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扫一扫 下载APP
微博扫一扫 关注微博号
微信扫一扫 发布留言帖
举报
全部评论 按赞排序
科学馆位于大礼堂西南,与清华学堂遥相对应,是清华校园里早期的四大建筑之一.该建筑采用了暗红色的砖墙,灰色的水泥瓦坡顶以及黄铜锻铸的大门,与同时期的大礼堂为清华校区的建筑定下了基本的格调。建馆之初期,这里只是一个理科教学和实验的场所,馆内开辟有设备齐全的大小教室、安放有声光热力电全套实验设备的实验室,以及测量、生物、化学实验室,楼下还设有巨型的风机,可以使全楼的空气流畅。清华物理系是于1926年成立的,特别是在1929年升级为理学院以后,这座建筑很快就发展成为当时国内先进的物理、化学教学和实验的基地之一,清华物理系在1929年—1938年间共培养了71个学生,其中就有21人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抗战期间,即使在天天躲避轰炸的情况下,从这里还曾走出了一大批物理学家和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如杨振宁、李政道、钱三强、王竹溪、钱伟长、林家翘、邓稼先、朱光亚等。
离开大礼堂向北走过一小石桥,就看到一组红砖砌筑的建筑群,这就是清华图书馆。从建筑前的一块标志碑上我们可以看出,该图书馆是分三期建成的。其中第一期建筑工程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设计,平面呈“一”字型,1916年建成,建筑面积仅仅770平方米。二期扩建工程由中国建筑师杨廷宝接手了设计任务,他在原有的“一”字型的建筑旁接出了中部大厅和西翼部分,扩建部分设计极其严谨,与原东面一翼呈对称环抱的布置格局。并且在建筑的细部及各种建筑材料的使用上,都尽量与原有建筑的取得协调一致的效果,红砖墙、坡瓦顶、拱门窗延续的采用将建筑表现出一种和谐、完整、统一的章法。1930年图书馆面积扩大了两倍之多,但是从整体上看还是浑然一体的,其实两翼的建造时间竟隔了十四年之久。现在位于西端的新馆,也就是第三期建筑是1991年落成的,建筑面积又扩大了几倍,使得全馆总建筑面积已经达到了27800多平方米。新馆与旧馆的建筑风格依然还是保持基本一致,设计充分遵循了“尊重历史,尊重环境”的原则,应该说这种设计原则堪称是建筑工程扩建中的杰作之笔。
图书馆一期建筑前的清华同学
学生文化活动中心被命名为“蒙民伟楼”,是为了纪念香港信兴集团创始人、清华校友蒙民伟先生为修建此楼而捐资100万美元的义举。这是近年来清华校友为母校捐建的第一座建筑物。为此,他被清华授予顾问教授称号。
图为学生文化活动中心--蒙民伟楼
近春园原是清咸丰皇帝的旧居,又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的原址。近春园的前身是康熙“熙春园”的中心地带。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一种说法是近春园内所有房屋被化为灰烬,未能幸免;另一种说法是因慈禧太后欲兴土木修建新园而被拆除以提供建筑材料,近春园从此沦为“荒岛”达120余年。直到1979年,荒岛才被修复。
30分钟的校园行就是从这里开始的,走过这座小拱桥,就到了近春园遗址。
近春园遗址如今仅剩下几块石碑、残柱。近春园园志上写着:“水木清华,为一时之繁囿胜地。”