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与画中人物面对面 小画家们高兴坏了 昨日的互动活动还未开始,成都图书馆学术报告厅内就座无虚席。观众中不仅有满头白发的资深川剧迷,也有10多岁的年轻川剧粉丝,而现场背着画板的小画家们则更引人注目。小画家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拿出自己精心创作的川剧主题作品相互交流,切磋画技。记者发现,孩子们创作的川剧主题作品大多为卡通风格,其中川剧《马前泼水》中的朱买臣、崔氏两位人物成为小画家们描绘的热门人物。
8岁的魏思羽小朋友,将崔氏画在了一朵云彩上,身旁还围绕着川剧的头饰和脸谱等,让人爱不释手。而11岁的张涤为则用了4个小时的时间,用水粉画了可爱版的朱买臣和崔氏。
B 兰花指绕几圈双手一合 古代大门就开了 “现在很多所谓的川剧表演都是将川剧艺术拆成了零件来展现,如变脸、吐火都是作为单个的节目。其实如果不在剧情中表演,它们都是技术而不是艺术。川剧不仅仅只有变脸、吐火,川剧好看好听的内容太多了。”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到川剧艺术独具特色的魅力,陈巧茹还专程表演了一段旦角开关大门的动作。只见她双脚一挺,双手捏成兰花指一抬,眼随手动,左手在空中一抽、右手好似握住一块门闩一般一靠,随后双手一开,双脚一前一后地上前跨出。“孩子们,你们知道我这是在表演什么吗?”“在表演开门。”对于台下孩子们的回答很满意,陈巧茹笑着说,这就是川剧的魅力,无需舞台布景,只靠演员的举手投足,便能展现出世态万千。“虽然我展现的是古人开房门的动作,但这些东西孩子们都能看懂,也很感兴趣。”她介绍说,为了让学生们了解我国优秀民族艺术文化传统,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市川剧院已经进入到巴金小学、双流东升小学,在学校里开设了音乐课和美术课等相关课程,让川剧进入到小学学生的课堂。她还透露,她将采纳现场观众的建议,让川剧课程进入到少年宫等场所,让更多喜爱传统艺术的孩子接受到川剧的熏陶。
“二度梅”来到现场互动,除了身段表演,观众当然希望陈巧茹能唱上一段。观众席上“来一段,来一段”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观众的热情,也点燃了陈巧茹的表演激情。她略微思索了一番,决定为观众来上一段《思凡》唱段。为了照顾现场的孩子,她还很体贴地介绍了剧情和演唱技巧。随后,她微微抬头,将小姑娘埋怨父母的唱段唱了起来。观众连忙拿出手机、相机拍照、录像,留下这难得的瞬间。
C 母亲陈巧茹 身体力行推广川剧 “你们的活动太有意义了,希望能够多给我们提供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昨日,在结束了长达2个多小时的互动活动后,热情的观众还意犹未尽地围着陈巧茹和记者畅谈感受。陈巧茹坦言,这次她完全是以一个母亲的身份来与观众互动,她同时希望能用川剧演员的经验来为家长“传经送宝”。她说,喜爱画卡通的儿子常常照着卡通书画画,如果要求他画川剧,他总是找理由万般推辞。后来她带儿子去看了昆曲《牡丹亭》,儿子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故事不就是个"穿越"故事吗?”儿子的感受让她恍然大悟,其实“穿越”在戏曲中早已有之,只不过戏曲界没有用上“穿越”这个词。“给小学生看的川剧可以用好听、好看、吸引眼球的剧目;而给大学生看的剧则可以是有思想性的。”她说,如果让年轻人知道川剧这些有意思的地方,相信传统戏曲的年轻观众会越来越多。
“我们常常用几个小时来煲汤,快餐却能用几分钟做出一个汉堡包,其中的营养谁多谁少,不言而喻。”陈巧茹由衷地说,以前她叫陈巧缘,后来她的老师将她的名字改成了陈巧茹。她本人不喜欢“茹”字,希望改成“如”,意思是万事如意。可是老师却说,要从事川剧这个行当,就要含辛茹苦,所以这个“茹”字不能改。现在她明白了传统文化是人的根基,可以让人走得更稳,步子更大。川剧就是要让观众在快餐文化中慢下来,能够在戏中感悟、感受到人生的真谛。 本报记者 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