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172|评论: 4

阆中检察官的莫言印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17 09:24 | |阅读模式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点,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25年前,哪里想过今天?” 东方网10月14日消息披露,张艺谋恭贺莫言获诺贝尔奖“惊喜不已!”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令外界翻起莫言与电影界的紧密联系,围绕着其首次“触电”的电影《红高粱》的故事最令人唏嘘。1988年,张艺谋把红地毯一路铺到了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领奖台上。《红高粱》于中国电影的地位不言而喻。那是新中国电影第一个世界级的大奖——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当时,张艺谋38岁,姜文25岁,巩俐23岁,编剧莫言33岁。这部电影的幕后还跑出两位电影圈的重量级人物——摄影师顾长卫和作曲家赵季平。就是这群人,开创了中国电影新的影像时代。
  与此同时,四川省阆中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洪峰获悉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时,同样是“惊喜不已!”时至今日,莫言情系检察官的点点滴滴仍然幸福地流淌在嘉陵江畔的阆中古城。而莫言亲笔为洪峰检察长题写的“为人忠诚”四个字苍劲有力,给普通检察干警的题词也温暖地保存在检察官们的心田里。昨日上午,西南商报记者走进阆中古城,阆中市检察院的检察官们向记者回忆起3年前莫言一行在川北阆中古城的往事……
  莫言寄语 检察长“为人忠诚”
  天空放晴,古城天蓝。10月16日,西南商报记者走进四川阆中古城,追寻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莫言3年前邂逅阆中检察官们的足迹,揭开莫言情系检察官们的一段佳话……
  “莫言来阆中参加‘检察文学笔会’,虽然只有短短两三天时间,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阆中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洪峰告诉西南商报记者,三年前(2009年5月22日)莫言一行来阆中的当天晚上,我陪他观赏阆中古城夜景,与他共同探讨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临江品茗,好不惬意。在洪峰眼里,莫言先生没有任何“架子”,对基层检察官们和蔼可亲。
  莫言先生在阆中的几天时间里,都是由阆中检察院的文学青年杨正凯检察官全程陪同,提到与莫言的交往,杨正凯更是喜出望外。当年,杨正凯拿出阆中检察院第一部干警文学作品集《寸草心痕》请莫言先生指点时,莫言经过十分认真的翻阅后,提出了检察文化与检察文学的关系,让杨正凯受益匪浅。离别阆中时,莫言十分感激杨正凯全程陪同的情谊,主动为杨正凯题下了“杨正凯同志,感谢你对我的帮助!”并端庄地签下自己的大名。“这是莫言先生给我的题词,十分珍贵,我一定好好珍藏!” 指着保存完好的题词,检察官杨正凯激情满怀地说,莫言先生平易近人的大家风范让人肃然起敬,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当之无愧!
  检察官陈鉴 “我眼中的莫言”
  “与莫言先生相识,那是三年前的5月。当时,阆中检察院正在筹办第十次检察文学笔会。有关笔会的事宜,都是我在与《检察日报》社衔接,当我得知莫言先生要来阆中参加检察文学笔会,心情十分激动。一方面,莫言作为当代著名作家,能到我国西部一个基层检察院来参加笔会,实属不易;另一方面,能近距离与莫言先生接触和交流,也是一件幸事。阆中市检察院法研室主任陈鉴是第一批接触莫言的检察官之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陈鉴同样是“惊喜不已!”
