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品微续集》选篇(四)“吊皮条” ·夏庭光·
“吊皮条”之“皮条”,源于杂耍(后称杂技),它是杂耍的传统节目。相传,产生于清代时(1644年后),《増补都门纪略》里关于杂耍“皮条”有这样的记载:“三条杠子乂来支,中系皮条分手持,鹞子翻身鸭浮水,软中求硬力难施。”
川戏“吊皮条”亦称“吊蛤蟆”,用于《白蛇传》中的《扯符吊打》:蛤蟆精变化的王道陵向许仙进谗,赠其灵官符欲收服白蛇仙素贞,被白识破。白素贞命小青将王抓至,吊打拷问……
老丑丑应工的王道陵在白氏“骂泼道理不端”【锁南枝】“立柱”以及“立柱”的“专腔”和“放腔”时,配合小青鞭打,运用悬空的“皮条”(宽形的吊绳)连续做出“童子拜观音”、“吊后脑勺”、“四马串蹄”、“鸭儿浮水”、“滑绳倒挂” 较高难的蛤蟆姿态的造型。
川戏原始的“吊打”是打杂师在竹杆顶端系-条丝绦高举,青儿将王道陵双手反剪捆绑,“王道陵”在【锁南枝】进行中,用起腿独立、蹲身矮式、跌坐地面等动作予以配合,十分的简单;继后,“解放”了反剪的双手于前系索,动作稍有増变,仍属简单。不知是哪位前辈将杂耍的“皮条”结合于戏,丰富了《扯符吊打》,令饰王道陵的丑角演员有了“练头”,也有了“演头”;观众更有了“看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