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421|评论: 3

[川剧知识] 【佳文薦讀】4 川剧的導演 鼓師 講口和講口戲 (重庆晚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26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川剧的導演 鼓師 講口和講口戲

                                                  據(重庆晚报) 作者 曾祥明


戏的指挥者和组织者
—川剧的导演

      导演是一个戏的指挥者和组织者,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川剧没有“导演”这个建制。演旧戏靠演员自己“合”,演新戏由演员自己“逗”,即使是很讲究艺术质量的著名川剧班社“三庆会”,也只作是在戏演出后边评议、边改进。
      1948年春节,重庆又新大戏院为“又新科社成立周年纪念”,安排了三个午场演出,其中一个大戏是《玉祖寿》,戏报上赫然写着“导演周裕祥”.这是川剧第一次正式出现导演。
      周裕祥(1911一1985)出生四川犍为,艺术活动主要在重庆。他是新中国的第一批戏曲导演,更是川剧界第一批导演中的杰出代表。在他6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至少有一半时
间从事导演工作,他对川剧导演制的建设、发展,有重大的建树和贡献。周裕祥的导演思想可以归纳为:剔除封建性槽粕,发扬民主性精华;尊重前辈艺人的创造,尊重观众的欣赏习惯;正确理解和处理主要人物;吸收鼓师参加导演组,充分发挥鼓师的作用;戏曲舞蹈不是思想感情的图解和现实生活的摹仿,而是为了表现人物心理,渲染事件和环境的气氛;有效地学习借鉴话剧、电影等兄弟艺术的长处。在周裕祥的努力下,建立了导演设计、讲剧本、分析人物、演员预习、座唱、分场排导等排戏环节和川剧导演制度。原西南川剧院、四川省川剧一团、三团,重庆市川剧院所上演的许多有影响的大戏,都是他导演的。如《将相和》、《孔雀胆》、《窃符救赵》、《十五贯》等,大多数仍是今天四川省川剧院、重庆市川剧院的保留剧目。1959年.川剧第一次出国访问东欧四国,“中国川剧团”的总导演就是周裕祥。
      新时期涌现出的川剧导演颇多,如重庆的夏庭光、胡明克、王起聪、庞祖云、宋天伟、王德云、陈少池、黄瑾良,成都的邱明瑞、邓书中、李增林、任庭芳等。其中成就较大的是原乐山川剧团的导演谢平安。
      谢平安.艺名谢跃虹,其父是川剧名小生谢文新,他原为武生演员,后为导演,所排的戏主线突出,画面丰富、舞蹈性强,善于借鉴话剧、影视艺术手段。近年为自贡市川剧团排导的《夕照岐山》、《中国公主杜兰朵》,为四川省青年川剧团导演的《死水微澜》,都享誉京华.在全国也很有影响。


三分唱、七分打
——川剧鼓师

       鼓师又称司鼓,二者的区别在于:鼓师是职称.现在分为一、二、三级;司鼓是职务,是具体一个戏的乐队指挥者。鼓师的职责是打小鼓,使用的不是鼓捶而是细长的鼓签,所以俗称“打鼓匠”、“提签子的”。在过去的戏班里,鼓师实际上起着“掌条”(相当于编剧)、排戏(相当于导演)、说戏(相当于教师》,兼指挥的重要作用.所以又有“统子匠”、“提口袋的”、“龙头”等带有领头含义的称呼。鼓师使用的工具,除小鼓外,还有用木板制成的“提手”(板),是用来打节拍的。
      前辈艺人把锣鼓打击的总谱固定成几百支锣鼓牌子,每个牌子都有固定的名称、固定
的指挥手式。乐队人员熟悉了这些牌子,只须看着鼓师的手式所发出的信号(行话称为“发眼”》就能准确无误地打起锣鼓来。
      过去,川剧班社演出的剧目,是由出钱的会首、东家指定的,不管班社的演员会不会,指定了就得演。一般演员不会的戏,可以问“当家人”(挂头牌的主要演员),“当家人”不会还以可鼓师,如果连鼓师都不会,戏班可能只好另走他方了。由此可见鼓师的重要地位。
      作为一个好鼓师很不容易,要记的东西很多,如数以百计的锣鼓牌子、高腔曲牌、唢喷呐曲牌、昆腔曲牌;几十支的笛谱;“昆高胡弹灯”五种声腔的各类唱腔和板式的转换变化,起码要记得百本以上的戏,还要熟悉各条河道的帮腔、打头、路子的不同打法,要掌握同一个戏不同演员的不同演法(即“私马口”)等等。总之,每一出戏中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唱腔表演,鼓师都要了如指掌,操作鼓板,指挥乐队和外场演员一道进行艺术创作。所以川剧界有“三分唱、七分打”、“半台锣鼓半台戏”的说法。建国以后,有成就的导演排戏时,都把鼓师请进导演组或担任副导演,以便组织唱腔,安排锣鼓。
      在川剧前辈艺术家中,出现过不少著名的鼓师,如上坝的“五虎大将”李升庭、天佑、王世贵、徐昆山、李松庭;名噪一时的杨吉庭、唐德彝及其弟子蓝少云;获有“鼓师之王”美誉的彭华廷及其弟子、在川西坝号称“四大天王.的王官福;有打戏讲究、手法干净的“卫生打鼓匠”王端成及其弟子喻绍武,有川剧司鼓“老天牌”刘汉章,有在川西北颇享盛名的苏鸣卿,有编著过《川剧高腔曲牌》的彭文元,有整理出《川剧锣鼓牌子》的黄一良,有在四川省川剧学校任教的著名鼓师李文彬、帅友三等。
      重庆市川剧院的著名鼓师,先后有李子良、李世仁、陆青云、蔡慰民、左青云、胥明贵、罗天福等。
      杨才胜,吴子健等人,则是重庆市川剧院现今的著名中青年鼓师。