  回想起三年前他与莫言的故事,陈鉴至今记忆犹新:2009年5月22日凌晨5时,我和副检察长张跃波、刘晓炜一行从阆中到成都双流机场去接莫言先生一行,因为他们乘坐的是早班机。我们谁都不认识莫言先生,我只好找了一张纸写上“莫言”两个字。上午10时许,飞机落地了,在机场出口我举着纸牌,注视着出港的人流。这时,一位身材高大、面带微笑的中年男子来到我面前,“你是?”“我是莫言。”他主动伸出手来与我握手。没想到一个大名鼎鼎的作家,是那么的亲切,一点都没有架子,这是莫言先生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稍事休息后,检察官们陪同莫言驱车到四川省检察官学院用午餐,然后又马不停蹄地直奔阆中。从成都到阆中全程4个多小时车程,检察官们担心莫言先生有点吃不消,莫言闻言后说:“不用担心,我没有问题。四川的风景很好,青山绿水的,我可以沿途欣赏风景哟。”
  在车上,莫言先生的兴致很高,向检察官陈鉴了解四川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情况。莫言说,他很喜欢四川,曾去过都江堰、青城山、乐山大佛,这些地方让他流连忘返。说到阆中,莫言先生说他是第一次到川北,听说是一座千年古城,三国时张飞曾镇守阆中,很多文人墨客也曾到过阆中,莫言说:“这次我一定去好好看看。”
  激情演讲 莫言古城“戏”鬼才
  2009年5月23日上午8点30分,以“地域文化与检察文化建设”为主题的“第十次全国检察文学笔会”在阆中市检察院隆重召开。时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王洪祥、检察日报社社长张本才、南充市委副书记胡文龙、阆中市委副书记、市长蒋建平(现阆中市委书记)及著名作家莫言、魏明伦、祝勇、王乾荣、张颐武,法学家何家弘、乔新生、徐昕和检察系统文学作者等80余人出席了此次文学笔会。
  时任南充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周力主持文学笔会;阆中市领导蒋建平、南充市委副书记胡文龙代表当地党委政府、检察日报社社长张本才作为主办方分别向来宾致欢迎辞,四川省人民检察院政治部主任李安信代表检察院向来宾致辞。
  文学笔会上,莫言先生与天府鬼才魏明伦两位著名作家围绕笔会主题进行了一场精彩演讲。
  首先是魏明伦先生讲起了“天下未乐蜀先乐”的川人文化。魏明伦从“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后治”这句话说起,接着又讲“天下未乐,蜀先乐”。
  阆中的检察笔会,莫言和魏明伦的对话堪称本次笔会的最大看点。莫言和魏明伦,一个是创作了《红高粱》、《檀香刑》等作品而被称为“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一个是以《潘金莲》、《巴山秀才》等名剧传世的“巴蜀鬼才”,两位大师级的人物竞在阆中古城会见,风云际会,谈古论今,你来我往,惺惺相惜,一时间高论频出,语辞华章,忽而讲到四川传统地域文化,忽而谈及检察文学创作,忽而又论及时下最流行的泛娱乐化趋向,只听得满座宾朋如痴如醉,心向往之。令人称奇的是,就在魏明伦发表演讲的几分钟时间里,莫言拿过魏明伦随身携带的纸扇,信笔在扇面上题写了一首诗:“巴蜀自古多英才,今朝当属魏明伦。秀才淡句惊天下,巧翻潘案怜美人。出言无忌真君子,相见如故两幽魂。”念毕,莫言笑说“你有鬼气,我也有”,惊得魏明伦接过扇子,连声称好。莫言“戏”鬼才后,笔转锋回谈检察文化。
  莫言说:我认为,我们的检察文化应包含检察文学,我毕竟是一个写小说的,敲锣卖糖,各说本行,所以我就把检察文化缩小为检察文学,何家弘教授法治小说非常精彩,但是目前中国法治小说的阅读人群还比较少,不像西方那么发达,如果像西方那么发达的话,何教授就不必要到人大当教授,到高检院兼职,光靠卖法治小说就可以过上最豪华的生活,我想总有一天,随着中国的法治文化和法治文明教育的进一步健全、进一步普及,何教授的小说会有很多读者,靠版费就能像四川人说的那样——过的“安逸”。怎么样写好法治题材的小说或检察官素材的法治小说,就应像法治文化建设一样走中国特色的道路。在我们法治建设、检察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难题也应该是我们检察文学的突破口,我们检察文学的创作者应该关注这些问题,检察官在办案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法律盲点,尽管我们的法律不断完善,但社会的一些新事务法律还是无法涵盖,对这些问题,法官、检察官在具体办案中如何办,就需要法学家的讨论,老百姓和网民的参与,然后才能得到一种既公正又能满足老百姓诉求的结果。这样的案例多了,慢慢就会有法律条文来补充它,完善它。在执法办案中,经常会遇到的难点就是法律与道德的冲突、法律与情感的冲突,对于法治文学和检察文学的创作者来讲,关注于法律与道德的冲突过程当中、法律与情感的冲突过程当中,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描述在这种心理状态支配下的人物正常活动或者反常的行为,就应该是很好的小说素材和检察文学者施展自己才华的天地。
