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城镇化需配套相关政策措施
今年以来,负责经济事务的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曾多次强调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在11月21日的人民日报上,他再次强调,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 此新闻一出,立即再次引起了各个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网友的热议。不可否认,中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仍很不平衡,尤其是城乡差距量大面广,差距就是潜力,未来几十年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城镇化。 从相关报道来看,虽然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率已达到50%以上,但笔者认为这其中一定存在不少水分——单从我省自2010年下半年开展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情况来看,无论是有条件的还是无条件的农民,他们对进城落户都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情绪。也就是说,无论你使出什么招数,都没有几个真正愿意进城落户的。但从报表上来看,每个地方都超额完成了年初上级下达的“指导性计划”。 有人会问,既然农民对进城落户不感兴趣,那为何还能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指导性计划”呢?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此项工作表面上是指导性的,但实际上指令性的,此计划已被明确纳入年终考核指标。对各级领导来说,如果考核少0.1分就有可能成为后进,后进了领导脸上就没有光,不但会受到上级领导的批评,关键还提拔重用不了。为了名利,为了争得名次,那就得无条件甚至是超额完成任务。各地为了完成这项硬指标,只得暗箱操作,只得在数字和报表上大作文章,即不管你农民有条件无条件、愿意不愿意进城落户,只要被列入当地“计划”中了,都将被整镇整村整组无条件地进城落户了。各地如此搞进城落户工作,忽悠的是中央,哄的是老百姓,受益的是各级地方主要官员。因此,这个50%以上城镇化率很值得怀疑。 既然城镇化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那有条件的农村居民为何又不愿进城落户为国家做贡献呢?要我说,这其中最主要的症结还在于各项配套政策措施未到位,甚至在一些地方还根本没有任何配套政策措施。 一是部分农民对进城落户政策不放心。虽然有关政策说进城落户后可“暂时”保留农民在农村的土地、山林等,可以用“宅基地换住房、承包地换社会保障”,可以享受在农村的各种优惠政策,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助,但时间长了难免会发生变化,即他们的土地、山林有可能被无偿征收,也不能再享受在农村的各种优惠政策。再说,许多地方财政吃紧,穷的连干部工资都发不起,哪还拿的出什么配套资金?!因此,他们干脆就不制定也不落实相关配套政策,但任务还得完成。城市没有制度化的稳定的预期,给进城落户者在城里看不到自己的前景,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缺少安全感。 二是城镇的房价过高许多人买不起房子。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控制房价上涨,但对一个普通农民来说,即使在小城镇买套100平米的房子,至少也要拿三、四十万元。这么多钱,若靠卖粮食一辈子也拿不出。而那些勉强能拿的出来的毕竟是少数,即长年在外打工而且效益好的,以及家里有办企业的,或有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再说,这部分人人家已经在城里给子女买了房子,而自己仍住在农村。那些想进城落户的因为没有钱,他们只有望城而叹。既然国家推行城镇化,鼓励农民进城落户,那就应拿出响应的鼓励政策措施。也就是说,政府不仅要继续控制房价上涨,还要给那些想进城落户的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让他们在城里能够买的起住房。 三是农民进城没有固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尽管当前许多农民不愿种地,有能耐的都想进城打工,但城市毕竟不是他们的久留之地,万一混不下去,他们还可以回到农村继续耕种他们的土地。土地是最宝贵的资源,很大程度上来说,中国三十多年的革命就是为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和吃饭问题。可农民一旦进城落户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那就再没有回旋余地了,就成了真正的无产阶级了。另外,农民进了城谁来负责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如果没有一技之长,或者年龄大了,不能再劳动了,那就失去生活来源,单靠一月几十元的养老金只能喝口粥罢了。况且在社保还不健全的情况下,农民又不是傻子,谁会想去当那个一文不值的城镇居民呢?另外,进年来城镇那么多下岗工人,还有那么多大学生没有就业,进城落户的农民就更不用说找分固定工作有多难了。如果政府能够真正解决了他们的就业和收入问题,我看用不做任何工作,谁都愿意进城落户。还有,虽然部分农民转了户,但享受不了城镇居民的优惠政策。这也是农民不愿进城的理由。 四是城镇居民的优惠政策总体上没有农民的多。以前人们都向往城市户口,因为那时城市户口高人一等,即可以吃到便宜的粮食,海南可以招工招干,住不要钱的房子等等。可如今,城镇居民早失去了昔日的光环,以前的待遇早没有了,尤其那些没有工作和收入来源的城镇居民的生活还不如农民。再说,城镇居民也没有农民的优惠政策多。比如,农民可以生育二胎,独生子女升学(初中、高中)可以加分,考上大学可以享受无息贷款、扶贫助学款,种地养殖可以享受补贴等,可城镇居民并不能享受这些优惠政策,而只能靠自己。 五是城镇的环境总体上没有农村好。比如城镇人口多、工厂多、环境差、坐车难、上学难等,更主要的是物价贵,离了钱就无法生存等等。许多农民在农村生活习惯了,去了往往不适应,也不自由。可以说,城镇适合年轻人创业,而不适合居住。因此,许多人在挣到钱后就返回了农村生活,这样才能积累下财富。 总之,要想使城镇化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要想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国家和各级政府必须制定并完善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否则,城镇化就无从谈起,更不用说它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了。(文/秦汉雄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