说的比唱的好听
——川剧的讲口和讲口戏

       唱戏,顾名思义,应该是以唱为主。可别川剧界却有“千斤说白四两唱”、“讲为君,唱为臣”的说法,特别突出讲白的重要地位,莫非说的比唱的还好听吗?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戏曲艺术讲究“唱、念、做”,在不同的剧目里,“唱、念、做”也各有侧重。但无论侧重于哪方面,每出戏的人物或多或少总有些对白,都离不开讲。试想,-月个演员连道白都讲不清楚,还会唱得好吗?“讲为君”,就是说“讲”这个“君”是管“唱”这个“臣”的,这是一个因果关系。再说,唱,有曲谱有旋律,如果不是高腔戏徒歌式的干唱,还有乐队伴奏,演员的“唱”有一定的依凭。“讲”就没有任何辅导和辅助性的手段,全靠演员的嘴上功夫,要讲出人物感情、讲出气氛、讲出节奏,全凭演员自已掌握,这“讲”的人量,当然重若千斤了。
      讲白,从技巧上分,有语气温和、节奏缓慢“文讲”,更有语气激烈、节奏紧促的“武讲”。无论“文讲”、“武讲”,都要讲出人物的身份、性格、情绪,都要能抓得住观众。一个好演员的“讲”,不仅要把自己的台词背得滚瓜烂熟,还要背熟对方的台词,在台上才能扣合紧密,得心应口。同时还要做到咬字准确,决不能“倒字”(念错声调);吐字清晰,口锋有劲,要能做到字字准、句句亮,把每一句台词都清楚地送进观众的耳中。如果是“武讲”,还要具备应有的“吼喊”功夫,提得起精神、镇得住观众、叫得起锣鼓。若是大段的讲白,还要会调节气息,利用偷气、换气等技巧,做到气息均匀,不能让观众听起费力。此外,演员的讲白,还要和自己的演唱声调高低基本一致,唱的什么调,讲也该用什么调,才不致忽高忽低,使观众感至突兀愕然。
       川剧中有不少以讲白为主的“讲口戏”,在这些戏中,主角都有大段大段的讲白。演员或讲得细若游丝,或快如珠落,抑扬得当,铿锵有致,确实使人感到唱有唱的韵味,讲有讲的动听。比如在《周仁要路》中,有一段角色悲痛万分,讲述的却是哈哈带笑的人物语言。演员既不能脱离悲痛的心境,又要再现当时的笑语欢声,这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了。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3-2-27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

发表于 2013-2-27 08:48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新时期湧现出的川剧导演颇多“.这里所称的“新时期“是指哪一时段,未看明白.上世纪五十年代,夏庭光在“得胜舞台“同金震雷、苹萍、方少华、张树方、罗开新等演出时,戏牌上就常写有“导演:夏庭光“的字样.

发表于 2013-2-27 13: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辛苦了! 121244xccyghgyy1zxzbhu.gif
  当前版块2016年12月1日之前所发主题贴不支持回复!详情请点击此处>>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