  笔会上莫言寄语阆中本地作家:文学创作不仅是要再现历史,而是要更深入地反映现实生活,在创作的过程中,要用文学的方式再现阆中的历史。
  提笔挥毫 莫言阆中留墨宝
  第十次全国检察文学笔会召开前半小时,阆中检察院一楼大厅旁,检察官们早就准备好了纸笔墨砚和签名薄,恭迎参会的嘉宾签名和题词。时值阆中检察院荣获“第三届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莫言先生闻讯十分欣喜,欣然提笔题词:“风水名城,状元境界!”以此赞誉阆中是一座风水古城,阆中检察院取得检察状元的辉煌业绩。
  莫言先生为人谦和,没有架子,很多人请他签名题词,他都一一应允。他为检察长洪峰题写了“为人忠诚”,为副检察长刘晓炜题写了“阆中历史文化名城”。
  莫言现身阆中吸引了不少“粉丝”,一些外地的文学青年,闻讯莫言在阆中,也纷纷赶来请他签名题词。南部县文联常务副主席彭飞龙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南部买好宣纸、墨汁和毛笔,下班后从南部打的来到阆中,找到莫言先生下榻的宾馆,请他为其即将创办的刊物《南部文艺》题写刊名。莫言先生刚刚在外游览古城回来,已经很累了,正准备休息,但他并未推辞,为其题写了“南部文艺”、“升钟湖”、“在川北”几幅字。在为《南部文艺》题字时,莫言先生先用右手写了一幅,自觉不满意,又换左手写了一幅。莫言先生写字,善用左手,“在川北”三字也就是用左手写的。
  莫言逛城 品茗饮酒好惬意
  夜晚的阆中古城,别有乡土风味。“好好看看阆中风水古城”,莫言先生如愿以偿。
  仲夏之夜,莫言先生在阆中检察院检察长洪峰的陪同下,一行人沿滨江路慢行,欣赏阆中古城夜景。嘉陵江畔,星星点灯;嘉陵江上,民歌声声。习习江风,褪去了白天的炎热。此情此景,让莫言无言。莫言先生曾在《检察日报》供职10年,对检察工作有着深厚的情谊。他向洪峰检察长问起阆中检察工作的情况,对阆中检察院取得的成绩十分赞赏。莫言先生说,干检察工作这一行不容易,检察官也不好当,要担当起社会责任,办案子要公平正义。由这个话题,莫言先生与洪峰谈起了人和社会责任。洪峰说,作为一名检察官,首先是一个社会人,要尽社会职责,履行岗位职责,遵守纪律和道德规范,讲规矩,有所为有所不为;其次,才是一名自然人,自然人就有七情六欲,享受生活,关爱亲人,热爱家庭。莫言先生在第二天的演讲中对洪峰检察长的观点进行了引用,表示十分赞同。
  在观赏了阆中古城夜景后,莫言先生又兴致勃勃观看了川北王皮影。王皮影的生动的造型,精巧的雕工,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风趣的剧情令莫言先生大加赞赏。
  嘉陵江边,游人如织,品茗喝酒自成一景。夹一箸张飞牛肉,摆一段三国故事;喝一扎冰镇啤酒,听一曲情歌小唱;文朋诗友乐开怀。阆中人有喝夜啤酒的习惯,大家打开啤酒喝起来,也纷纷向莫言先生敬酒。莫言先生酒量不大,但只要有人去敬酒,他都会站起来,一一碰杯、干杯!
  在阆中古城期间,文学笔会会务组安排嘉宾游览古城和阆中景点。莫言先生饶有兴致地参观了阆中古城,游览了锦屏山、天宫院等景区,每到一个地方,他都拍照留念,对每一个景点都有着极大的兴致。
  在参观贡院时,莫言说,中国几千年的科举文化,在这里得窥全貌。
  在锦屏山,阆中城池尽收眼底,江水怀抱,青山作靠,莫言先生感慨道:阆中真是一块风水宝地,风景如画,文化厚重,难怪有那么多文人墨客要来阆中!
  莫言先生说,阆中之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到天宫院,以及到锦屏山观看阆中全景,可以了解阆中悠远而深奥的风水文化。
  当年,莫言被称为“最有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如今已成为事实。当年,莫言情系检察官们的笑容,在检察文学的殿堂里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同庆、同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国籍作家莫言!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10-18 01:07 |
我喜欢莫言的作品。

最佳新人

发表于 2012-10-19 11:34 |
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报道,一个研究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回家去种地,气得他老爸喝农药。而我们尊敬的莫言老师,自学成才,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发表于 2013-1-4 10:45 |
离别阆中时,莫言十分感激杨正凯全程陪同的情谊,主动为杨正凯题下了“杨正凯同志,感谢你对我的帮助!”并端庄地签下自己的大名。“这是莫言先生给我的题词,十分珍贵,我一定好好珍藏!”
奇怪!我收藏到一张莫言先生写的同样的,那倒是假的?

发表于 2013-1-13 09:59 |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