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家乡安岳教育局长游先国因红花郎事件调离所在的单位,一度间,四处传闻。因郎官离,因郎民疑,因郎损害了官民的信任,损害了安岳的形象……害人不浅!
为从纷杂的信息中,辨别事情真伪,找寻属于事实的正能量,对蝇营狗苟之事予以最痛的打击,对光明磊落之人给以最大的保护,我查阅了安岳论坛里所有人的信息,也细读了党报对此事的采访文章。毕竟,无论是纪委、检察院还是我们每一位人,都不希望放掉一个坏人、毁掉一个好人。
川报引述知情人的话说,“去年12月中旬后,郎酒价格波动,不少经销商想尽快出货,安岳不少学校都有人上门来要求购买大量郎酒。”这里面有三条信息,一是价格波动(茅台塑化剂后,波动的不仅仅是郎酒,很多白酒价格均有较大的波动),二是不少经销商(游先华只是不少经销商之一),三是“上门”“来要求”“购买大量”(“上门”——应理解为到学校,这是一种服务和推销的方式;“来要求”加上前面的“不少经销商”则足以证明还有其他经销商打着不同人——更多的肯定是领导的旗号;“购买大量”则是经销商们对权力的过度放大,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权力把酒厂搬到学校都是小事)。有这三条信息,我们看到了一个个左右为难的学校领导人,也看到了恶性竞争的影子,更看到了部分商人肆无忌惮损害整个党政干部的嘴脸。通过这一点,真实地让我感觉,很多领导干部“躺着也中枪”的悲哀,因为,保不准自己的“名号”又被谁打了出去,这个“谁”包括领导干部认识的和不认识的。而这种现象杂生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部分无耻的商人认为权力无所不能、关系无所不能。
学校拿本该用在学生身上的钱去购酒,世人气愤;有人打着自己局长的旗号强卖,学校无奈,又让人憎恨打旗号的人……但无论是打着旗号也罢,学校迫于无奈购酒也罢,都牵涉一个关键的人,此人正是游先国。网文也条条都指向游先国,断定“安岳县委、政府”“执迷不悟”“养虎为患”,断定游先国是“问题干部”。
而恰恰是报料人的意图过于明显,让我起了疑心。网络反腐和现实反腐都讲的是真凭实据,而不是率先定性。于是,我开始反向思维。恰恰是这种思维,让我有了新的发现。
报料人的网文这样叙述,“为什么游XX给校长打电话自我介绍都是‘我是游先国的弟弟’?并且还亲自押送到学校。”川报为“经销商给校长打电话推销酒,开口都是‘我是游先国的弟弟’。”网文与川报高度统一的是“我是游先国的弟弟。”这句话是学校就范的原因,也是我们愤怒的开始,更是游先华战无不胜的利器。
而恰恰是这句话,证明了游先国的清白。理由是:游先华自其兄任局长后便开始卖酒(川报文是从2009年11月始),卖了三年多的酒,打了三年多哥哥的旗号,却还需开口便称自己是“游先国的弟弟”,并且还必须“亲自押送到学校”。如果这个信息属实,则足以证明游先华的底气十分不足(开口必须亮招牌,亮完招牌后还要防学校不认账,只能自己赤膊上阵,“亲自押送”)。而有这样一棵大树的游先华为何底气不足呢? 也就是报料人的疑问“为什么游XX给校长打电话自我介绍都是‘我是游先国的弟弟’?”
报料人想说的是因其弟打旗号,便认为游先国以公权为其胞弟谋私利。而我恰恰觉察出了相反的意味。
安岳人多,学校也多(好像上千个吧,除去村小也有200多个吧?),校长想巴结局长估计得排队。而卖酒的游先华一出现,无疑给了校长们一个天赐的机会,而想要把握这种机会的校长肯定会将游先华的电话记录下来,方便联系,毕竟这也是接近局长的一条便捷通道。但恰恰校长们都没有存游先华的电话(真不知是不是每名校长都很傻,傻到不懂利用身边资源的地步),所以,每次还需游先华自报家门。即使游先华自报家门后,估计还是很多校长不认识他,否则他为何“自我介绍都是‘我是游先国弟弟’”?“抬天子压诸侯”还不行,最后还要“亲自押送”……游先华这一系列违背常理的举措恰恰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家人干政”在游先国面前行不通,所以弄得游先华在校长面前很没得颜面和地位,又是抬哥哥,又是亲自送。正是由于游先华的“多此一举”,恰恰证明了游先国与此事有着明显的界线,同时也说明了游先国“得道”、游先华却没能“升天”。
最后,胡撰一首打油诗作为结尾:商业竞争多残忍,竞想抱上领导腿。可恶胞弟游先华,欲打旗号把财发。需知有人在暗处,蓄势网络把枪拔。可怜兮兮游先国,躺着中枪不先觉。你中枪来无所谓,损害民信谁掉泪?网络问廉本是福,屡屡却被小人用。郎啊郎,你害大家为谁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