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徒“丁二四”
丁二四是仪陇县石佛场谢家碥人。
丁二四并不是一个人的姓名。丁丁、二四分别是川牌或骨牌中的三点和六点,和为九点,扯马骨时为单数中最大,得此牌时一般不会输。
丁牌一头是两个圆点,另一头是一个圆点,象形“丁”,赌徒的术语总是那么形象生动。照说能配上这个称呼的人应近于赌圣赌皇什么的,可他不是。他只是几近以打牌为生、打的历史悠久、输得最烂、没牌打时便坐立不安、不做庄稼的一个远近闻名的农村中年人。没什么“高级”的技术,也不使诈,胡牌后给钱也利索。
我记起他是因为近日无意翻看到一页旧报纸,2005年1月19日《南充日报》社会新闻版一篇《日记,再现13岁少女隐痛》,写石佛小学初中部一13岁女生文文因家庭贫困等原因喝药自杀,她的日记中写到最恨的人是她爸爸:恨他没志气,不讲信用,嗜赌成性,曾输掉家中几万元准备修房子的钱。
而她爸爸就是谢家碥谢氏兄弟中的一个,都好赌成性。而其中以丁二四为首。
而我也曾在石佛场上过班,多次到他们村上去过。熟悉他们兄弟。
那时我在乡农经站上班有时也到街上玩,便常见他们几兄弟。他们多是不做庄稼的人,兄弟共六七个。最先是见一个光头打牌,他输了钱每每会说“老子劳改回来光输钱”——这便是兄弟中最小的增文。劳教回来后便经常打牌。看似粗蛮,但很少粗言粗语。打牌技术也臭,经常是看不到胡什么牌,还爱把牌扣倒起,自摸了也有打脱的。有时胡了较大的胡,便大叫“大哥,割了大胡了,来帮我算一下”,惊诈诈的。于是常在近旁打牌的丁二四等便会过来帮他算。
丁是四十来岁的人,身材矮小,近于瓜子脸形,脸面随时汗涔涔的样子,稍有胡须,不大的眼睛贼亮有神,经常带有血丝。他往往会走过来看了,略带鄙夷神色地说:“那耶,我怕是好大的胡呃,又不是没见过”。——他有点气瘊瘊的样子,说话显得气短,有支气管炎。
他们那一伙人那时好象钱还比较松动,多是天天呆在麻将老板家。老板家专门搭了一张可躺十来人的大铺,吃住全包。麻将、金花、骨牌、“三簸一”,他们样样都来。在二OO一年时,他们较多时是“扯马骨”,在骨牌中生出杠、豹、天地、丁二四等什么牌,简单快捷。脾气爆的输了一百下注两百,输了二百下四百,一天输蠃可上万。人多时“买马”的都挤了十几人,他们兄弟几人都在下注。丁二四搁钱时搁得较稳,也有输几千时,便大声打电话四处叫人送钱来。他们一般不在乡邻处借钱,但好象从来都不缺钱打牌。不时又拿几千几百来,扑在牌桌上。他们兄弟在这上面很齐心,只要听说老大输了,立马就有在附近场镇的租车送钱来或在一起的人去找钱。就是向老板借也不会拖得太久。
兄弟中也有的才从外面打工回来,多少有点钱,便伙在他们一起打牌。增国便是一个,那时他刚从厦门回来。黑瘦瘦的,脸有点红,眼睛也亮亮的,打了领带,皮鞋很亮,很精神,一种不同于乡邻的感觉。随时开点嬉皮流水的玩笑。后来增文到永乐场开了个OK厅,一伙人还到那去打牌,也经常上来。增国便在石佛开了个馒头小店。蒸的馒头确实好吃,面好爽口,松软不腻。据说他在厦门是个馒头师傅。但他的做法未免不太切合实际,因为我还没见过在乡场上开馒头房的。小乡场一般早饭都是自己做或者不吃早饭——他的技术也没派上用场,不久就关门了。更是骑着摩托到处打牌。反正他们都是不大顾家的,也很少回家。赌久了时,经常是家属坐在他们身边劝他们回家。他们也不打骂,自个打自己的,在桌上一坐一个坑,几天不回家。家属们便在家面朝黄土,做牛做马。
我们也吃过一两次他家的馒头,便是他女儿——文章中写的那个女孩卖的。那天我们也好奇,居然早上还有卖馒头的。在O二年春天吧,常很早便听见一个小女孩和一个小男孩叫卖,每天早上要在乡政府的楼道上转几次。我们说“不卖”,她会说“叔叔,买一个嘛”,话语殷切,不腼腆,很成熟的样子。那时她可能刚上初中,很矮小。她死后,认识她的人都叹可惜。
丁二四也经常骑摩托车来打牌,车上装了个音箱,奔驰时响声雷动。后来车子也在赌博时被当了,又四处借钱取回来。增文在开OK厅期间也还是常来石佛赌博,挣了不少钱,都填在赌桌上了,也骑了一辆摩托四处跑。他对乡人态度还不坏,街上有外来使诈“做生意”的他也要去撵的。我以前和同事有时和他打牌放他,不胡他的牌,他对我也好。每次来时都要在我那儿呆一会。他口头上也在说:大哥输烂了,十几万,我们赢回来就不会再打了。这个大哥就是指的丁二四。
在0八年我在老家县城曾遇见过增文一次,他那时刚从厦门回来,说是挣了七八万元钱,后却听说他在老家马安打了几天,全输掉了。今年我也听到一个乡友说起,光头增文也在扯马骨的队伍中。这支神秘队伍就是乡人听说后色变的队伍:几十人开着小车,皮包装着钱,包吃包住一二天于农户家打牌,有人站岗放哨,输赢动辄数万,来去动作快捷。不知道丁二四和增文在这个队伍中“生存”得咋样了。
如果按以前乡上同事说她小时候丁就在她家打过牌,那他这个响当当的名号至少也有二十多年了。在马鞍和永乐乃至县城的赌徒中,很多人都知道这个名号:丁二四!
后来我在催收乡上农村合作基金会欠款时才得知他的真名:吴应发,96年贷款400元。他不姓谢,是小时候带给谢家的。我也奇怪,谢家兄弟众多,家庭贫困,为什么还要带一个来壮大兄弟队伍呢。
我每次想起这个名字的谐音“吾应发”,便不禁哑然失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