变为喜剧或为其注入喜剧成分,是川剧改编聊斋戏的一种重要方式,可称之为悲喜重构式。川剧喜剧的形成与四川的风土人情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其天生的喜剧思维,精妙的喜剧结构,奇特的喜剧手法,生动的喜剧语言,构成了川剧艺术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以喜剧手法处理悲剧题材是川剧的长处。在聊斋原著中的一些原本是严肃或悲剧性主题的故事,在川剧中大多变成了喜剧,或增加了喜剧的因素和场次。这种悲喜重构式的改编主要是通过调整戏剧结构、设置喜剧情节、塑造喜剧性格、巧用喜剧语言的方法来完成的。 如聊斋故事《青梅》虽应算作正剧,但其中一些情节却充满悲剧性,而由此改编的川剧《青梅配》则是一出喜剧,《青梅赠钗》是其主要场次。水晶县天旱,书生张介受父亲久病不愈,家中断粮。介受母子从水沟里捡来鸡骨头熬成汤,以宽父心,自己背地吃糠当饭。父亲误会母子二人背着他吃肉,吵闹起来。隔壁丫头青梅听见吵闹,前来探望,并将自己祖传金钗赠与张家解救急难,暗许终身。《青梅》故事中并无捡鸡骨头熬汤、秀才吃糠的内容,这些喜剧情节均为川剧所增加。这段戏中,对煮鸡骨头汤过程的处理是通过张生母子分别在场外场内的对话来完成的: 张 母:(向内)介受,洗了没有? 张介受:(内应)洗了。 张 母:(向内)捶破了没有? 张介受:(内应)捶破了。 张 母:(向内)火发起没有? 张介受:(内应)发起了。 张 母:(向内)水渗起没有? 张介受:(内应)渗起了。 张 母:(向内)下锅了没有? 张介受:(内应)下锅了! 张 母:(向内)熬好了没有? 张介受:(内应)熬好了! 张 母:好了就端出来嘛。 张介受:[张介受端汤上]来了。
如此熬鸡骨头汤,则把一个辛酸的生活场景经过浓缩变形成为了一种喜剧方式。接下来,母子吃糠、张父吵闹,既令人辛酸,又惹人发笑,隔壁的青梅听见吵闹到张家登门看望,喜剧情节不断展开: 张 母:哎呀,是哪个在叫门? 张介受:(开门见青梅,复闭)是个女子。 张 父:是个举子?你是秀才正好相见嘛! 张介受:是个裙钗! 张 父:城差?我家又没为非作歹,城差来做啥? 张介受:是个女大姐! 张 母:呵!李家米铺的李大姐? 张 父:老婆子,收米帐的来了,咋个办? 张介受:哎呀!妈,不是收米帐的,是一个年轻姑娘,你老人家去看一下嘛。{张介受扶父下} 张 母:哦,我怕是哪一个,原来是青梅姐叻!
人在惴惴不安之时很容易产生听觉上的混乱,因为张家已经欠下米店的债,将女大姐听成了收米帐的李大姐,也是符合心理学中语言条件反射原理的,这里运用谐音制造的生活化的笑料颇能取悦观众。在这出戏中,川剧运用了多种喜剧手法来处理一个悲剧性的故事,如象张母吃糠被噎这类生活现象的夸张表现,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寓喜于悲,悲从喜出,能给人以特殊的审美感受。 这种寓庄于谐、寓悲于喜的悲喜重构方式,适合四川观众的欣赏趣味,为聊斋戏在四川的普及提供了有利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